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课型设计,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 故都的秋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应该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故都的秋>>的多媒体教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都的秋》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教版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散文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秋的描写,抒发作者的落寞与悲凉和对故都的眷念之情。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感受课文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基调,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所写之景,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破屋秋色”、“槐花落蕊”、“秋蝉残声”、“桥头秋雨”和“庭院秋果”,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每点一组按钮就会出现不同的场景特点,表现出故都的”秋味”。
提问1: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即清、静、悲凉。
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看看多媒体所显示的五个场景主要是什么颜色?结论:白,蓝,淡黄微绿.——冷色! (直观感受)
提问2、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由此,作者整个的情感基调都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色彩与音乐表现出来,让同学们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而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真的读进去了,才真的了解了作者意图,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409000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 故都的秋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应该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故都的秋>>的多媒体教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都的秋》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教版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散文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秋的描写,抒发作者的落寞与悲凉和对故都的眷念之情。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感受课文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基调,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所写之景,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破屋秋色”、“槐花落蕊”、“秋蝉残声”、“桥头秋雨”和“庭院秋果”,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每点一组按钮就会出现不同的场景特点,表现出故都的”秋味”。
提问1: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即清、静、悲凉。
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看看多媒体所显示的五个场景主要是什么颜色?结论:白,蓝,淡黄微绿.——冷色! (直观感受)
提问2、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由此,作者整个的情感基调都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色彩与音乐表现出来,让同学们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而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真的读进去了,才真的了解了作者意图,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409000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