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激励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围绕激励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激励教育; 小学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90
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这样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他们的内心,以此来寻求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也由此出现了激励教育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激励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课堂表现给予言语、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尽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有必要采用激励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1.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一方面,學生受到教师的激励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自信;另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激励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钻研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在学生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的自信也会逐渐增强。
2.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身心投入,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和引导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后,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所形成的自信会激发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多次激励后会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凝练和进一步升华,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运用后,就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教师要长期坚持激励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勤用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言激励是运用赞美、鼓励的积极话语来对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语言激励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其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见的语言激励有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种,其中,直接激励是教师采用口头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激励。例如,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而间接激励是将激励的语言放在指导性建议中,注重对学生某一答案的客观评价。
小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语言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对同一学生进行语言激励的频率不宜过多,否则会让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在开展语言激励过程中应融入一些建议,为学生的努力指明方向。教师合理使用直接语言激励和间接语言激励,能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激励的同时明白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三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教师的语言激励也应有所差异,应当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激励。
2.以合理激励为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发现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有着明显的心理素质差异,高成就者往往有着更远大的理想、更多的进取心、自信心以及更强的意志力。因此,想要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就需要帮助一部分学生树立自信心,来摆脱以前学习中的失败感,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因而,教师需要注重激励教育的开展,因为激励教育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上有着非凡的功效和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因为分数原因被贴上了中差学生的标签,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当学生有着“我不行”、“我不会”这样的心态时,就缺少了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曾经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让一名平时很少讲话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虽然他回答问题时磕磕巴巴,但是我仍然表扬他“你声音好听,但是缺乏流畅性,如果你能够读通畅这篇文章,你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以后,这名学生在以后的朗读环节不再害羞、沉默,反而爱上了阅读,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因而学生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作为学习的支撑,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完成,并且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激励教育的实现需要的是教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意志力。虽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偶尔使用一些激励教学的手段,但经常会出现教师运用的不得当且不能坚持的局面。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学习往往采用的是一种批评教育,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位置上。所以教师要坚持激励教育,融入学生之中,让激励教育成为学生和老师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课堂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素霞.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好家长, 2018(3).
[2]冯立格. 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教育[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6):208-209.
[3]隋雨君. 激励教育的路径实践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 2019(5):77-78.
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激励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围绕激励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激励教育; 小学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90
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这样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他们的内心,以此来寻求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也由此出现了激励教育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激励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课堂表现给予言语、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尽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有必要采用激励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1.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一方面,學生受到教师的激励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自信;另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激励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钻研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在学生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的自信也会逐渐增强。
2.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身心投入,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和引导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后,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所形成的自信会激发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多次激励后会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凝练和进一步升华,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运用后,就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教师要长期坚持激励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勤用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言激励是运用赞美、鼓励的积极话语来对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语言激励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其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见的语言激励有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种,其中,直接激励是教师采用口头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激励。例如,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而间接激励是将激励的语言放在指导性建议中,注重对学生某一答案的客观评价。
小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语言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对同一学生进行语言激励的频率不宜过多,否则会让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在开展语言激励过程中应融入一些建议,为学生的努力指明方向。教师合理使用直接语言激励和间接语言激励,能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激励的同时明白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三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教师的语言激励也应有所差异,应当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激励。
2.以合理激励为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发现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有着明显的心理素质差异,高成就者往往有着更远大的理想、更多的进取心、自信心以及更强的意志力。因此,想要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就需要帮助一部分学生树立自信心,来摆脱以前学习中的失败感,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因而,教师需要注重激励教育的开展,因为激励教育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上有着非凡的功效和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因为分数原因被贴上了中差学生的标签,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当学生有着“我不行”、“我不会”这样的心态时,就缺少了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励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曾经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让一名平时很少讲话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虽然他回答问题时磕磕巴巴,但是我仍然表扬他“你声音好听,但是缺乏流畅性,如果你能够读通畅这篇文章,你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以后,这名学生在以后的朗读环节不再害羞、沉默,反而爱上了阅读,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因而学生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作为学习的支撑,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完成,并且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激励教育的实现需要的是教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意志力。虽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偶尔使用一些激励教学的手段,但经常会出现教师运用的不得当且不能坚持的局面。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学习往往采用的是一种批评教育,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位置上。所以教师要坚持激励教育,融入学生之中,让激励教育成为学生和老师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课堂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素霞.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好家长, 2018(3).
[2]冯立格. 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教育[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6):208-209.
[3]隋雨君. 激励教育的路径实践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 2019(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