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五年前,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2007年康洪雷导演的《士兵突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士兵突击》所展现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
[关键词] 《激情燃烧的岁月》 《士兵突击》 时代脉搏 人性光辉
康红雷因2002年独立执导了军事题材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一炮走红,时隔五年之后,他又以一部同样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续写甚至超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辉煌战绩。两者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感受到康导的用心之良苦,继而洞悉文本呈现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是由康红雷导演的、反映主旋律的军事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也没有脸谱化,走出了过去荧屏英雄“高大全”的误区: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农民出身。有缺点,但更有农民身上最朴素的情感。最可贵的道德品质:二者都不是偶像剧,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帅哥美女,也没有大肆炒作,只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和真诚的情感感动着观众。“慢火型”地火爆荧屏。
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题材、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和宏观全知的叙事视点,以军官石光荣的家庭作为细节场景,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父辈军人由战争到和平年代终其一生对军队永远不变的心结,从而逐渐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浓郁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当然,其中也贯穿着农村与城市两种环境、两种文化、两类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磨合。
而《士兵突击》则是从现实的角度,运用现实题材和在场的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视角,在军营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横截面上来反映当代基层的普通士兵许三多是如何由傻呼呼的农村小子一步步成长为“兵王”的心路历程,他和他的战友们重新谱写了新时代的军人形象,渲染出浓浓的战友之情,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会管理司司长才华所说的:“《士兵突击=}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军人在和平时期非常壮美的铁血生涯和高尚情怀,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军人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这是过去不多见的。”当然,如果没有史今班长不离不弃的鼓舞和激励,没有老乡成才的旁敲侧击。没有伍六一的“挤兑”和帮助,没有高城连长的“训斥”。没有袁郎的睿智和残酷训练,总之,如果没有钢七连和A大队所有官兵的支持,许三多就不会一路走来成为“兵中之王”,可以说这是—个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结果。
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比,《士兵突击》更强调和突出一种精神的力量,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用六个字来概括《士兵突击》,恐怕只能用‘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真正的突击精神。是通用的人生准则。”的确,整个剧本自始至终都在生动、有效地注解着“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在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也在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着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建设。
二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二者之间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洞察到二者都表达了康洪雷导演对当下时代精神状况的关注和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的挖掘。
首先,二者都是切中时代脉搏,感应时代召唤的杰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剧,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有关部门针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在文艺政策的保障和鼓舞下,我国电视剧借此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因海湾战争爆发而引起的世界军事、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席卷全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激发了人们关注军事的热情。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热”,这股热潮也成为加速当代军旅电视剧发展的契机,使其出现了新的突破。
1996年的23集电视剧《和平年代》最为突出,全剧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20年为剧情展开的时代背景,通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支持特区建设、准备进驻香港等几个令人瞩目的大事件构筑了整部电视剧的叙事框架。将国家的政策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军队面临的一系列课题较好地联系起来,使整部电视剧呈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性,也表现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新千年是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丰收年”。仅仅这一年在中央电视台就相继播出六部《突出重围》、《女子特警队》、《壮志凌云》、《惊涛》、《光荣之旅》和《波涛汹涌》。
这些剧作让观众看到的都是一些在和平年代强调如何“科技强军,质量建军”,塑造的都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几近完美的新时代军人形象。他们有文化,有理想,坚毅刚强,勇于担当民族大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虽然这些表现当代军人形象的军旅剧大都曾创造过万人空巷的奇观。给观众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缺点,存在“高大全”、“脸谱化”的倾向,让观众看了都感觉似曾相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无法燃起激情。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以往成功的军旅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之间有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一些作品存在着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和创作模式上“程式化”的现象,这正是我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瓶颈。
而康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切中了这个时代脉搏。感应到时代的召唤,顺应军旅剧突破瓶颈、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如燎原之火燃起了广大观众的接受激情,尤其是满足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结。在经济大潮涤荡全球、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对自身之外的一切都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生活中少了许多真诚与激情,并且时常能感觉到尔虞我诈的圆滑与世故。而石光荣身上的那种农民本色,那种军人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凛然崇高的气魄。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内心诉求,使人们对英雄主义、骨气和人格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怀念和期盼心理,因此,《激情燃烧的岁月》才得以红遍大江南北。
自《激情燃烧的岁月》红火之后。军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亮相于中国荧屏,《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塑造的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形象与传统的军人形象有明显不同。他们衣衫褴褛,识字不多,满口幽默而风趣的粗话,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亮剑” 精神已经辐射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代名词。这类电视剧由一开始给观众带来的耳目一新到后来就形成了一定的创作套路,其“陌生化”效果已不复存在,新鲜感已被“程式化”所替代了,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于是。《士兵突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该剧不再以军官而是以贴近当代生活真实的基层士兵来作为塑造对象,除了钢七连连长高城和老A队长袁郎外,其余都是普通士兵,并且整个剧本都是清一色的热血男儿。这当然会令观众眼前一亮《士兵突击》的成功因素之一正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各具个性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木讷、坚韧、真诚与善良,史今的温厚与仁爱,高城的自信与孩子气。伍六一的顽强与自尊,袁郎的睿智与温情,吴哲的平易近人。以许三多为代表的这样一群普通士兵所表现的内在品质与坚韧精神,为我们这个道德传统已经陷入崩溃、精神普遍遗失的时代,建构了一种精神向度。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曾在《90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中分析到:90年代的市场化使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明显朝改革社会经济,甚至仅仅是改善个人物质生活的方向偏斜了,新意识形态又奉迎和利用人们摆脱物质贫困的普遍欲望,对他们说除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其他一切都是空虚,促使人们关注物质化、利益化。而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背景下,《士兵突击》却大力提倡“不抛弃,不放弃”,只要你不放弃。你就能成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正好切中了时代的脉搏,触动了时代的精神焦虑处。
其次,二者都挖掘出了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很注重对典型人物的人性真实与复杂的人情情结的把握,尽量把典型人物还原为具有独立个性和鲜明性格的真实的人本身,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来表现,既然是活生生的立体的人,那么就得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物身份。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透视石光荣的时候。首先是将其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来刻画的。作为普通人,就不仅有优点。更有常人所具有的种种缺点。石光荣,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仅13岁就离开蘑菇屯,南征北战,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出生入死,虽然成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但他身上始终有着农民的深刻烙印。作为丈夫,他没有丝毫浪漫的情趣。不知如何心疼、关爱妻子:作为父亲。他没有一点平易的慈爱,不知怎样教育、培养子女,但当你走进他的生活,就会对这个通体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和英雄主义气概的人物肃然起敬。他对蘑菇屯乡亲们的亲热和宽容。对土地的固守和眷恋,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与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他霸道地让大儿子石林参军,他不得不脱下“跟命差不多”的军装后的失声痛哭,以及戴着勋章与同样穿着军装的女儿对饮时的浩然正气。彰显出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事业的忠勇无畏。对部队的军人情结。这一切主宰了他全部的生活和情感,也是他所有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的基础和依据,这一切在他即将走完人生的征程时,终于得到了家人的完全理解和接受。正是这些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发散式的动情点,对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挖掘。使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重温了并非完美但却真诚单纯的农民军人的生活和情感。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军人的人格力量,也使观众自觉地去解读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性格内涵,并从中寻觅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共振点。
有人曾说:“《士兵突击》被观众的认可。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再进行拔高或贬低,如实描写每一个军人。是军旅片该做的任务,也是社会对军人应该抱有的态度。”的确。《士兵突击》故到了这一点。它所塑造的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三呆子”成长为“兵王”。但并没有让人感觉他是一个神,他很笨拙、愚钝,有着农民的淳朴、真诚、善良,他始终坚持着“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信念,不放弃在别人眼里那条不可能铺完的路,不抛弃腿受伤的战友伍六一,拼命把他扛到魔鬼考核的终点,不放弃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尊贵,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普通人。因此。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奋发,也实现了人格的尊严。康红雷导演曾经说。许三多身上有一种非常强大的东西,就是“相信”、“诚恳”和“谦卑”。“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不是能力。不是学识、学历、人际关系。恰恰是你生命最原生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本质。”—个卑微的人通过发挥生命本来的潜能,保持一种生命本色而获得了成功,从而给社会上的每个普通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当然,整部剧作把纯男儿之间真挚、深厚的战友之情得到酣畅淋漓的呈现。班长史今为了“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和所有的朋友掰了:伍六一为了阻止许老爹把许三多拖回家。不惜违反军纪,遭受记过处分:当魔鬼考核中的冰冷河水使许三多将要失去知觉时,伍六一竭尽全力鼓励他:当伍六一腿部受伤时,许三多同样对他不离不弃:当伍六一面临转业,连长高城动用所有关系想把他留下。顶天立地的伍六一因为做人的尊严坚决谢绝了……
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这种久违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士兵突击》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使观众期盼的理想精神道德回归的渴望得以满足,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它是一部对基层士兵人格的礼赞。对坚守精神的述说,对人生的思考与阐释。对人性的挖掘与展现,而这一切都凝结在。不抛弃,不放弃”这足以让人用一生去托起的六个字里。制片人张谦认为,新时期。军旅剧还是“要把军人刻画得更加人性化。要有真实背景。不能虚构,挖掘出人性的光彩,把艺术的真实与人性的真实相结合,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才能打动观众。从此处也可以洞察到康洪雷导演的用心之良苦。
[关键词] 《激情燃烧的岁月》 《士兵突击》 时代脉搏 人性光辉
康红雷因2002年独立执导了军事题材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一炮走红,时隔五年之后,他又以一部同样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续写甚至超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辉煌战绩。两者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感受到康导的用心之良苦,继而洞悉文本呈现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是由康红雷导演的、反映主旋律的军事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也没有脸谱化,走出了过去荧屏英雄“高大全”的误区: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农民出身。有缺点,但更有农民身上最朴素的情感。最可贵的道德品质:二者都不是偶像剧,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帅哥美女,也没有大肆炒作,只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和真诚的情感感动着观众。“慢火型”地火爆荧屏。
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题材、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和宏观全知的叙事视点,以军官石光荣的家庭作为细节场景,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父辈军人由战争到和平年代终其一生对军队永远不变的心结,从而逐渐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浓郁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当然,其中也贯穿着农村与城市两种环境、两种文化、两类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磨合。
而《士兵突击》则是从现实的角度,运用现实题材和在场的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视角,在军营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横截面上来反映当代基层的普通士兵许三多是如何由傻呼呼的农村小子一步步成长为“兵王”的心路历程,他和他的战友们重新谱写了新时代的军人形象,渲染出浓浓的战友之情,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会管理司司长才华所说的:“《士兵突击=}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军人在和平时期非常壮美的铁血生涯和高尚情怀,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军人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这是过去不多见的。”当然,如果没有史今班长不离不弃的鼓舞和激励,没有老乡成才的旁敲侧击。没有伍六一的“挤兑”和帮助,没有高城连长的“训斥”。没有袁郎的睿智和残酷训练,总之,如果没有钢七连和A大队所有官兵的支持,许三多就不会一路走来成为“兵中之王”,可以说这是—个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结果。
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比,《士兵突击》更强调和突出一种精神的力量,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用六个字来概括《士兵突击》,恐怕只能用‘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真正的突击精神。是通用的人生准则。”的确,整个剧本自始至终都在生动、有效地注解着“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在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也在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着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建设。
二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二者之间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洞察到二者都表达了康洪雷导演对当下时代精神状况的关注和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的挖掘。
首先,二者都是切中时代脉搏,感应时代召唤的杰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剧,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有关部门针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在文艺政策的保障和鼓舞下,我国电视剧借此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因海湾战争爆发而引起的世界军事、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席卷全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激发了人们关注军事的热情。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热”,这股热潮也成为加速当代军旅电视剧发展的契机,使其出现了新的突破。
1996年的23集电视剧《和平年代》最为突出,全剧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20年为剧情展开的时代背景,通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支持特区建设、准备进驻香港等几个令人瞩目的大事件构筑了整部电视剧的叙事框架。将国家的政策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军队面临的一系列课题较好地联系起来,使整部电视剧呈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性,也表现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新千年是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丰收年”。仅仅这一年在中央电视台就相继播出六部《突出重围》、《女子特警队》、《壮志凌云》、《惊涛》、《光荣之旅》和《波涛汹涌》。
这些剧作让观众看到的都是一些在和平年代强调如何“科技强军,质量建军”,塑造的都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几近完美的新时代军人形象。他们有文化,有理想,坚毅刚强,勇于担当民族大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虽然这些表现当代军人形象的军旅剧大都曾创造过万人空巷的奇观。给观众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缺点,存在“高大全”、“脸谱化”的倾向,让观众看了都感觉似曾相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无法燃起激情。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以往成功的军旅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之间有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一些作品存在着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和创作模式上“程式化”的现象,这正是我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瓶颈。
而康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切中了这个时代脉搏。感应到时代的召唤,顺应军旅剧突破瓶颈、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如燎原之火燃起了广大观众的接受激情,尤其是满足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结。在经济大潮涤荡全球、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对自身之外的一切都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生活中少了许多真诚与激情,并且时常能感觉到尔虞我诈的圆滑与世故。而石光荣身上的那种农民本色,那种军人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凛然崇高的气魄。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内心诉求,使人们对英雄主义、骨气和人格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怀念和期盼心理,因此,《激情燃烧的岁月》才得以红遍大江南北。
自《激情燃烧的岁月》红火之后。军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亮相于中国荧屏,《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塑造的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形象与传统的军人形象有明显不同。他们衣衫褴褛,识字不多,满口幽默而风趣的粗话,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亮剑” 精神已经辐射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代名词。这类电视剧由一开始给观众带来的耳目一新到后来就形成了一定的创作套路,其“陌生化”效果已不复存在,新鲜感已被“程式化”所替代了,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于是。《士兵突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该剧不再以军官而是以贴近当代生活真实的基层士兵来作为塑造对象,除了钢七连连长高城和老A队长袁郎外,其余都是普通士兵,并且整个剧本都是清一色的热血男儿。这当然会令观众眼前一亮《士兵突击》的成功因素之一正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各具个性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木讷、坚韧、真诚与善良,史今的温厚与仁爱,高城的自信与孩子气。伍六一的顽强与自尊,袁郎的睿智与温情,吴哲的平易近人。以许三多为代表的这样一群普通士兵所表现的内在品质与坚韧精神,为我们这个道德传统已经陷入崩溃、精神普遍遗失的时代,建构了一种精神向度。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曾在《90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中分析到:90年代的市场化使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明显朝改革社会经济,甚至仅仅是改善个人物质生活的方向偏斜了,新意识形态又奉迎和利用人们摆脱物质贫困的普遍欲望,对他们说除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其他一切都是空虚,促使人们关注物质化、利益化。而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背景下,《士兵突击》却大力提倡“不抛弃,不放弃”,只要你不放弃。你就能成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正好切中了时代的脉搏,触动了时代的精神焦虑处。
其次,二者都挖掘出了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很注重对典型人物的人性真实与复杂的人情情结的把握,尽量把典型人物还原为具有独立个性和鲜明性格的真实的人本身,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来表现,既然是活生生的立体的人,那么就得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物身份。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透视石光荣的时候。首先是将其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来刻画的。作为普通人,就不仅有优点。更有常人所具有的种种缺点。石光荣,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仅13岁就离开蘑菇屯,南征北战,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出生入死,虽然成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但他身上始终有着农民的深刻烙印。作为丈夫,他没有丝毫浪漫的情趣。不知如何心疼、关爱妻子:作为父亲。他没有一点平易的慈爱,不知怎样教育、培养子女,但当你走进他的生活,就会对这个通体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和英雄主义气概的人物肃然起敬。他对蘑菇屯乡亲们的亲热和宽容。对土地的固守和眷恋,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与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他霸道地让大儿子石林参军,他不得不脱下“跟命差不多”的军装后的失声痛哭,以及戴着勋章与同样穿着军装的女儿对饮时的浩然正气。彰显出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事业的忠勇无畏。对部队的军人情结。这一切主宰了他全部的生活和情感,也是他所有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的基础和依据,这一切在他即将走完人生的征程时,终于得到了家人的完全理解和接受。正是这些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发散式的动情点,对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挖掘。使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重温了并非完美但却真诚单纯的农民军人的生活和情感。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军人的人格力量,也使观众自觉地去解读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性格内涵,并从中寻觅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共振点。
有人曾说:“《士兵突击》被观众的认可。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再进行拔高或贬低,如实描写每一个军人。是军旅片该做的任务,也是社会对军人应该抱有的态度。”的确。《士兵突击》故到了这一点。它所塑造的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三呆子”成长为“兵王”。但并没有让人感觉他是一个神,他很笨拙、愚钝,有着农民的淳朴、真诚、善良,他始终坚持着“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信念,不放弃在别人眼里那条不可能铺完的路,不抛弃腿受伤的战友伍六一,拼命把他扛到魔鬼考核的终点,不放弃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尊贵,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普通人。因此。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奋发,也实现了人格的尊严。康红雷导演曾经说。许三多身上有一种非常强大的东西,就是“相信”、“诚恳”和“谦卑”。“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不是能力。不是学识、学历、人际关系。恰恰是你生命最原生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本质。”—个卑微的人通过发挥生命本来的潜能,保持一种生命本色而获得了成功,从而给社会上的每个普通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当然,整部剧作把纯男儿之间真挚、深厚的战友之情得到酣畅淋漓的呈现。班长史今为了“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和所有的朋友掰了:伍六一为了阻止许老爹把许三多拖回家。不惜违反军纪,遭受记过处分:当魔鬼考核中的冰冷河水使许三多将要失去知觉时,伍六一竭尽全力鼓励他:当伍六一腿部受伤时,许三多同样对他不离不弃:当伍六一面临转业,连长高城动用所有关系想把他留下。顶天立地的伍六一因为做人的尊严坚决谢绝了……
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这种久违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士兵突击》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使观众期盼的理想精神道德回归的渴望得以满足,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它是一部对基层士兵人格的礼赞。对坚守精神的述说,对人生的思考与阐释。对人性的挖掘与展现,而这一切都凝结在。不抛弃,不放弃”这足以让人用一生去托起的六个字里。制片人张谦认为,新时期。军旅剧还是“要把军人刻画得更加人性化。要有真实背景。不能虚构,挖掘出人性的光彩,把艺术的真实与人性的真实相结合,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才能打动观众。从此处也可以洞察到康洪雷导演的用心之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