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42-01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感悟”是指学生对客观对象(语文)有目的地自我参与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
  
  一、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对于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教师一味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替代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
  “自我感悟”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努力满足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要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倡导的教学思想,孔子大力提倡“引而不发”,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宋代朱熹把“默识心通”、“学不言而自得”作为基本的读书要领。叶圣陶更是把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1、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诵读的价值。我们在教学时,除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景,加深感悟。
  2、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要注意做到“给予”。第一,给予时间,只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潜思默想,才能使学生有所悟。第二,给予任务。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致远离教学目标。第三,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体会谴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可通过比较、赏析、反复揣摩品味的方法,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顿悟。
  
  三、提高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贴近生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世事之同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2、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情”是语文的灵魂,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都是说“思”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
  
  3、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是提高“自我感悟”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通过“悬念式衔接法”、“延伸式衔接法”、“探究式衔接法”、“比较式衔接法”将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有效结合起来,学生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积累丰富了,“自我感悟”能力也随之提高。
  
  4、尊重独特体验、重视情感激励
  感悟具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由于其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价值观念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感悟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自我感悟”积极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