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分析、构建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产物, 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关于专业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教学,近年来已有一定创新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针对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教学,存在研究不够,对策较少等问题。如何转变观念,用新思路、新模式来完善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使其真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师;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民族打击乐,俗称中国锣鼓乐。以敲打、摩擦、摇动或者是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群。打击乐器可以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乐器。渊源可追遡到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土鼓、陶铃、陶钟、石磬等原始打击乐器。随着漫长历史岁月发展,中国民族打击乐已发展为表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艺术样式,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如何继承與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打击乐的问题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很多方式,在各种传承中,高校无疑是最重要的。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在高师中开设民族器乐教育,对促进民族器乐的普及、发展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的的高师音乐教育来说,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革新民族器乐教学理念和方式,对传播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适应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反思:高师民族打击乐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我国有 100 多所高等师范院校,每年向近 60 多万所中小学输送着教育人才,民族文化及民族音乐的传承就由这些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践行。当前,在高师的民族打击乐教学观念中,还注视的是对独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学模式多数是传统的 “一对一”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最早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并被长期使用。近些年,关于专业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教学,已有一定创新和深层的研究, 而针对高师民族打击专业的教学, 却研究不够,对策较少。要知道,高师音乐学院的教学重点与专业的音乐学院并不相同,并不以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完美的表演技能为目的,而是着重强调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并能被长期使用。由于高师音乐专业主要培养的为师资力量,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也应当有所区别,传统课教育模式并非高师民族器乐教学唯一的、最适用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师音乐院系的规模相对较小,师资不够、乐器不全、教材作品缺乏、学生资源不足、专业水平不同,一味地只强调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演奏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舞台实践平台、平时课程开设繁多,没有时间练琴等等都是高师民族打击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高师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实践与意义
  什么是民族打击乐的小组课?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教学中新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小组课,即是将几个人编为一个小组进行集体授课,这一模式既区别于个别课模式,也不同于其他专业数十人大班上课的集体课模式。
  在小组课上,学生置身小组课环境, 方便相互观摩、彼此促进和共同探讨,通过密切交流、取长补短、良性竞争, 技术能力得以快速提高;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演奏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协作能力、以及对音乐的鉴赏力。
  小组课的开设并不是全盘否定和取代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的,传统课是最适合于民族器乐教学的授课方式之一,这一授课方式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制定教学内容,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学生演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开设是在传统课的模式中穿插运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小组课的教学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也培养了学生多种形式的演奏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实践的展开,结合传统授课模式,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高师民族器乐教学中更为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
  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开设,在高师民族器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节约学校的教学资源、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身为一名高师的民族器乐音乐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合理分组、重点突出、多元授课,因材施教、加强交流等都是开展高师民族器乐小组课教学所需要重点关注和可以展开的几个环节。
  三、设计:高师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设置与构建
  如何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好民族打击乐小组课?首先要认识到高师的音乐教育并不等同于专业院校,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作为师范教师,应该结合传统授课模式,吸取其他院校的好的教学经验方法,结合自身的发展教育特点,开展适合自己的、具有高师特色的、本土特色的民族打击乐小组课。
  (一)按程度分组
  民族打击乐课程在高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项学生(即主修民族打击乐的学生),二是选修学生(多数以钢琴和声乐的主项的学生)。对于学生已有演奏水平、基础程度、 自身条件、 教学进度,人数多少等问题很难做到统一授课,所以可以按程度进行分组,8—10人一组为宜。
  (二)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学生学琴的情况,熟知个性差异。高师的民族打击乐主项学生,人数少,通过近十年来的教学经历,了解到最短的学10个月,最长的达到6年的学习时间,可谓是参差不齐。对于选修学生而言,人数较多,但多数只有对钢琴和声乐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民族打击乐无基础认知,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占居百分之九十以上。从这几个数据中可见,高师中民族打击乐的学生不管是主项还是选修,专业水平还是相对薄弱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对没有基础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兴趣,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要提高他们的学习难度,强调回课质量。通过民族打击乐小组课分组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   (三)提高课堂效率
  受教學形式和课时限制,专业个别课的教学是一节课4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学生众多,基础不同,教师难以在课内逐一审听学生应完成的作业。于是,采用小组课教学模式,在80分钟的小组课上, 开展合奏、重奏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及协调合作能力,教师对基本知识的集中讲解,重点、难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节省了教学时间, 避免了重复劳动,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主课的设置
  在开设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高师,针对民族打击乐主项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以教授中国打击乐为主,主要学习中国大鼓、排鼓、板鼓等小型打击乐器,有能力兼学西洋打击乐,包括小军鼓、马林巴、定音鼓以及其他打击乐器。中国音乐学院李真贵教授讲过:“在本科生培养的方面,一是通才的培养,掌握多种打击乐器,适应社会需求;二是个性的发展,不能够阻挡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按一种模式去培养所有学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提倡专才培养。”的问题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高师的音乐教育。
  (五)重奏、合奏课程的设置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打击乐器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各类打击乐合奏、重奏成为现今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民族打击乐合奏、重奏的训练使打击乐器变得更为丰富、灵活,形式更具多样化,内容丰富且富有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表达出不同的内心想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高师教学中,在专业授课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独奏曲目,还应加强对合奏曲和重奏曲的学习。对于高师院校,可以不用太难,主要以一些小型经典的作品为主,如《中国龙》《鼓诗》《鼓威》《秦王点兵》《龙腾虎跃》《老虎磨牙》《鸭子拌嘴》《滚核桃》等,也可以由老师或者学生自己创作和修改一些民乐合奏和重奏小作品,通过小组课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还可以安排唱诵一些锣鼓经、根据地方特色创作一些新的合奏重奏曲目,欣赏、了解打击乐相关经典剧目,多参加演出实践活动。
  (六)《节奏与打击乐训练》课程的设置
  作为一门打击乐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同学们摆脱以往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创造性,让器乐专业教学不再单一化。中国音乐学院王以东教授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节约学校的教学资源、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实现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门课适用于所有音乐专业的学习者,是一门行之有效的课程,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
  (七)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基本依据。目前民族打击乐的教材众多,而高师民族打乐教材的选用更应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在学习民族打击乐基础知识、练习曲、乐曲的同时,教材内容更应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结合高师教学情况可以推广运用。笔者在近年的民族打击乐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试用观察及分析比较, 选出比较好的两套教材进行使用,一套为王以东教授主编的《节奏与打击乐训练》,另一套也是王以东教授主编的《中国打击乐教程》(一、二、三册)。
  (八)教师的治学
  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情况的各不相同,为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治学态度决定教学质量。教学中,应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帮助学生解放思想积极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组课是在器乐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归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经过几年的摸索,这一教学模式在一些高师民族器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运用于教学时间较短,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在民族打击乐教学中,已有相当多的高师院校教师注意到小组课的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分组的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乐曲的难易选择,个别教学的有机穿插、观摩交流的信息沟通,应作为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加以注意。
  四、结语
  现今,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挖掘他们潜在的综合艺术能力,时代需要复合型音乐人才,需要全面的人才。借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吉提老师的一句话:“一招鲜,吃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随时学习各种新的东西,这也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伊娜.反思、设计、建构——音乐学院音教专业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析[J].黄钟,2011(02).
  [2]李真贵.民族打击乐的兴起与繁荣[J].乐器,2000(03).
  [3]杨朝德.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法初探[J].音乐时空,2013(07).
  [4]刘南阳.打击乐合奏教学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01).
  [5]张光琼.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法初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6]李阳.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2(02).
  作者姓名:王晓庆(1983—),女,苗族,贵州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扬琴、打击乐演奏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北塘飞钹是流行于天津东部地区渔民村落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多样化的表演过程和浓厚的风格气息,从起源至今已经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艺人的努力,飞钹艺术不断完善,并形成了系统的表演体系。本文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北塘飞钹的起源与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总结了飞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北塘;飞钹;起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4.6 【
期刊
【摘要】声乐是一门歌唱的艺术,以声音为媒介传递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声乐教学内容深奥,学习难度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音乐的艺术表现力。音准失控是声乐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寻根问底对症下药。本文就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音准失控的问题,通过从多层面分析出现音准问题的的因素和特点以及影响歌曲演唱中音准的诸多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在声乐教学中解
期刊
【摘要】民间小调与戏曲、曲艺、器乐等其它民间音乐体裁互通的现象在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中屡见不鲜。本文拟对流行于晋南的民歌、戲曲、曲艺音乐中出现的同名曲调“茉莉花”为例进行旋律的分析,来说明这种互通关系。  【关键词】小调;姊妹艺术;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戏曲、说唱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不同体裁类型,在同一地域,它们往往存在着音乐上的同生和共融的关系。民歌中,孕育着戏
期刊
【摘要】基于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转现状,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在现有生源情况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就迫在眉睫了。本文从社区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以争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时效性及竞争力大有实际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西方音乐史中,贝多芬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对于了解古典音乐的人而言,贝多芬对西方音乐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对于常人,贝多芬有时甚至会成为西方音乐的代名词。两百多年来,贝多芬在西方音乐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音乐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辉。作为一位如此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为后人留下大量音乐作品和与之相关的多种类型文字资料,如手稿、通信、日记、文章、谈话录等,因此,关于他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期刊
【摘要】在艺术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该如何发展和推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赣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应该如何以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从而更好地去被大众所理解、接受,这是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应该在以接受美学为前提的条件下来探讨赣剧音乐交响化研究,如何用一个新的配乐形式,来推动传统赣剧音乐的发展和传播,让传统的赣剧音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關键词】接受美学;赣剧;交响配乐;红珠
期刊
【摘要】在钢琴演奏中,忠于原作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达到原作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并加入自身的理解。在对卡琴、阿劳两位钢琴家演奏录音版本的比较研究上,我发现演奏者要善于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借助那些有助于发展自身演奏特点的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关键词】 勃拉姆斯 ;《升f小调奏鸣曲》;演奏录音版本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2
期刊
【摘要】闽南童谣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笔者通过巧设情景、寓教于戏、歌唱表演、感受民俗等多种方法将闽南童谣有效地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传承闽南童谣,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民间艺术的种子,埋下爱乡爱国思想的种子。  【关键词】闽南童谣;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5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咏叹调 《我仿佛看见她在痛哭》是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第二幕的第一个男高音唱段。相较于第一幕曼图亚公爵的叙事歌《这位小姐,那位夫人》以及第四幕曼图亚公爵的抒情曲《女人善变》来说,该唱段有着不同的人物情感表达。本文从剧情分析以及演唱两个方面对男高音唱段《我仿佛看见她在痛哭》进行深度解析。  【关键词】《弄臣 》;宣叙调;咏叹调;男高音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曼图亚公爵作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手风琴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手风琴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教学模式遇到瓶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多元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手风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就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为目标,全面具体地对现有手风琴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手风琴;多元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在高等专业院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