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与启发。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过程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案,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生长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幼儿的启发作用,为其后续的学习生涯打下基础。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偏向于在娱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基本思维能力与认知模式,使幼儿课程游戏化能够充分打开幼儿视野,不至于使其感到枯燥乏味,将游戏化与区域活动进行结合无疑会大大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及区域活动教学模式剖析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着他们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具有主动的冒险精神等特点。基于此,针对幼儿设计的课程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早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就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幼儿教育娱乐化走向,确保幼儿教育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进一步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将幼儿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形式,通过各种课堂游戏的开展,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率。由于幼儿智力发展尚不健全,不能主动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也无法主动从教师的授课中提取重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较高效率的课堂,教师就应当设计娱乐活动,使幼儿无意识地投入其中,做到寓教于乐。游戏化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家长对其的发展期望,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其中,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活动方式,强调幼儿活动区域的自主化与自由化,是与幼儿课程游戏化相互配合设计的幼儿教育形式。即在充分保证安全性的条件下,利用已有资源,发挥集体优势,以分组或个别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区域化与游戏化互为条件:区域化为教学游戏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游戏化又是区域化得以存在的原因,两者相结合能够引导初步培养幼儿的分项能力与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综合实现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启蒙。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一)开展游戏化区域活动
游戏化课程的展开首先需要进行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活动目标,实现课程目标与游戏的充分融合。例如笔者在教授“家庭成员”这一课题的时候,将幼儿分为数个小组,安排每一组内不同的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并设计与自己身份有关的故事,通过系统整理与熟悉,能够使幼儿对家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加深其体会。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懂得“设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或是实现设计教学场景,例如“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姐姐叫什么”诸如此类,为课程的进行做好铺垫。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教师初步确定教学方案后,就应当为后期游戏的开展做好预热,即营造氛围。首先应当创造游戏化的背景,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确保为幼儿留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实现区域活动的初衷。具体而言,幼儿教师需要将区域活动及课程的中心放在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以此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发展现状设S游戏背景,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加强其对课程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应当对幼儿现阶段的情感走向与心理想法有初步了解,避免教学环境布置风格对其产生较大冲击,因为幼儿的心智毕竟不成熟,过大的感官刺激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其正常生活。
在加强幼儿对其感官直觉认识方面,教师可以采取采用直接的工具引导,例如在“重量比较”、“颜色认识”等部分的学习中,准备不同重量、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理解重量與颜色的实际含义。在培养学生动手意识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收集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合作完成手工制作,加深幼儿对材料的认识,初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明确游戏化活动主题
在进行游戏化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有明确的主题,之后所有活动的展开都围绕此主题进行。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主题的制定符合幼儿审美,以动漫卡通形象为主,确保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该主题贯穿于一个活动或是一个阶段游戏活动中,使幼儿有较强的代入感,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进行“助人为乐”教育时,可以以迪士尼的卡通形象为背景:“米奇看到了被石头绊倒的维尼熊,应该做什么事情?”引入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可令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也可给出相应选项让其回答“如果你是米奇要怎么做”,无论哪一种办法都可以启发幼儿主动思考。
(四)丰富游戏化活动内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精髓在于丰富游戏内容。幼儿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丰富并完善课程游戏活动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能够保证幼儿在不同场景中接受不同教育,加深其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例如,在用餐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为幼儿普及用餐礼仪,各种食材基本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对某一样食材的调查实验等。教育来源于生活,更何况是基础的幼儿教育。幼儿的精力与思考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分为不同的板块,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无疑是高效又便捷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可能。在利用该方法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必定不能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成长发育特点,明确教学B的,营造教学氛围,丰富游戏内容,将教育引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及区域活动教学模式剖析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着他们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具有主动的冒险精神等特点。基于此,针对幼儿设计的课程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早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就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幼儿教育娱乐化走向,确保幼儿教育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进一步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将幼儿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形式,通过各种课堂游戏的开展,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率。由于幼儿智力发展尚不健全,不能主动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也无法主动从教师的授课中提取重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较高效率的课堂,教师就应当设计娱乐活动,使幼儿无意识地投入其中,做到寓教于乐。游戏化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家长对其的发展期望,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其中,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活动方式,强调幼儿活动区域的自主化与自由化,是与幼儿课程游戏化相互配合设计的幼儿教育形式。即在充分保证安全性的条件下,利用已有资源,发挥集体优势,以分组或个别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区域化与游戏化互为条件:区域化为教学游戏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游戏化又是区域化得以存在的原因,两者相结合能够引导初步培养幼儿的分项能力与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综合实现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启蒙。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一)开展游戏化区域活动
游戏化课程的展开首先需要进行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活动目标,实现课程目标与游戏的充分融合。例如笔者在教授“家庭成员”这一课题的时候,将幼儿分为数个小组,安排每一组内不同的幼儿扮演不同角色并设计与自己身份有关的故事,通过系统整理与熟悉,能够使幼儿对家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加深其体会。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懂得“设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或是实现设计教学场景,例如“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姐姐叫什么”诸如此类,为课程的进行做好铺垫。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教师初步确定教学方案后,就应当为后期游戏的开展做好预热,即营造氛围。首先应当创造游戏化的背景,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确保为幼儿留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实现区域活动的初衷。具体而言,幼儿教师需要将区域活动及课程的中心放在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以此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发展现状设S游戏背景,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加强其对课程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应当对幼儿现阶段的情感走向与心理想法有初步了解,避免教学环境布置风格对其产生较大冲击,因为幼儿的心智毕竟不成熟,过大的感官刺激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其正常生活。
在加强幼儿对其感官直觉认识方面,教师可以采取采用直接的工具引导,例如在“重量比较”、“颜色认识”等部分的学习中,准备不同重量、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理解重量與颜色的实际含义。在培养学生动手意识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收集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合作完成手工制作,加深幼儿对材料的认识,初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明确游戏化活动主题
在进行游戏化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有明确的主题,之后所有活动的展开都围绕此主题进行。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主题的制定符合幼儿审美,以动漫卡通形象为主,确保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该主题贯穿于一个活动或是一个阶段游戏活动中,使幼儿有较强的代入感,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进行“助人为乐”教育时,可以以迪士尼的卡通形象为背景:“米奇看到了被石头绊倒的维尼熊,应该做什么事情?”引入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可令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也可给出相应选项让其回答“如果你是米奇要怎么做”,无论哪一种办法都可以启发幼儿主动思考。
(四)丰富游戏化活动内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精髓在于丰富游戏内容。幼儿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丰富并完善课程游戏活动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能够保证幼儿在不同场景中接受不同教育,加深其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例如,在用餐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为幼儿普及用餐礼仪,各种食材基本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对某一样食材的调查实验等。教育来源于生活,更何况是基础的幼儿教育。幼儿的精力与思考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分为不同的板块,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无疑是高效又便捷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可能。在利用该方法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必定不能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成长发育特点,明确教学B的,营造教学氛围,丰富游戏内容,将教育引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