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只有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放得开,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越放得开,学生的思维越开阔,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
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几分之一,按教材上的设计环节,依次认识1/2、1/3、1/4、1/5和1/6,这样一个一个的去认识,循序渐进,由扶到放。我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做了这样的思考:先引导学生充分、彻底的了解1/2这一个分数,把1/2学懂、学透之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表示更多的几分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完1/2这一个分数之后,我是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我們已经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他们想认识的分数太多了,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想认识的分数一一板书出来,然后告诉学生:从你手中的学具材料中任意选择图形,去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来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在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折出了1/4、1/8、1/16……甚至有的同学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表示出了2/4、3/8。正是由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才有了一个开放的探究情境,在这一开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二、创设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中完成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正方体,让孩子们分工,用给定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出长、宽、高,并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是在一定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操作、分析、综合,水到渠成,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这一知识结果,更亲身经历了这一探究过程,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能力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问题的抛出要完整、全面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其实是在一定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正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像“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简单判定是否的问题应该越来越少,思考性问题的提出也切忌繁琐、零碎,而应全面、完整。
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章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在学习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时,还涉及到了左右方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容易搞混。但只要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辨认方向的能力,我们正好借助于这一内容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我是这样提问的:如果你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分别是什么方向?这就是一个完整全面的问题,看似普通简单,其实里面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思考过后,让学生去说,不怕学生说的慢,不怕学生说错。这样完整的述说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试想如果教师把这一问题零碎发问: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后面呢?左面呢?右面呢?问一个,答一个,像挤牙膏似的一点点儿往外挤,我想孩子的思维一定是相当受阻的。所以,教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全面、完整。
四、创设富于激励性的情境
孩子们本身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乐于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创设一种富于激励性的情境,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数学冲浪题:用12、13、16、17这四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编出加减混合试题。在备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列出了八道,自以为已经很多了,足够多了,可课堂上当我创设了一种激励性的学习情境以后,没想到学生的表现大大超出我的预料。课堂上我是这样创设的:看谁编出来的多,编出来一个你就可以到前面写到黑板上,并用序号标明个数。于是1、2、3、4……学生把自己编出来的试题一个一个的列了出来,他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想到他们竟然写出了9个。我想,当时是下课铃响了,不然的话,学生还会继续思考下去、写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其实不是盲目的去写,而是在思考给出的这4个数有什么特点,怎样在别人编出的试题基础上进行改编。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的。
五、设置富于挑战性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大有潜力的,他们乐于尝试完成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蹦一蹦,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机会,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当然,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和表述的时间与空间,允许错误想法的出现,在反问、质疑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轻易的直接进行否定,在错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有意识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在思维严谨、科学、灵活、广泛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一、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放得开,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越放得开,学生的思维越开阔,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
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几分之一,按教材上的设计环节,依次认识1/2、1/3、1/4、1/5和1/6,这样一个一个的去认识,循序渐进,由扶到放。我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做了这样的思考:先引导学生充分、彻底的了解1/2这一个分数,把1/2学懂、学透之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表示更多的几分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完1/2这一个分数之后,我是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我們已经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他们想认识的分数太多了,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想认识的分数一一板书出来,然后告诉学生:从你手中的学具材料中任意选择图形,去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来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在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们折出了1/4、1/8、1/16……甚至有的同学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表示出了2/4、3/8。正是由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才有了一个开放的探究情境,在这一开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二、创设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中完成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正方体,让孩子们分工,用给定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出长、宽、高,并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是在一定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操作、分析、综合,水到渠成,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这一知识结果,更亲身经历了这一探究过程,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能力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问题的抛出要完整、全面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其实是在一定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正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像“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简单判定是否的问题应该越来越少,思考性问题的提出也切忌繁琐、零碎,而应全面、完整。
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章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在学习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时,还涉及到了左右方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容易搞混。但只要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辨认方向的能力,我们正好借助于这一内容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我是这样提问的:如果你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分别是什么方向?这就是一个完整全面的问题,看似普通简单,其实里面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思考过后,让学生去说,不怕学生说的慢,不怕学生说错。这样完整的述说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试想如果教师把这一问题零碎发问: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后面呢?左面呢?右面呢?问一个,答一个,像挤牙膏似的一点点儿往外挤,我想孩子的思维一定是相当受阻的。所以,教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全面、完整。
四、创设富于激励性的情境
孩子们本身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乐于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创设一种富于激励性的情境,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数学冲浪题:用12、13、16、17这四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编出加减混合试题。在备课时,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列出了八道,自以为已经很多了,足够多了,可课堂上当我创设了一种激励性的学习情境以后,没想到学生的表现大大超出我的预料。课堂上我是这样创设的:看谁编出来的多,编出来一个你就可以到前面写到黑板上,并用序号标明个数。于是1、2、3、4……学生把自己编出来的试题一个一个的列了出来,他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想到他们竟然写出了9个。我想,当时是下课铃响了,不然的话,学生还会继续思考下去、写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其实不是盲目的去写,而是在思考给出的这4个数有什么特点,怎样在别人编出的试题基础上进行改编。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的。
五、设置富于挑战性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大有潜力的,他们乐于尝试完成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蹦一蹦,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机会,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当然,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和表述的时间与空间,允许错误想法的出现,在反问、质疑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轻易的直接进行否定,在错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有意识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在思维严谨、科学、灵活、广泛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