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1996年至今住院患者90例,55~78岁,入院卧位血压>24.5/13.5kPa,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合并高脂血症3例;B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高脂血症5例,脑血管病后遗症1例;C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岁,合并高脂血症4例,脑血管病后遗症1例。三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A组口服硝苯地平10mg,每日3次;B组口服卡托普利,每次12.5~25mg,每日3次;C组每次口服硝苯地平10mg加卡托普利12.5~25mg,每日3次。根据血压情况个别增减剂量,连续口服1周,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每天7时和20时各测卧位血压1次。疗效评定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新药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33KPa,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超过2.67kPa;②有效:舒张压下降少于1.33kPa,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33~2.67kPa或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③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结 果
3组有效、显效、总有效率:A组13.3%(4例)、46.6%(14例)、59.9%(18例),B组16.6%(5例)、46.6%(14例)、63.2%(19例) ,C组10%(3例)、86.6%(26例)、96.6%(29例)。A组与B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不良反应:A组便秘6例(20%),踝部水肿3例(10%);B组干咳3例(10%);C组便秘5例(16.6%),踝部水肿2例(6.6%),干咳4例(13.3%)。不良反应率C组与A组、B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且各组患者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讨 论
老年人高血压一般情况下宜首选利尿药或钙拮抗药。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对老年人高血压有效,可以用于并发心力衰竭或伴有中、重度舒张压增高型高血压[1,2]。我们对单独使用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療效欠佳的中、重度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联用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发现有较好的协同降压作用,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联用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对中、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伴有中、重度舒张压增高型高血压的治疗是有效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谭新洪,黄震东,主编.现代内科治疗学.第1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06-409.
2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284.
1996年至今住院患者90例,55~78岁,入院卧位血压>24.5/13.5kPa,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合并高脂血症3例;B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高脂血症5例,脑血管病后遗症1例;C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岁,合并高脂血症4例,脑血管病后遗症1例。三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A组口服硝苯地平10mg,每日3次;B组口服卡托普利,每次12.5~25mg,每日3次;C组每次口服硝苯地平10mg加卡托普利12.5~25mg,每日3次。根据血压情况个别增减剂量,连续口服1周,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每天7时和20时各测卧位血压1次。疗效评定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新药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33KPa,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超过2.67kPa;②有效:舒张压下降少于1.33kPa,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33~2.67kPa或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③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结 果
3组有效、显效、总有效率:A组13.3%(4例)、46.6%(14例)、59.9%(18例),B组16.6%(5例)、46.6%(14例)、63.2%(19例) ,C组10%(3例)、86.6%(26例)、96.6%(29例)。A组与B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不良反应:A组便秘6例(20%),踝部水肿3例(10%);B组干咳3例(10%);C组便秘5例(16.6%),踝部水肿2例(6.6%),干咳4例(13.3%)。不良反应率C组与A组、B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且各组患者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讨 论
老年人高血压一般情况下宜首选利尿药或钙拮抗药。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对老年人高血压有效,可以用于并发心力衰竭或伴有中、重度舒张压增高型高血压[1,2]。我们对单独使用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療效欠佳的中、重度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联用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发现有较好的协同降压作用,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联用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对中、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伴有中、重度舒张压增高型高血压的治疗是有效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谭新洪,黄震东,主编.现代内科治疗学.第1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406-409.
2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