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小调与戏曲、曲艺、器乐等其它民间音乐体裁互通的现象在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中屡见不鲜。本文拟对流行于晋南的民歌、戲曲、曲艺音乐中出现的同名曲调“茉莉花”为例进行旋律的分析,来说明这种互通关系。
【关键词】小调;姊妹艺术;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戏曲、说唱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不同体裁类型,在同一地域,它们往往存在着音乐上的同生和共融的关系。民歌中,孕育着戏曲、曲艺音乐的因素,尤其是民歌中的小调,与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西作为我国的民歌和戏曲大省,晋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流传着多样的小调音乐,同时还有诸如霍州三弦书、河东道情、蒲州梆子、晋南眉户、以及锣鼓杂戏、道情戏等等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它们之间的互通现象非常典型,尤其在同名曲牌或曲调中表现更甚。
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和“割韭菜”的民间音乐共7首,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割韭菜”的民间音乐七首,分别为闻喜县、临汾市小调《茉莉花》、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以及汾西、闻喜县小调《割韭菜》以及蒲剧丝弦曲牌【割韭菜】。这些同名曲调在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此就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同名曲调入手,以上述曲调为例,分析这种互通现象。
一、互通现象的对比分析
经比较,同名曲调或曲牌的旋律互通现象主要体现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三方面,下面分别述之。
(一)音阶运用
四支名为“茉莉花”的曲调中,临汾小调《茉莉花》与河东道情中的“茉莉花”音阶结构大致相同,都属七声音阶;运城市闻喜县的《茉莉花》则与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的音阶结构相同,同为五声音阶。
三首同名为“割韭菜”的曲调中,汾西县的小调与蒲剧曲牌同为徵调式音阶,而闻喜县小调则属商调式音阶。
(二)乐句结构
互通现象体现在乐句结构中,表现在同名曲调间乐句数、句尾落音、词数的相同或者相似上。分析如下:
临汾《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同为五乐句的结构、其中三句的句尾落音相同。词格设置上也相同。乐句数量上,闻喜《茉莉花》为四句,蒲剧曲牌【茉莉花】是加花重复最后一句的五句结构。
同样的方法对三首《割韭菜》进行分析,比较显示它们乐句数量相同,都为三句体。其中,汾西县《割韭菜》第二句重复第一句,闻喜《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都为重复第三句重复第二句的终止旋律型。这也导致各自句尾落音呈现出AAB或ABB的结构。
(三)旋律线对比
由音阶对比得出的结论,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音阶结构的曲调在进行旋律线的对比分析,发现河东道情与临汾小调的相似度更高,见下例:
例2 临汾民歌《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片段比较
蒲剧曲牌的旋律型则是综合了闻喜民歌中的旋律型加花变形而来,在每小节都有相同的旋律骨干音,细节处乐汇则或拉伸或紧缩变形。
再将拥有相似音阶结构的汾西县小调《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进行对比,发现汾西县的《割韭菜》与蒲剧丝弦【割韭菜】曲牌在旋律骨干音、以及旋律走向上是相似的,汾西的《割韭菜》结构更加简洁,蒲剧曲牌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加花变奏。
二、从互通现象看同名曲调的衍生
根据旋律的发展规律,两首旋律的比较中,形态更为简单、朴素的可能为二者中更早期的形态。例如,在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与临汾小调《茉莉花》的比较中,前者旋律形态更多样,运用了更多的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而临汾《茉莉花》的旋律形态则更加朴素。因此,临汾《茉莉花》的流传应该略早于道情曲牌【茉莉花】。
更接近曲调原型的旋律也应为二者中较早期的形态。《茉莉花》的曲调在我国各地民间音乐中广泛流传,较早期的形态为江苏地区的小调《茉莉花》。第一乐句开头为音阶的迂回模进,闻喜《茉莉花》与其形态更为相似,而临汾《茉莉花》的第一乐句为音阶的跳进下行。因此,闻喜《茉莉花》应为江苏《茉莉花》流传至晋南地区的较早期的形态。
晋南地区由一条汾河贯通,河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活跃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晋商也无形中成为了民间音乐交流的使者,各种体裁与题材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彼此交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兵.晋南传统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康希圣,张烽.蒲剧音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张楠(1994—) ,女,汉族,山西,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关键词】小调;姊妹艺术;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民歌、戏曲、说唱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不同体裁类型,在同一地域,它们往往存在着音乐上的同生和共融的关系。民歌中,孕育着戏曲、曲艺音乐的因素,尤其是民歌中的小调,与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西作为我国的民歌和戏曲大省,晋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流传着多样的小调音乐,同时还有诸如霍州三弦书、河东道情、蒲州梆子、晋南眉户、以及锣鼓杂戏、道情戏等等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它们之间的互通现象非常典型,尤其在同名曲牌或曲调中表现更甚。
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和“割韭菜”的民间音乐共7首,笔者搜集到晋南地区名为“茉莉花”、“割韭菜”的民间音乐七首,分别为闻喜县、临汾市小调《茉莉花》、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以及汾西、闻喜县小调《割韭菜》以及蒲剧丝弦曲牌【割韭菜】。这些同名曲调在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此就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同名曲调入手,以上述曲调为例,分析这种互通现象。
一、互通现象的对比分析
经比较,同名曲调或曲牌的旋律互通现象主要体现在音阶运用、乐句结构、旋律骨干音三方面,下面分别述之。
(一)音阶运用
四支名为“茉莉花”的曲调中,临汾小调《茉莉花》与河东道情中的“茉莉花”音阶结构大致相同,都属七声音阶;运城市闻喜县的《茉莉花》则与蒲剧丝弦曲牌【茉莉花】的音阶结构相同,同为五声音阶。
三首同名为“割韭菜”的曲调中,汾西县的小调与蒲剧曲牌同为徵调式音阶,而闻喜县小调则属商调式音阶。
(二)乐句结构
互通现象体现在乐句结构中,表现在同名曲调间乐句数、句尾落音、词数的相同或者相似上。分析如下:
临汾《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同为五乐句的结构、其中三句的句尾落音相同。词格设置上也相同。乐句数量上,闻喜《茉莉花》为四句,蒲剧曲牌【茉莉花】是加花重复最后一句的五句结构。
同样的方法对三首《割韭菜》进行分析,比较显示它们乐句数量相同,都为三句体。其中,汾西县《割韭菜》第二句重复第一句,闻喜《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都为重复第三句重复第二句的终止旋律型。这也导致各自句尾落音呈现出AAB或ABB的结构。
(三)旋律线对比
由音阶对比得出的结论,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音阶结构的曲调在进行旋律线的对比分析,发现河东道情与临汾小调的相似度更高,见下例:
例2 临汾民歌《茉莉花》与河东道情【茉莉花】片段比较
蒲剧曲牌的旋律型则是综合了闻喜民歌中的旋律型加花变形而来,在每小节都有相同的旋律骨干音,细节处乐汇则或拉伸或紧缩变形。
再将拥有相似音阶结构的汾西县小调《割韭菜》与蒲剧曲牌【割韭菜】进行对比,发现汾西县的《割韭菜》与蒲剧丝弦【割韭菜】曲牌在旋律骨干音、以及旋律走向上是相似的,汾西的《割韭菜》结构更加简洁,蒲剧曲牌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加花变奏。
二、从互通现象看同名曲调的衍生
根据旋律的发展规律,两首旋律的比较中,形态更为简单、朴素的可能为二者中更早期的形态。例如,在河东道情曲牌【茉莉花】与临汾小调《茉莉花》的比较中,前者旋律形态更多样,运用了更多的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而临汾《茉莉花》的旋律形态则更加朴素。因此,临汾《茉莉花》的流传应该略早于道情曲牌【茉莉花】。
更接近曲调原型的旋律也应为二者中较早期的形态。《茉莉花》的曲调在我国各地民间音乐中广泛流传,较早期的形态为江苏地区的小调《茉莉花》。第一乐句开头为音阶的迂回模进,闻喜《茉莉花》与其形态更为相似,而临汾《茉莉花》的第一乐句为音阶的跳进下行。因此,闻喜《茉莉花》应为江苏《茉莉花》流传至晋南地区的较早期的形态。
晋南地区由一条汾河贯通,河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活跃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晋商也无形中成为了民间音乐交流的使者,各种体裁与题材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彼此交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兵.晋南传统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康希圣,张烽.蒲剧音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张楠(1994—) ,女,汉族,山西,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