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及研究中发现,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问题的不断产生及解决,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挑战学生思维极限,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
有这么一个案例:用乘法原理求出(a+b+c)s的项数。针对此题,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如果不经过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有多少项?(2)如果进行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又有多少项?对于第(1)问,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原理给出了答案。而第(2)問,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得到了解决方案。
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了。当时,我在课堂上即兴发问:如果将上题改为10次幂,100次幂,将如何解决?将上题改为(a+b+c+d),(a+b+c+d)后,又当如何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哗然了。在此过程中,因为自己即兴发问,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已经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了,只能任由学生交流探讨。更不幸的是很快下课铃响了……
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说:“我考虑把该问题转化为求多元方程的非负整数解问题,不是可以用排列组合知识完成吗?”在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学生能够灵活地把“挡板法”思想使用在“二项展开式”问题中,是问题引导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大量的实践及探索,要使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发挥最大作用,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钻研教材考纲.具备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考纲,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本课时要达成的任务目标,积累本节知识点的知识基础。只有自己深刻理解,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2.善于积累总结,提升专业水平。这种以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课堂,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很偶然的,要想课堂氛围和谐流畅,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平时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好问题,师生交流过的好方案进行归纳记录整理,适时地进行反思,长此坚持下去,自己的专业水平必将得到提升。
3.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望洋兴叹”、“高不可攀”,也不要太过于简单,太多肤浅,使学生“味同嚼蜡”,毫无“顿悟”后的喜悦。无论哪一个极端,久而久之,都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4.重视师生问题的双边反馈。现在的问题式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或老师逐一解答,或让学生讨论完成。仔细想来,这好像只不过把“灌输式”课堂模式换了个花样,变为用问题灌输。真正的以问题为载体,就应该实现师生的问题双边反馈,教师课堂上教学、课后作业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创新问题,可以课下以问题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协作,提出新的问题及解決方案,总之,问题提出的对象不应仅是老师,方式不一定拘泥书面,时间点不一定是课堂。
5.创设相对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任何问题的产生一定会有其生成的外部环境,以问题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必须在相对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下。理想的数学学习环境应该是相对自由、相对活泼、相对平等的。这样的课堂才能思维活泼、自由,才能各抒己见,踊跃思考表达。虽然数学是严谨的、严肃的,但并不是意味着死板的课堂,以老师的观点“马首是瞻”的课堂,这样的学习环境是不可能有任何思维产生的,更不要说提高,甚至会倒退到见到问题毫无思维。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进而想尽一切办法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一旦学生有新的问题产生,我们要大力赞扬支持,全力帮助寻求解决方案,一旦成功,如果有必要,要不惜一切时间甚至课堂上给予推广。
以问题为载体,在学生寻求解决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案时,在学生自发提出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时,在“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必将高涨,通过问题不断把学生认知水平拉近或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有这么一个案例:用乘法原理求出(a+b+c)s的项数。针对此题,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如果不经过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有多少项?(2)如果进行合并同类项,展开之后又有多少项?对于第(1)问,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原理给出了答案。而第(2)問,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得到了解决方案。
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终了。当时,我在课堂上即兴发问:如果将上题改为10次幂,100次幂,将如何解决?将上题改为(a+b+c+d),(a+b+c+d)后,又当如何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学生哗然了。在此过程中,因为自己即兴发问,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已经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了,只能任由学生交流探讨。更不幸的是很快下课铃响了……
课后,有个学生找到我说:“我考虑把该问题转化为求多元方程的非负整数解问题,不是可以用排列组合知识完成吗?”在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学生能够灵活地把“挡板法”思想使用在“二项展开式”问题中,是问题引导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大量的实践及探索,要使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发挥最大作用,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钻研教材考纲.具备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考纲,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本课时要达成的任务目标,积累本节知识点的知识基础。只有自己深刻理解,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2.善于积累总结,提升专业水平。这种以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课堂,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很偶然的,要想课堂氛围和谐流畅,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平时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好问题,师生交流过的好方案进行归纳记录整理,适时地进行反思,长此坚持下去,自己的专业水平必将得到提升。
3.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递进性。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望洋兴叹”、“高不可攀”,也不要太过于简单,太多肤浅,使学生“味同嚼蜡”,毫无“顿悟”后的喜悦。无论哪一个极端,久而久之,都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4.重视师生问题的双边反馈。现在的问题式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或老师逐一解答,或让学生讨论完成。仔细想来,这好像只不过把“灌输式”课堂模式换了个花样,变为用问题灌输。真正的以问题为载体,就应该实现师生的问题双边反馈,教师课堂上教学、课后作业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创新问题,可以课下以问题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协作,提出新的问题及解決方案,总之,问题提出的对象不应仅是老师,方式不一定拘泥书面,时间点不一定是课堂。
5.创设相对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任何问题的产生一定会有其生成的外部环境,以问题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必须在相对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下。理想的数学学习环境应该是相对自由、相对活泼、相对平等的。这样的课堂才能思维活泼、自由,才能各抒己见,踊跃思考表达。虽然数学是严谨的、严肃的,但并不是意味着死板的课堂,以老师的观点“马首是瞻”的课堂,这样的学习环境是不可能有任何思维产生的,更不要说提高,甚至会倒退到见到问题毫无思维。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进而想尽一切办法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一旦学生有新的问题产生,我们要大力赞扬支持,全力帮助寻求解决方案,一旦成功,如果有必要,要不惜一切时间甚至课堂上给予推广。
以问题为载体,在学生寻求解决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案时,在学生自发提出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时,在“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必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必将高涨,通过问题不断把学生认知水平拉近或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必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