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安排了一篇题为《三个儿子》的课文,这篇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孩子孝敬妈妈的故事。这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教育思想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教材编写建议在教学中不要给孩子讲述空泛的道理,而要让他们在读中去積累语言,发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一、初识内容,习得生字
我在设计此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空间,以指名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地揣摩。在熟读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拎、晃荡、沉甸甸、重、走走停停、痛了、酸了”等词,采用分解组合、字理析词、据文取义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理解文章。
二、细读文本,读中领悟
整体读文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妈妈在井里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一桶水多不多呀?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请大家找一找,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说明水多?孩子们勾画了“重、晃荡、走走停停、痛了、酸了”,并在讨论中了解到:胳膊痛了,腰酸了是从侧面说明水多,提起来并不轻松。接着提问“走走停停”是因为什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马上回答,因为水桶太重了,妈妈们得不停地歇一歇。尽管问题的答案已经揭晓,但没有亲身体验的感受是不深刻的。我马上从班级的讲台旁提来一桶水,让同学们公认的班级中的大力士来提,直至走到教室最后面,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和动作。大约十米长的距离,孩子走得很费力,并不时停下来换手。终于走到终点,问及他的感受,孩子说:“这桶水太重了。”我又问:“同学们,你们从他提水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的说,他不停地换手,说明很累。有的说,他的脸都涨红了,头上还出汗了。有的说,我看他最后喘气都挺急的,累坏了吧?但我并不满足,引导说:“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他在提着水往后走时,中间歇了好几次,然后再走,这就叫什么?”“走走停停!”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那么,这时候,提着水桶的妈妈最渴望什么?你们能猜到吗?“有人来帮忙。”我适时出示了三个儿子出现的画面,让同学们观察。
结合课文内容,有的同学说出了“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在唱歌,真好听;还有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好,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第三个孩子帮妈妈提水的。全班齐读了“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我将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跑到、接过、提着”标示出来,说:“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三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在“跑到”、“接过”、“提着”中体会到这个儿子对妈妈的孝心。
最后,对比三个儿子的表现,再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孩子们自然就理解了,有本领固然重要,但对父母有孝心更重要。
三、感悟明理,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是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孝敬父母”,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该怎么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由于对文本内容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感悟,再加上贴近生活,学生往往就能有感而发,畅所欲言,从而于无形中升华了本课的主题。
这样的设计紧紧抓住了文章重难点,层层深入,对重点字词采取多种方法理解,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小河镇中心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初识内容,习得生字
我在设计此课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空间,以指名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地揣摩。在熟读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拎、晃荡、沉甸甸、重、走走停停、痛了、酸了”等词,采用分解组合、字理析词、据文取义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理解文章。
二、细读文本,读中领悟
整体读文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妈妈在井里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一桶水多不多呀?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请大家找一找,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说明水多?孩子们勾画了“重、晃荡、走走停停、痛了、酸了”,并在讨论中了解到:胳膊痛了,腰酸了是从侧面说明水多,提起来并不轻松。接着提问“走走停停”是因为什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马上回答,因为水桶太重了,妈妈们得不停地歇一歇。尽管问题的答案已经揭晓,但没有亲身体验的感受是不深刻的。我马上从班级的讲台旁提来一桶水,让同学们公认的班级中的大力士来提,直至走到教室最后面,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和动作。大约十米长的距离,孩子走得很费力,并不时停下来换手。终于走到终点,问及他的感受,孩子说:“这桶水太重了。”我又问:“同学们,你们从他提水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的说,他不停地换手,说明很累。有的说,他的脸都涨红了,头上还出汗了。有的说,我看他最后喘气都挺急的,累坏了吧?但我并不满足,引导说:“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了,他在提着水往后走时,中间歇了好几次,然后再走,这就叫什么?”“走走停停!”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那么,这时候,提着水桶的妈妈最渴望什么?你们能猜到吗?“有人来帮忙。”我适时出示了三个儿子出现的画面,让同学们观察。
结合课文内容,有的同学说出了“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在唱歌,真好听;还有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好,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第三个孩子帮妈妈提水的。全班齐读了“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我将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跑到、接过、提着”标示出来,说:“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三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在“跑到”、“接过”、“提着”中体会到这个儿子对妈妈的孝心。
最后,对比三个儿子的表现,再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孩子们自然就理解了,有本领固然重要,但对父母有孝心更重要。
三、感悟明理,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是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孝敬父母”,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该怎么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由于对文本内容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感悟,再加上贴近生活,学生往往就能有感而发,畅所欲言,从而于无形中升华了本课的主题。
这样的设计紧紧抓住了文章重难点,层层深入,对重点字词采取多种方法理解,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小河镇中心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