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殊功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需要讲究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创新培育和践行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吸引力;改革培育和践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感召力;巧用培育和践行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提升教师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的说服力。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运用策略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正以传统媒体从未有的速度迅猛扩张,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新媒体时代”。在当今,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在“数字新媒体时代”,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政府机构和高校与时俱进的选择。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都使得大学生--这群最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更加开放的形式。这些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有弊。利处是可以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审视自我的成长;弊则是更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使自我价值的建立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之中,严重时,会导致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必须从理性、情感、认知与行为等方面践行,而新媒体要想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必须采取如下策略。
一、创新培育和践行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与纷繁的社会思潮中,大学生面临着多样的选择,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内容缺乏创新性,则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教材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与载体,理论课本身带有抽象和枯燥的属性,思政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时代特点又比较少,这都会极大削弱大学生的兴趣。有些学校为了适应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内容重复,形式单一,只能在浅表阶段发生作用。为此,创新培养与践行的内容势在必行。
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对于思政教育教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国与国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間都可以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上实现内容的无界化与形式的开放化,学生可以获取到最新信息,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新媒体中的微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使用微信。微信中有这样的信息:《前苏联泣血告诉中国:永远别相信美国谎言》揭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文化渗透、西化分化苏联。他们的阴谋得逞了,现在美国妄图使用同样手段来对付中国,实现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我们中国要倍加警惕,这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微信上还有一些哲理故事、寓言故事、历史、红色故事……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孝敬老人、勤奋学习等方面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丰富了教学内容,培育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新媒体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增加现实感性的材料,把枯燥的课本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加鲜活形象,更加接地气,对学生产生更多吸引力。
二、改革培育和践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感召力
教育教学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兼具的工作,其和新媒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结合发力,对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情感共鸣法: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无疑于是感情,它是一种无声却共通的语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起到理论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情感上获得理解与认同,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为。当情感积蓄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需要外显表达与释放,教师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用图片、文字、表格、音视频、动画等这些新媒体形式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学生的价值体系就会自觉构建。
(2)榜样示范法:新媒体中信息量之大是之前任何一个媒体都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这一体系中既有正能量的内容,也不乏负能量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都处于异常活跃的时期,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后,首先要正视这一现象的存在,其次要将学生引向正面积极的信息中。比如每两年推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可以从各个新媒体渠道中获取,带领学生阅读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从大量的正能量人物和事迹中获取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的意义,使大学生从内心实实在在的被感召与熏陶。
三、巧用新媒体教育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主阵地,但仅仅依靠这一阵地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多开发传播的载体,把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就像新媒体无处不在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成为学生自觉选择的一种精神与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到传媒的特性,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看作是一种塑造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这项实践活动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进行对话、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与途径。随着QQ、飞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不断出现,人们的交往早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方式与意义,社交被赋予更加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更加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这些平台,就会在无形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有的放矢、深入人心。比如开设公共微博、组建微信公众号,与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针对时下倡导的创客,让学生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用活力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改传统意识中对核心价值的刻板印象,使教育化于无形,却深入肌理。 四、提升教师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的说服力
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与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養也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教师个人的政治理念与职业素养直接反映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一个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其在教学中自然就会带给学生坚定地力量。也更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新的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知识的框架。这样的教师也必然是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而这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使学生深刻的认同与信服,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为此,教师要加强个人的素养,首先要深刻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在面对质疑和迷惑时,能够用理性进行甄别。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不解时,教师用科学的理论可以说服学生,使其主动自觉的被影响。如果教师本人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拥护者,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那这样的教育也必定不会产生效果。其次,教师要熟悉新媒体的特性,“玩转新媒体”,这不仅仅是和世界达成了一种及时沟通的状态,还会让教师在意识上始终保持时代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从而在学生思想动荡的时候起到“定心丸”的作用。而且,玩转新媒体还可以将教学和新媒体作为共同拥有技术与艺术的两项魅力主体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教学,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凝聚了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历史沿革、政治文化延伸后的智慧结晶,两者如果能够进行结合,互相挖掘其深度的含义与价值,巧妙的运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然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社会上处处传播正向能量,并最终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慧棋.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盛利,郭强.信息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3]肖潜.网络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法制博览,2013,(03).
[4]苏景荣.网络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宁夏党校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何莲(1965—),女,汉,重庆涪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16JD710034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运用策略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正以传统媒体从未有的速度迅猛扩张,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新媒体时代”。在当今,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在“数字新媒体时代”,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政府机构和高校与时俱进的选择。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都使得大学生--这群最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更加开放的形式。这些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有弊。利处是可以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审视自我的成长;弊则是更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使自我价值的建立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之中,严重时,会导致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必须从理性、情感、认知与行为等方面践行,而新媒体要想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必须采取如下策略。
一、创新培育和践行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与纷繁的社会思潮中,大学生面临着多样的选择,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内容缺乏创新性,则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教材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与载体,理论课本身带有抽象和枯燥的属性,思政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时代特点又比较少,这都会极大削弱大学生的兴趣。有些学校为了适应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内容重复,形式单一,只能在浅表阶段发生作用。为此,创新培养与践行的内容势在必行。
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对于思政教育教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国与国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間都可以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上实现内容的无界化与形式的开放化,学生可以获取到最新信息,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新媒体中的微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使用微信。微信中有这样的信息:《前苏联泣血告诉中国:永远别相信美国谎言》揭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文化渗透、西化分化苏联。他们的阴谋得逞了,现在美国妄图使用同样手段来对付中国,实现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我们中国要倍加警惕,这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微信上还有一些哲理故事、寓言故事、历史、红色故事……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孝敬老人、勤奋学习等方面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丰富了教学内容,培育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新媒体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增加现实感性的材料,把枯燥的课本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加鲜活形象,更加接地气,对学生产生更多吸引力。
二、改革培育和践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感召力
教育教学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兼具的工作,其和新媒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结合发力,对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情感共鸣法: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无疑于是感情,它是一种无声却共通的语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起到理论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情感上获得理解与认同,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为。当情感积蓄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需要外显表达与释放,教师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用图片、文字、表格、音视频、动画等这些新媒体形式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学生的价值体系就会自觉构建。
(2)榜样示范法:新媒体中信息量之大是之前任何一个媒体都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这一体系中既有正能量的内容,也不乏负能量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都处于异常活跃的时期,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后,首先要正视这一现象的存在,其次要将学生引向正面积极的信息中。比如每两年推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可以从各个新媒体渠道中获取,带领学生阅读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从大量的正能量人物和事迹中获取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的意义,使大学生从内心实实在在的被感召与熏陶。
三、巧用新媒体教育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主阵地,但仅仅依靠这一阵地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多开发传播的载体,把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就像新媒体无处不在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成为学生自觉选择的一种精神与生活方式。
充分认识到传媒的特性,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看作是一种塑造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这项实践活动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进行对话、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与途径。随着QQ、飞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不断出现,人们的交往早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方式与意义,社交被赋予更加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更加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这些平台,就会在无形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有的放矢、深入人心。比如开设公共微博、组建微信公众号,与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针对时下倡导的创客,让学生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用活力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改传统意识中对核心价值的刻板印象,使教育化于无形,却深入肌理。 四、提升教师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的说服力
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与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養也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教师个人的政治理念与职业素养直接反映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一个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其在教学中自然就会带给学生坚定地力量。也更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新的模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知识的框架。这样的教师也必然是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而这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使学生深刻的认同与信服,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为此,教师要加强个人的素养,首先要深刻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在面对质疑和迷惑时,能够用理性进行甄别。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不解时,教师用科学的理论可以说服学生,使其主动自觉的被影响。如果教师本人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拥护者,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那这样的教育也必定不会产生效果。其次,教师要熟悉新媒体的特性,“玩转新媒体”,这不仅仅是和世界达成了一种及时沟通的状态,还会让教师在意识上始终保持时代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从而在学生思想动荡的时候起到“定心丸”的作用。而且,玩转新媒体还可以将教学和新媒体作为共同拥有技术与艺术的两项魅力主体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教学,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凝聚了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历史沿革、政治文化延伸后的智慧结晶,两者如果能够进行结合,互相挖掘其深度的含义与价值,巧妙的运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然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社会上处处传播正向能量,并最终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慧棋.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盛利,郭强.信息网络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3]肖潜.网络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法制博览,2013,(03).
[4]苏景荣.网络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宁夏党校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何莲(1965—),女,汉,重庆涪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16JD7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