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旗飘扬的时候,黄色的锤子、镰刀金光闪闪,镰刀代表农民的劳动工具。这让我想起了农民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斧头”,它们都是父辈的重要生产工具,同时也想起了一个人——“斧头”,昭通巧家人,2006年,他上大学时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30年前,他爷爷生病,因无钱医治,年仅39岁便抛下妻儿去了那個世界。那时,他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才11岁,突然间成了顶梁柱。看病的钱尚且没有,哪来的钱继续上学,他父亲无奈辍学回家帮助奶奶操持家务,照顾三个弟弟。奈何家里实在太穷,他的两个叔叔还是被活活饿死了。幸运的是,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革”,让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以恢复。
1984年,在中共中央的极力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农民终于盼来了比“文革”结束还喜庆的好日子。父亲却连连叹息,爷爷没福分,看不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土地这个中国几千年老百姓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帮助农民实现了。
1987年,“斧头”出生了。“斧头”是大学同学给他起的绰号,他的真名有一个“府”字,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官,替他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也是爷爷的心愿,当然也是祖上多少代人的心愿,更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最朴实、最真实的心愿。
家里土地虽然不多,只要努力耕种,养活一家三口还是没有问题的,比起人民公社好太多了。父亲提起土地这事总是这样说,“斧头”似懂非懂,直到他工作之后。
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斧头”上小学后,经常因为算错一个数字或写错一个汉字而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毒打,“斧头”只能默默忍受。父亲总是说:“要是你爷爷不死,我就可以读书,就算天天挨打,我也乐意。”“斧头”心里暗暗嘀咕:“爷爷的病又不是我造成的,你不能读书凭什么打我呀?”其实,“斧头”不想上学,一方面害怕挨打;另一方面是教室的墙壁透着风,课桌是由两个土基中间搭一块木板组装的,在冬天实在难熬。1995年邓小平爷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村里的校舍进行了翻修,屋顶换了新瓦片,下雨的时候终于不用找桶、盆来接雨水了。教学条件改善后,他愈发努力学习,以便逃离父亲的魔爪,升入初中去县城上学就可以自由飞翔了。
2000年8月,斧头以全村第5名的成绩考入县二中,是光宗耀祖的事,但家庭的困难却丢祖宗的脸,其他伙伴都可以每周从家里拿钱,他却不行。父亲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外面租一间便宜的土房子,自己从家里背柴、菜、米、油,自己生火做饭。虽然,“斧头”万分的不乐意,但为了脱离父亲的魔爪,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默默接受了父亲的这一英明安排。当他进入学校,才知道自己是年级8个班中成绩倒数第二的那个乡下来的丑小鸭。个头很矮,穿一身补丁衣服和一双帆布鞋,头发像几年没洗,又好像打了发蜡一般,成绩还垫底。这让“斧头”想起一个成语“天灾人祸”,似乎说的就是他的现状。班上的孩子都不喜欢他,还经常嘲笑他。他越来越明白,只有学习,发愤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自己飞。
家庭的困难,校园生活的诸多不顺,让他明白了读书这条路就是唯一的选择。他性情变了,头发更油腻了,衣服更脏了。除了学习,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中途班上好几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选择外出打工,“斧头”是幸运的,他多次受到“希望工程”的援助。它是由共青团发起倡导并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共青团吸纳团员时,他毅然加入了这个让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的组织。天道酬勤,2003年中考,他以全县第21名的好成绩被市一中录取。当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的时候,他的父亲像电视里儿子中举一样,整日笑容满面。特别是当村里人夸他养了一个好儿子,可以享清福时,他越发觉得自己这些年吃的苦都值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一看报名的费用,父亲默默地拿出烟斗裹了一支又一支旱烟。以前,“斧头”就觉得旱烟比起香烟来不仅麻烦还臭气难闻;现在,看着那烟斗更是有说不出的气愤,“斧头”的命运就像那根烟丝,完全攥在父亲手上,一不小心就折了。
最后,父亲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跟上初中一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县一中上高中,离家近,有困难一起克服。2006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斧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报考当官的专业,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师范专业,因为他想像班主任向老师一样,做一名党员,做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上大学时,党和政府关爱农村贫困大学生,学费、住宿费全部都可以贷款解决,解决了“斧头”和家人的燃眉之急,关键是还不收取利息,借款可以在毕业后慢慢还,党的这份恩情如何能忘。
“斧头”彻底明白了,从初中到大学,共产党不会让想学习的孩子失学。大学期间,“斧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实现了梦想。四年大学生活,“斧头”利用周末和假期做兼职、做家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顺利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他知道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辗转几年都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不敢回家。村里人都说:“大学生,政府都安排工作,以后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读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读书有啥用呢?”不管“斧头”怎么解释,他们不仅不信政府早已不安排工作,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个白眼狼。”“读书没啥用。”他爹这辈子白搭了。
2013年,兜兜转转,在毕业三年后,“斧头”找到了一个有编制的教师岗位。父亲说:“老子终于熬出头了,终于可以享清福了,老子这辈子比你爷爷强多了。”“斧头”总是笑而不语,只有他自己知道省城房价有多高,现在谈熬出头是不是早了一些。抬头看看父亲的丝丝白发、条条皱纹、略显佝偻的背脊,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2015年,“斧头”在东拼西凑、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套三居室,准备把父亲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奈何天意弄人,父亲却在房子还未装修完毕之前,因为一场事故,年仅49岁便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热爱的世界。因为伤着大脑,他没有给儿子留下一句话,就这样走了。“斧头”那年28岁,他害怕,一直念叨:“没有爸爸的孩子还是孩子吗?”突然间,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故事到这里,“斧头”父亲的故事结束了,“斧头”的故事还在继续。2018年,他也当了父亲,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他每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就愈发思念自己的父亲。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多的是那个岁月留给他的深刻记忆。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实施,党和政府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读书已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成为大家共同的意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乡村产业不断振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努力工作的人再也无须为衣食担忧;村里的孩子都进城上学了,再也不用因为穷而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斧头”的故事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他才能有讲故事的机会,也才能将自己的故事书写得越来越动听。
◇责任编辑 晏祥辉◇
1984年,在中共中央的极力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农民终于盼来了比“文革”结束还喜庆的好日子。父亲却连连叹息,爷爷没福分,看不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土地这个中国几千年老百姓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帮助农民实现了。
1987年,“斧头”出生了。“斧头”是大学同学给他起的绰号,他的真名有一个“府”字,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官,替他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也是爷爷的心愿,当然也是祖上多少代人的心愿,更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最朴实、最真实的心愿。
家里土地虽然不多,只要努力耕种,养活一家三口还是没有问题的,比起人民公社好太多了。父亲提起土地这事总是这样说,“斧头”似懂非懂,直到他工作之后。
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斧头”上小学后,经常因为算错一个数字或写错一个汉字而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毒打,“斧头”只能默默忍受。父亲总是说:“要是你爷爷不死,我就可以读书,就算天天挨打,我也乐意。”“斧头”心里暗暗嘀咕:“爷爷的病又不是我造成的,你不能读书凭什么打我呀?”其实,“斧头”不想上学,一方面害怕挨打;另一方面是教室的墙壁透着风,课桌是由两个土基中间搭一块木板组装的,在冬天实在难熬。1995年邓小平爷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村里的校舍进行了翻修,屋顶换了新瓦片,下雨的时候终于不用找桶、盆来接雨水了。教学条件改善后,他愈发努力学习,以便逃离父亲的魔爪,升入初中去县城上学就可以自由飞翔了。
2000年8月,斧头以全村第5名的成绩考入县二中,是光宗耀祖的事,但家庭的困难却丢祖宗的脸,其他伙伴都可以每周从家里拿钱,他却不行。父亲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外面租一间便宜的土房子,自己从家里背柴、菜、米、油,自己生火做饭。虽然,“斧头”万分的不乐意,但为了脱离父亲的魔爪,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默默接受了父亲的这一英明安排。当他进入学校,才知道自己是年级8个班中成绩倒数第二的那个乡下来的丑小鸭。个头很矮,穿一身补丁衣服和一双帆布鞋,头发像几年没洗,又好像打了发蜡一般,成绩还垫底。这让“斧头”想起一个成语“天灾人祸”,似乎说的就是他的现状。班上的孩子都不喜欢他,还经常嘲笑他。他越来越明白,只有学习,发愤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自己飞。
家庭的困难,校园生活的诸多不顺,让他明白了读书这条路就是唯一的选择。他性情变了,头发更油腻了,衣服更脏了。除了学习,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中途班上好几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选择外出打工,“斧头”是幸运的,他多次受到“希望工程”的援助。它是由共青团发起倡导并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共青团吸纳团员时,他毅然加入了这个让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的组织。天道酬勤,2003年中考,他以全县第21名的好成绩被市一中录取。当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的时候,他的父亲像电视里儿子中举一样,整日笑容满面。特别是当村里人夸他养了一个好儿子,可以享清福时,他越发觉得自己这些年吃的苦都值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一看报名的费用,父亲默默地拿出烟斗裹了一支又一支旱烟。以前,“斧头”就觉得旱烟比起香烟来不仅麻烦还臭气难闻;现在,看着那烟斗更是有说不出的气愤,“斧头”的命运就像那根烟丝,完全攥在父亲手上,一不小心就折了。
最后,父亲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跟上初中一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县一中上高中,离家近,有困难一起克服。2006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斧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报考当官的专业,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师范专业,因为他想像班主任向老师一样,做一名党员,做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上大学时,党和政府关爱农村贫困大学生,学费、住宿费全部都可以贷款解决,解决了“斧头”和家人的燃眉之急,关键是还不收取利息,借款可以在毕业后慢慢还,党的这份恩情如何能忘。
“斧头”彻底明白了,从初中到大学,共产党不会让想学习的孩子失学。大学期间,“斧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实现了梦想。四年大学生活,“斧头”利用周末和假期做兼职、做家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顺利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他知道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辗转几年都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不敢回家。村里人都说:“大学生,政府都安排工作,以后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读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读书有啥用呢?”不管“斧头”怎么解释,他们不仅不信政府早已不安排工作,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个白眼狼。”“读书没啥用。”他爹这辈子白搭了。
2013年,兜兜转转,在毕业三年后,“斧头”找到了一个有编制的教师岗位。父亲说:“老子终于熬出头了,终于可以享清福了,老子这辈子比你爷爷强多了。”“斧头”总是笑而不语,只有他自己知道省城房价有多高,现在谈熬出头是不是早了一些。抬头看看父亲的丝丝白发、条条皱纹、略显佝偻的背脊,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2015年,“斧头”在东拼西凑、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套三居室,准备把父亲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奈何天意弄人,父亲却在房子还未装修完毕之前,因为一场事故,年仅49岁便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热爱的世界。因为伤着大脑,他没有给儿子留下一句话,就这样走了。“斧头”那年28岁,他害怕,一直念叨:“没有爸爸的孩子还是孩子吗?”突然间,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故事到这里,“斧头”父亲的故事结束了,“斧头”的故事还在继续。2018年,他也当了父亲,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他每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就愈发思念自己的父亲。除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多的是那个岁月留给他的深刻记忆。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实施,党和政府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读书已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成为大家共同的意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乡村产业不断振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努力工作的人再也无须为衣食担忧;村里的孩子都进城上学了,再也不用因为穷而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斧头”的故事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他才能有讲故事的机会,也才能将自己的故事书写得越来越动听。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