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要素的提炼与落实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都能自觉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可是,往往也会出现忽视语文要素的现象。语文要素的发现、提炼与落实,不能模糊、笼统、随意。指向语文要素的阅读课堂,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体式、文本特质准确提取语文要素,还要关注学情,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要素   教材   学情
  一般地说,“语文要素”是指语文学习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文要素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因此,发现、提炼和落实语文要素,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文本、关注学情。
  一、用好教材,准确提炼语文要素
  1.深度彰显语文要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那么,如何用好“例子”、如何彰显“例子”中的语文要素,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有的教师提取到“无论……总是……”这一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运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同学们一时说不出来,教师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画面想一想,学生还是想不出来。而有的教师运用出示生活画面的方法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运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但学生对文句中语言表达的特殊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位教师将原句改为:“樟树四季常青,它们一直那么蓬勃。”要求学生与原句比较哪个表达更好,学生知道原句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教师运用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原句更能突出樟树的蓬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学会运用这组关联词语一定是大有助益的。其实,这句话是围绕着“樟树四季常青”来写的,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构句特点,注意到这个特点,教师设计的练笔应该关注“概括句”的话语情境,而不能单纯地提取“无论……总是……”来让学生造句。
  2.滋养母语文化基因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语音有抑扬顿挫,语速有轻重缓急,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优美地读、静静地听,才能够体会汉语言的韵味。老舍先生说过:“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是舒服的。”一段文字,粗略地读一遍,也许能够提取信息,但无法领略语言的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对平仄、对仗等规律已经有了阅读经验,学习现代散文也可以根据这样的音韵规律展开诗意教学。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光启蒙》:“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輕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段文字节奏轻快而又舒缓。“三月的和风”是“仄仄平平平”,“小溪的流水”是“仄平平仄仄”,平仄对仗。“甜甜的嗓音”与“芳香的音韵”呼应,可谓声情与文情浑然一体,读起来宛转悠扬,“悦耳悦目”,让人陶醉在母子相依,恬静、温馨的生活画面中。
  3.落实重点语文要素
  不同文体、不同特质的文本,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也不同。确定好的语文要素,一定要在“理解”与“运用”中得以彰显。教学课外经典阅读“儿童诗”一节时,先学习著名儿童诗作家韦娅的《会飞的树叶》,提取儿童诗写作的语文要素:“单句成行、巧用修辞、善于想象、富有情趣。”这只是知识和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位教师先设计改写策略,出示原诗:“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要求学生将“小麻雀”换成“小朋友”,那么地点也要随之改变,孩子们改出了兴致。然后再学习诗人金波的《我们去看海》,孩子们马上发现了“运用拟人化手法”的语文要素,教师采用仿写的方法:“我们在山的怀抱里_____/_____四处回荡。_____在我们的脚下。四处都是_____/去爬山,一路有____/去爬山,有爬不完的_____。”最后出示春光烂漫的一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作儿童诗。习得了方法,又有画面引发联想,孩子们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改写——仿写——创作”,教学组织形式层层递进,遵循语用能力的生长规律,语文要素得到了有效迁移运用。
  二、关注学情,有效运作语文要素
  1.运用适合方法,提高理解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崔允漷教授说:“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助手和推手,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帮助学生读懂,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帮助学生读好,在学生表达不好的地方帮助学生表达得更好。语文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所以,运用适合的方法是使语文要素得以落实的保障。教学人教版小古文《刻舟求剑》时,学生读了“遂契其舟”,不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还是有学生不懂。于是,教师出示画面观察“契”的字形演变过程,学生渐渐明白“契”是“刻”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刻完之后楚人是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楚人应该是很得意的,他自以为很聪明,所以“是吾剑之所从坠”一句应该读出得意洋洋的神情。可见,不理解“契”的意思,就很难让学生读出文本的感情。对于词语意思的理解,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动画演示字形变化过程,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注意到了语文要素的关联性。
  2.优化对话艺术,培养思考力
  面对文本,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逻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淘汰浅层次的低阶思维,发展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语文要素的自我生长。教学人教版《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其中有一个关键词语“雪中送炭”,对于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学生不好理解,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关注。如果直接问学生:“什么是‘雪中送炭’?”或问:“‘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词典,也能得出答案。但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支玉恒老师引导学生领会这个词语意思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师:大娘送去的是打糕还是炭?
  生1:打糕。
  师:那为什么说“雪中送炭”?
  生2:“雪中送炭”意思是说“在冰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炭烤火,在人家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人家。志愿军好几天没吃饭,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大娘送去打糕,好比雪中送炭一样,在志愿军饥饿的时候送了吃的。
  师:说得好。饥饿的折磨好比在雪中忍受寒冷的折磨一般,大娘送打糕,是不是踏着大雪送来的?
  生3:是踏雪送来的,因为路上太危险。
  支老师提问的艺术在于,一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深切地体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给予恰当抓手,发展创造力
  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不是简单的告知,也不是笼统的训练,它需要结合语境进行细化、分解,让学生找到抓手。教学《槐乡五月》一文,可以提取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叠词的运用。叠词在本文有四种表现形式,一种是“AABB”式,如“大大咧咧”;一种是“AA地”式,如“美美地”;一种是“AAA”式,如“啪啪啪”;一種是“ABB”式,如“甜丝丝”。怎样让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中?一位教师由以下语段的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出示语段:“‘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首先,让学生读拟声词,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摹拟声音的叠词,可以生动地表现描写的画面。其次,让学生找出其他叠词,结果找到了“白生生”等。其三,引导学生领会这个词是从哪个感官来写的,学生体会到是从视角来写的。教师接着问:“这个‘白生生’能不能换成‘白茫茫’?”由此让学生体会怎样区别运用叠词。其四,引导学生说说“喜盈盈”写出了什么,学生明白写出了孩子愉快的心情。教师顺势将课文变换成诗歌形式:“‘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悟”结合的方法读好叠词,读出槐乡孩子们的快乐心情。教师手中有法,分步引导,让学生对叠词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指向语文要素落地的阅读课堂,才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下来,能有带得走的干货”(温儒敏语),而且是在自我体认、表达实践中生成的“干货”,由此才可以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复习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相应主题为单元进行组织,打破碎片化的知识累积状态,学科横向贯穿,开展有整体情景支撑的大单元教学。在复习课的教学中,着重点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基于知识的完整理解和运用的师生的双向建构。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有认知体系的构建,更要有语言表达和运用结构的实践,以此提高小学英语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实效,帮助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期刊
【摘要】一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朗读这个关键任务,但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养成了不正确的朗读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从拼音、语境、语感等方面矫正学生的朗读问题,实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朗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年级小学生面临语文学习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朗读课文。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師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幼儿
期刊
【摘要】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审美,审美与阅读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从文本价值、阅读期待、阅读体验、价值追求等四个核心要素出发,探讨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旨在以阅读教学为舟、审美为桨,引领学生驶向远方。  【关键词】审美 文本价值 个性体验 文化内涵  审美,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精神不断生长。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选编讲究意
期刊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当下一项相对迫切的现实课题,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研究对象,对他们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目标、原则、策略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研究  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随着学校周边城市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施教区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
期刊
【摘要】时下的阅读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轮又一轮不同模式的尝试,热闹非凡的景象,成为了新课改语文课堂的重要标记。然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变化,不仅容易让阅读教学如同“空中阁楼”,也会让学生们渐渐丢失潜心阅读的习惯。因此,呼唤默读的回归显得十分有必要。笔者主要结合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感悟,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关键词】默读 阅读教学 感受力  随着课改浪潮的层层推进,现如今,我们的语文
期刊
【教材简析】  本节作文指导课设想通过多元、有趣、连贯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做到“内容多角度”“写想不用‘想’”,真实、具体、清楚地写下在特定状态下内心的“话”,让笔下的人物更有灵魂,从而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写作是老大难问题。他们一方面觉得没什么可以写,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怎样写。同时,学生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也很少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细看学生平时的作文练笔,
期刊
【摘要】“致远教育”的提出,是对学校文化传统的传承、延续与发展,是对教育本质的再追寻,更是对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基于“致远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构建了“致远课程”体系,包含学科课程、阅读课程、德育课程、体艺课程、实践课程、科技课程。借助“致远课程”的实施与探索,大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小公民,并积极推动“致远教师”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致远 教育 课程 教师  学校,应该是师生相互唤醒的
期刊
书籍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书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一个人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在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离开了荒岛回到了家乡的故事。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书,是一本教人学会坚强的书。这本书早已风靡全球,成为了许多人案头珍藏的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
期刊
【摘要】每一堂课都会生成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如何机智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并且让这些“资源”都反向作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平凡朴实的课堂因为这些资源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让孩子唱响课堂的主旋律呢?  【关键词】转化 学习 创造 资源  每一堂课,特别是展示课或评优课,每一个教师都是经过认真的备课、研课和磨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当然,到最后也希望能够“一帆风顺”,
期刊
【摘要】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语言经验,发现文本语言和自身语言的差异,让学生对高质量语言表达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案例中,薛法根老师通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感受、感悟,使学生的语言有了看得见的生长。  【关键词】语言经验 语言规则 语言表达 比较教学  日前,有幸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的教学,受益匪浅。下面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