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英译汉翻译策略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dongt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读本《小公爵》的英译汉翻译实践,结合目的论总结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并附以大量的实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将对儿童文学的英译汉研究有所启示,同时也会提高人们对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文学 翻译策略
  【分類号】H059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Nord,2001:9-13),其中目的论是该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主要强调: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实现。该翻译理论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既要尊重原文的故事情节又要符合译文的文化背景,以达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从而本文结合《小公爵》的英汉翻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译文的目标读者—儿童的特点出发,总结了翻译方法和策略。
  1、直译加注与意译
  (1)直译加注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英语中的一些单词、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的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英文直接翻译过来。如:He knew that his papa had been an Englishman.译:他知道他的爸爸曾是英国人。但对于一些涉及国外文化的句子,虽然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直译翻译成中文,但对于不了解国外历史文化的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来说,并不能真正读懂文中所要表达的句子意思。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一:It was quite surprising how many things they found to talk about--the Fourth of July, for instance. When they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Fourth of July there really seemed no end to it.
  译文:他们所谈论的话题都很让人吃惊,例如:他会谈论7月4日(美国国庆日)。一说到7月4日的时候,真的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这句话中,the Fourth of July很容易直译为7月4日,但对于儿童读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日子对于美国人的真正意义,所以要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二:When they were boys at Eton, they were not popular;
  译文:在伊顿公学(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读书时,他们不受欢迎的。
  (2)意译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在词义和词性上有很多共同点,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也是无法清楚地表达原文意思,或者是表达了原文意思,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就会造成汉语读者的费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句的结构、形式,用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意义即可。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文学作品。
  ①关于句子的意译:
  例:But it so happened that Nature had given to the youngest son gifts which she had not bestowed upon his elder brothers.
  译文:但是,凑巧的是,上天居然把礼物给了家里的小儿,而没有两个哥哥。
  Nature通常翻译为“自然界, 性质, 自然, 自然状态, 本性, 类型”等,但在这个句子中,采取任何一种译文都不恰当,只能根据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所表达的意义来确定这个词的译文。在这里译者将其翻译成“上天”。第一,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放在句子中通顺连贯。第二,“上天”这个俗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2002)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解释为“古人观念中的万物主宰者,能降祸福于人”,其意思非常符合这里的句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句采用意译的方法比较合适。
  例:"One, to make ready!" yelled the starter. "Two, to be steady. Three--and away!"
  译文:“各就,各位,跑!”发令员发号施令。此句翻译的虽然与英文中的句意差别较大,但符合中国语言习惯,通常在比赛前会这样喊口令。
  2、词类转换法
  因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差别,原文中单词的词性,在译为汉语后并不一定要与原文中该词的词性相同。
  连淑能(2006)曾指出,英语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名词化的表达法,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动词化的表达法。根据英语的句法学,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所以英语句子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代替动词,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中名词化的表达法很常用,而汉语句子中,一般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所以不常用抽象名词。在英译汉的实践中,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词类转换法是一种很常用的翻译方法。而最常见的词类转换法是英语中的名词和动词的转换。当然,还有英语名词、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副词等等。
  以下例句采用了英译汉词类转换中最常用的名词转换为动词的方法。
  例一:Since his papa's death, Cedric had found out that it was best not to talk to his mamma about him.   译文:自从爸爸去世后,塞德锐克发现最好不要跟妈妈说起爸爸。
  就本句而言,原句中的“death”是名词,在这里并不受原句词性的限制,把名词转换为动词“die”是比较容易想到的。然而,如果笔者保留“death”的词性,将其译为汉语的名词,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应该是“由于他爸爸的去世,塞德锐克发现,他最好不要跟妈妈说起爸爸。”虽然也可以表达,但是前后衔接不当,相比较而言,后者的翻译腔过重,读起来不如第一个译文通顺连贯。
  虽说英译汉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词类转换是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但也不仅限于此,在实际操作中,词类转换可以很灵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限制,可以是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副词等等的方式,下面列举一个动词转换为名词的例子:
  例二: But, somehow, it did not console him to hear that he was to be a very rich man when he grew up, and that he would have castles here and castles there, and great parks and deep mines and grand estates and tenantry.
  译文:他听到当他长大,他将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他将在各处拥有城堡、有很大的公园、深矿井、很大的庄园和很多承租人。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没有给他任何安慰。
  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保持语言的原本童趣,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俗。本文主要以儿童文学为列,采用直译和意译、归纳发音、拼写规律翻译法、词类转换和增补法等翻译方法,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对,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翻译策略的使用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为儿童文学类文本英译汉的翻译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使广大儿童读者能够有更多喜欢的阅读作品。
  参考文献
  Dollerup, C. (2007).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Gentzler, E. (2004).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ord, C. (200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黃雨石,(1988),《英汉文学翻译探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刘宓庆,(2006),《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连淑能,(2006),《英译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左梦兰,(2004),《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 。
  张 今,(1987),《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个人都有具有各个方面的不同才能,学生在学校全方面发展的同时,美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学生的美术天赋。这对学生很重要。如何发现学生美术天赋?可能是偶然一次机会,也可能是多次观察比较,使教师在众多学生之中发现有美术天赋的孩子。  【关键词】美术天赋 综合能力 观察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39-02  千里马常有,但伯
期刊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七年级新生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困惑,本文从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实践证明能帮助七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 适应 初中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2-02  九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每年的这个时候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37-02  【案例摘要】  美工活动区,是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黄琼教授指出美工区于一种学习性的区角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其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
期刊
【摘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1-02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5-02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同时也伴随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学案导学”以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而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还是出现了重学轻导,教师不敢讲授的现象:只学不导,放任之流;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 针对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期刊
【摘要】化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基础性学科,其在培养初中生科学素质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积极对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归纳了诸多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不吻合的问题,并且积极指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改善诸多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58-02 
期刊
【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设计。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传统的练习课设计存在的问题,本人借助图画,让画走进数学课堂,融入数学练习课中,有以下五个功效:使枯燥的练习生活化、使繁杂的知识综合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拓展的知识升华化以及使评价的功效最优化。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习题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而设计,服务
期刊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家庭不重视,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等诸多原因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共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关健词】激发 学困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6-0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的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茫然无措。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的牵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