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多少年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现状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即使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的十年以来,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完整体系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收获,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是曾经的《教学大纲》还是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是,光靠这些纲领性的东西无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在教师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前提下,尚且步履维艰,也有些教师直接运用专家的备课手册,但因学情不同以及教师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所限,许多训练点也很难落实到位。更何况作文教学除每单元一次的集中训练之外,在阅读教学范文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更使作文教学无法取得实效。虽然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我们的教材也换了一版又一版,但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变换,基本上都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纵观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一个版本把作文教学要落实的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也没有作文方面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只有充分地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而教材在作文教学训练、指导和要求上的空白,使得教材的引领作用丧失殆尽。个别悟性好的教师,虽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和探索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作文的路子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是无法把经验广泛推广。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仅凭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只言片语,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河是淌过去了,可教师的摸索和尝试,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蕴藏内心的写作激情。何况许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作文教学的系统理论,又缺乏写作的真切感受,使得作文教学走进了阴暗的死胡同。要想真正使作文教学取得成效,我们必须改变以上这些问题。因此,编写和学生语文能力相配套的作文教学教材,或在教材的不同学段鲜明提出作文教学的训练目标以及落实措施,是作文教学整体推进的关键。
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互相分离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分离是一个通病。多年以来,作文教学被阅读教学拒之门外。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权威杂志的栏目设置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有些省级以上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也明确提出观摩课的主要类型是阅读和作文两大类。这些都表明了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处于无足重轻的地位。但是,这是错误的观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但是学生积累词句和欣赏美文的例子,也是学生作文和审美的例子。归根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可以说,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同胞兄弟。阅读教学理应承担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这是语文教学必然的走向。否则,学生学了那么多的“例子”,到头来还是一团雾水,摸不着南北。
三、作文评价体系滞后弱化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原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只要学生作文中有点滴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而事实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偏重于批改,似乎红笔勾画越多越显得教师敬业。可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语不可能深入领悟和意会,不知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更无法取得进步。因此,我们应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评”,而不是“改”。强调“评”,其实质就是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简单的作文方法。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极力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但个性化作文是建立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正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渗透、在作文评改中强化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学生只有以教材为例子,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再追求作文的个性化才能水到渠成。此外,作文评改中的分层评改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致,而教材设置的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却完全一样,必然会使一些后进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前要对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教师应要求中等的学生做到“结构合理,中心明确”,而对后进生,则要求他们做到 “基本文从字顺,错别字少”,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四、应试作文拔高了作文的难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获取高分,抛开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牺牲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大作文难度为代价,挫伤了学生刚刚萌芽的写作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而事实上,从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过早地承担了“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要求,教师连珠炮似的给学生灌输和强调作文的结构、选材、立意以及表达方式。有的试题缺乏系统性,把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的知识当做明确掌握的去考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写作教学秩序,使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进行猜题、背范文等活动,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此外,由于想象作文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个性化表达也成为当今最时尚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作文向着假大空发展,没有了真实情感。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把握不准确,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作文思维就会犹如一叶扁舟,漂流在茫茫的海面,很难回归“真情实感”的本真港湾。
总之,作文如做人,要有一定的规范体系去引领,也需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和培养,它应贯穿在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的小雏鹰真的有一天羽翅丰满时,我们再放开手让他们在蓝天自由地飞翔。
(责编 张翼翔)
一、缺乏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完整体系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收获,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是曾经的《教学大纲》还是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是,光靠这些纲领性的东西无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在教师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前提下,尚且步履维艰,也有些教师直接运用专家的备课手册,但因学情不同以及教师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所限,许多训练点也很难落实到位。更何况作文教学除每单元一次的集中训练之外,在阅读教学范文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更使作文教学无法取得实效。虽然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我们的教材也换了一版又一版,但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变换,基本上都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纵观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一个版本把作文教学要落实的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也没有作文方面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只有充分地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而教材在作文教学训练、指导和要求上的空白,使得教材的引领作用丧失殆尽。个别悟性好的教师,虽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和探索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作文的路子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是无法把经验广泛推广。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仅凭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只言片语,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河是淌过去了,可教师的摸索和尝试,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蕴藏内心的写作激情。何况许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作文教学的系统理论,又缺乏写作的真切感受,使得作文教学走进了阴暗的死胡同。要想真正使作文教学取得成效,我们必须改变以上这些问题。因此,编写和学生语文能力相配套的作文教学教材,或在教材的不同学段鲜明提出作文教学的训练目标以及落实措施,是作文教学整体推进的关键。
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互相分离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分离是一个通病。多年以来,作文教学被阅读教学拒之门外。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权威杂志的栏目设置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有些省级以上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也明确提出观摩课的主要类型是阅读和作文两大类。这些都表明了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处于无足重轻的地位。但是,这是错误的观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但是学生积累词句和欣赏美文的例子,也是学生作文和审美的例子。归根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可以说,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同胞兄弟。阅读教学理应承担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这是语文教学必然的走向。否则,学生学了那么多的“例子”,到头来还是一团雾水,摸不着南北。
三、作文评价体系滞后弱化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原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只要学生作文中有点滴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而事实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偏重于批改,似乎红笔勾画越多越显得教师敬业。可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语不可能深入领悟和意会,不知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更无法取得进步。因此,我们应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评”,而不是“改”。强调“评”,其实质就是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简单的作文方法。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极力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但个性化作文是建立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正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渗透、在作文评改中强化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学生只有以教材为例子,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再追求作文的个性化才能水到渠成。此外,作文评改中的分层评改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致,而教材设置的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却完全一样,必然会使一些后进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前要对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教师应要求中等的学生做到“结构合理,中心明确”,而对后进生,则要求他们做到 “基本文从字顺,错别字少”,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四、应试作文拔高了作文的难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获取高分,抛开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牺牲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大作文难度为代价,挫伤了学生刚刚萌芽的写作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而事实上,从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过早地承担了“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要求,教师连珠炮似的给学生灌输和强调作文的结构、选材、立意以及表达方式。有的试题缺乏系统性,把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的知识当做明确掌握的去考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写作教学秩序,使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进行猜题、背范文等活动,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此外,由于想象作文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个性化表达也成为当今最时尚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作文向着假大空发展,没有了真实情感。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把握不准确,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作文思维就会犹如一叶扁舟,漂流在茫茫的海面,很难回归“真情实感”的本真港湾。
总之,作文如做人,要有一定的规范体系去引领,也需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和培养,它应贯穿在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的小雏鹰真的有一天羽翅丰满时,我们再放开手让他们在蓝天自由地飞翔。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