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为僧后取释名弘仁,祖籍安徽歙县。据《江氏宗谱》记载,渐江幼年时被其祖父带往杭州,并在杭州学习,考取了“杭郡诸生”,成为一名秀才。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进攻徽州,以民族大业为己任的他参加了反击斗争,无奈抗击失败。在报国无门的前提下,他逐渐放弃传统儒家思想,渴望在佛教之中寻找慰藉,顺治四年(1647)在武夷山遁入空门,一心钻研诗、书、画。其绘画题材常选黄山和齐云山,绘画风格独特,善用干笔渴墨、折带皴法表现山石,画面显得静穆幽静,凸显其遗民意识。渐江由此成一代大家,是“清初四僧”之首,也是“新安四家”的代表之一。
  一、文艺中的“有我”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这两个词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他将艺术境界分为此两种境界,一为有我,一为无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主观情感夹杂在艺术作品之中并让观者感受得到谓之有我,在艺术创作中不自觉地意识到或不直接表露个人思想情感谓之无我,从诗词之中明显可以体会其中的不同。“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句)欧阳修赋予庭院、杨柳等物以主观情感,凸显出自己的心境,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物体,这就是明显的“有我之境”。而陶渊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没有明确地抒发某种情感,却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身处的环境。陶渊明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景色,“悠然”一词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
  绘画亦然。李泽厚先生也在谈中国山水画时说到这两种境界,将北宋山水画概括为“无我之境”,将南宋山水画概括为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将元代山水画概括为“有我之境”。从所处时代来说,山水画到北宋时期达到兴盛,“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体现出宋人对山水与花鸟绘画颇具自信。由于禅宗思想的流行,艺术家们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在绘画上力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那么就不得不在“六法论”的基础上对自然做大量的观察,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情感、志向等,“无我之境”就这样体现出来。到了元代,山水画盛行于文人之间,摒弃南宋对细致外形的追求,要求似与不似之间,对笔墨的追求大于景物的形体,达到神大于形。从笔墨之中传达出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理想,这其实就是“有我之境”的体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绘画上的差异是很明白的。
  二、渐江绘画与师承关系
  纵观渐江的一生,年少时在杭郡生活,师从僧与然。与然的资料尚不全面,无法与渐江做一系列的对比。周亮工在《赖石堂集》中叙述道:“黄山渐江上人绘事为世所重。然闻上人一水一石,皆脱胎于公元。”公元即是与然。与然绘画的艺术风格应与北宋时期大同小异。渐江中年又曾与萧云从、程嘉燧和李永昌探讨学术并受其影响。“弘仁善画山水,初师宋人,及为僧,其画悉为元人一派,于倪、黄两家,尤其擅长也。”“渐师初师学北宋,继效倪迂,超轶前明,冠绝千古。”
  從作品来看,顺治四年渐江在武夷山遁入空门,在此之前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史料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他用黄公望法为灵运祠画扇;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与李永昌等人合作完成长卷《冈陵图》(上海博物馆藏)。从《冈陵图》可以看出山石连绵,树木茂盛,场景宏大,一望无际,具有明显的北宋时期绘画风格,使人感受到自然与人合二为一的关系。
  渐江画作大多创作在入僧之后,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风格变化。如从《黄山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笔墨在画面中提炼了出来,善用干笔渴墨与折带皴将山石勾勒成“几何之体”。他在绘画上受到元人绘画特别是云林作品的影响,隐隐体现了冷寂的遗民气质。
  “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张庚《国朝画征录》)“老干有秋,平冈不断。诵读之余,我思倪瓒。”(渐江《画偈》)这些语句凸显了渐江对云林山水的推崇。云林山水画法疏散简洁,格调平淡深远。渐江作品中冷逸之感的源泉也应在此。渐江推崇云林的正是这种“如明之曙,如气之秋”的洁净之美。但在这里他并没有放弃原来师从宋人的经验,而是加上了云林绘画的内在气息,这是一种扬弃。渐江51岁在《宋人画意图册》中的题跋中写道:“仿宋人画意,渐江弘仁。”可见宋人绘画的影响伴其一生的创作过程。
  结论
  渐江初师宋人,后趋向元人,这是偶然吗?非也,前文提到,早年渐江在杭郡生活并考上了秀才,回到歙县又准备科考,这点可以证明初期他走的还是儒家追求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山水景色,亭台楼阁,饱览群山,便成为他的精神追求。那么追求可游可居的“无我之境”的思想也就间接解释了渐江为何初学宋人(北宋)。
  反清失败让他思想跌到低谷,对时局的无奈导致他遁入空门。他迫切地从诗书画的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的他与云林等元人的绘画思想达到高度共鸣,顺理成章地被“有我之境”的元人风格所吸引。渐江师承变化的外在因素可以是时代、地理等,内在因素无非是“无我之境”的北宋绘画无法满足其内在需求,而“有我之境”的元人绘画却能满足其当下需求。渐江初师宋人而后师元人绝非偶然。
其他文献
齐白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长久以来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其自1919年定居北京,通过“衰年变法”将文人画风与民间情趣相融合,取得了雅俗共赏之风貌,成为传统文人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说,在齐白石艺术风格演进道路上有陈师曾等人的引导和支持,在其事业稳固的过程中有徐悲鸿等人的肯定和扶持;那么,在其艺术风格及社会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超越传统范畴的大众传播对齐白石艺术的传播和弘扬
期刊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小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书法艺术
期刊
明末清初是中国画史上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诸如“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四僧”(石涛、八大、弘仁、髡残)等杰出画家,在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于1661年最终灭亡,也相继出现一批披着袈裟的画家。他们出家的时间、动因或略有不同,但都是于佛学、诗文之余,娴习绘事,并卓有建树,成就了在岭南画坛上的特殊地位。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画僧中,以深度、大汕、成鹫
期刊
关键词:篆隶用笔;雄强;点画;线条  一、王铎、傅山对“篆隶意”的探索  晚明立轴行草由手卷式横向展开之形式变为大立轴直观呈现之形式,收入视域的对象范围由方寸之内转变为数丈之间。纸张尺寸的扩大,表面上看只须按比例放大单字,但在书写层面上,用笔、结构、字组、章法、书写节奏乃至墨法都要做出相应变化。王铎、傅山取用“篆隶意”,将“二王”一路的手札类行草书之“侧锋取媚”“触笔即发”等一系列精致的或瞬间发力
期刊
内容提要:芙蓉与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含义,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二者同时又是传统花鸟画中的固定组合之一。文献记载,唐末五代蜀地画家滕昌祐善画芙蓉与鹅,其对芙蓉与鹅等花禽组合的图像表现,成为唐末宋初花鸟画“小景图式”的基本样式,并因此反映出唐末宋初小景花鸟画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滕昌祐;芙蓉;鹅;小景花鸟画  唐代,蜀地地处西南,它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都城长安,一直是唐代宫廷的“后
期刊
黄君璧家族祖上经商。父亲黄仰荀在广州城经营一家百货店,喜好收藏古董字画,闲暇时常展卷观画,这对年幼的黄君璧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6岁时,黄君璧入胡子晋私塾读书;10岁时入读“意养轩”,由二伯父黄问涯亲自授课;12岁时,又请易老师授课;14岁时入陈贯之书塾,同时在家另请冯子煜老师教授英文和数学;16岁考上了广东公学。求学期间,黄君璧认识了该校著名画家李瑶屏老师,李瑶屏见其特别喜欢绘画,便教他素描和
期刊
关键词:挚绍碑;北周碑刻;书法;异体字  《挚绍碑》(图1)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通高195cm,其中碑额高40cm,碑身高155cm。碑身略呈梯形,上部宽71cm,下部寬83cm。碑额有阳文篆书3行9字,曰:“魏故仓州刺史挚君碑。”(图2)北朝时期没有“仓州”这个地名,“仓”应该是“沧”的假借字,可知“仓州”就是“沧州”。正文有界格,每格约3.7cm见方。全碑共19行,满行41字,全文735字,没
期刊
冯健  又名冯卯子,号竹壶、竹壶主人、南溪村夫,别署雀呜轩、赏竹别院、醉春亭、大树将军后裔,为科学和艺术双栖型学者。北京大学副教授、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燕园印社社长,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荣宝斋画院徐培晨教授写意花鸟画研究工作室访问学
期刊
陈涛  别署昶旭。1 980年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花鸟画写生创作班导师、山东中国畫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社院聘画家、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山东艺术家(书画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芥英社成员。  韩斌  别署韩元斌、逸之。1976年生于莱州。199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
期刊
陈建国  安徽省宁国市人,祖籍浙江永康,笔名陈曦,研究生学历。曾先后供职于安徽省宁国市中溪镇人民政府、宁国市委组织部、宁国市文化局、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演艺集团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五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書画创作研究院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及全国重要展览,曾获第七届安徽省艺术节书法展金奖、安徽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