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小调与姊妹艺术的互通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小调与戏曲、曲艺、器乐等其它民间音乐体裁互通的现象在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中屡见不鲜。本文拟对流行于晋南的民歌、戲曲、曲艺音乐中出现的同名曲调“茉莉花”为例进行旋律的分析,来说明这种互通关系。
  【关键词】小调;姊妹艺术;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戏曲、说唱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不同体裁类型,在同一地域,它们往往存在着音乐上的同生和共融的关系。民歌中,孕育着戏曲、曲艺音乐的因素,尤其是民歌中的小调,与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西作为我国的民歌和戏曲大省,晋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流传着多样的小调音乐,同时还有诸如霍州三弦书、河东道情、蒲州梆子、晋南眉户、以及锣鼓杂戏、道情戏等等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它们之间的互通现象非常典型,尤其在同名曲牌或曲调中表现更甚。
  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和“割韭菜”的民间音乐共7首,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割韭菜”的民间音乐七首,分别为闻喜县、临汾市小调《茉莉花》、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以及汾西、闻喜县小调《割韭菜》以及蒲剧丝弦曲牌【割韭菜】。这些同名曲调在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此就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同名曲调入手,以上述曲调为例,分析这种互通现象。
  一、互通现象的对比分析
  经比较,同名曲调或曲牌的旋律互通现象主要体现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三方面,下面分别述之。
  (一)音阶运用
  四支名为“茉莉花”的曲调中,临汾小调《茉莉花》与河东道情中的“茉莉花”音阶结构大致相同,都属七声音阶;运城市闻喜县的《茉莉花》则与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的音阶结构相同,同为五声音阶。
  三首同名为“割韭菜”的曲调中,汾西县的小调与蒲剧曲牌同为徵调式音阶,而闻喜县小调则属商调式音阶。
  (二)乐句结构
  互通现象体现在乐句结构中,表现在同名曲调间乐句数、句尾落音、词数的相同或者相似上。分析如下:
  临汾《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同为五乐句的结构、其中三句的句尾落音相同。词格设置上也相同。乐句数量上,闻喜《茉莉花》为四句,蒲剧曲牌【茉莉花】是加花重复最后一句的五句结构。
  同样的方法对三首《割韭菜》进行分析,比较显示它们乐句数量相同,都为三句体。其中,汾西县《割韭菜》第二句重复第一句,闻喜《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都为重复第三句重复第二句的终止旋律型。这也导致各自句尾落音呈现出AAB或ABB的结构。
  (三)旋律线对比
  由音阶对比得出的结论,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音阶结构的曲调在进行旋律线的对比分析,发现河东道情与临汾小调的相似度更高,见下例:
  例2 临汾民歌《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片段比较
  蒲剧曲牌的旋律型则是综合了闻喜民歌中的旋律型加花变形而来,在每小节都有相同的旋律骨干音,细节处乐汇则或拉伸或紧缩变形。
  再将拥有相似音阶结构的汾西县小调《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进行对比,发现汾西县的《割韭菜》与蒲剧丝弦【割韭菜】曲牌在旋律骨干音、以及旋律走向上是相似的,汾西的《割韭菜》结构更加简洁,蒲剧曲牌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加花变奏。
  二、从互通现象看同名曲调的衍生
  根据旋律的发展规律,两首旋律的比较中,形态更为简单、朴素的可能为二者中更早期的形态。例如,在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与临汾小调《茉莉花》的比较中,前者旋律形态更多样,运用了更多的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而临汾《茉莉花》的旋律形态则更加朴素。因此,临汾《茉莉花》的流传应该略早于道情曲牌【茉莉花】。
  更接近曲调原型的旋律也应为二者中较早期的形态。《茉莉花》的曲调在我国各地民间音乐中广泛流传,较早期的形态为江苏地区的小调《茉莉花》。第一乐句开头为音阶的迂回模进,闻喜《茉莉花》与其形态更为相似,而临汾《茉莉花》的第一乐句为音阶的跳进下行。因此,闻喜《茉莉花》应为江苏《茉莉花》流传至晋南地区的较早期的形态。
  晋南地区由一条汾河贯通,河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活跃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晋商也无形中成为了民间音乐交流的使者,各种体裁与题材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彼此交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兵.晋南传统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康希圣,张烽.蒲剧音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张楠(1994—) ,女,汉族,山西,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其他文献
【摘要】把音乐作品的整体划分成各个部分的过程就是分析,要从整体的结构上把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找出,有针性的分析各部分之間的细部结构和其他的各种因素。构成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和声,所以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和声的分析必不可少。和声分析是音乐分析的基础,音乐分析与和声分析是认识音乐作品的的方法,因此,对于音乐专业以及与音乐相关的人群,需要了解什么是音乐分析,什么是和声分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
期刊
四十九中伴我飛翔
期刊
子衿
期刊
我是一片小小的雪花
期刊
【摘要】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以课本歌曲的教唱为授课内容,而其考核形式也是与此此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针对班级个体情况,教师尝试扩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仅以教材中儿歌《小星星》做课堂案例分析。  【关键词】《标准不能只有一个》;《小星星》版本;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标准不能只有一个》是《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的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初读时只对字面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波兰伟大的作曲家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被称作“钢琴诗人”。肖邦首创了钢琴谐谑曲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写有四首作品。最受欢迎的降b小调钢琴谐谑曲Op.31是肖邦谐谑曲中的第二首,这首大型乐曲作于1837年,具有浓郁的谐谑风格以及爱国的炙热情感。笔者通过实际演奏并结合自身演奏经验,使得
期刊
【摘要】多元化的礼俗活动是陇东的一个重要特色,伴随着每个陇东人的一生。礼俗活动已经成为了陇东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种礼俗文化元素融入到了陇东人的血肉之中,对于陇东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唢呐是陇东礼俗活动中最常用的乐器之一,也与陇东礼俗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唢呐;丧葬曲牌;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一、唢呐起源  唢呐最早起源于波斯和阿拉伯地
期刊
【摘要】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是北京声音的特点,老北京人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都在游商小贩的叫卖吆喝声表现出来,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独树一帜地创造出老北京独有的方言。北京吆喝集唱、念、表演于一身,并带有典型的京腔、京韵、京风、京味儿,逐渐成为了一种才艺绝活并得以传承。《北京吆喝》是一首带有老北京文化特征为主题的儿童音乐歌曲,歌曲分为两大脉络,第一是对古老的吆喝声做出了介绍和回忆,第二是对新北京的绚
期刊
【摘要】北塘飞钹是流行于天津东部地区渔民村落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多样化的表演过程和浓厚的风格气息,从起源至今已经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艺人的努力,飞钹艺术不断完善,并形成了系统的表演体系。本文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北塘飞钹的起源与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总结了飞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北塘;飞钹;起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4.6 【
期刊
【摘要】声乐是一门歌唱的艺术,以声音为媒介传递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声乐教学内容深奥,学习难度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音乐的艺术表现力。音准失控是声乐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寻根问底对症下药。本文就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音准失控的问题,通过从多层面分析出现音准问题的的因素和特点以及影响歌曲演唱中音准的诸多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在声乐教学中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