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却被村民一致称为“活财神”、“大善人”。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带领下的党支部历年都是县、市级先进单位,2002年还被河南省委命名为“双强党支部”。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领导的行政村却被评为“纳税大户”、“市级文明村”。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实现了村柏油路“户户通”。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能让村民一年四季喝上自来水,用上“温泉”。
他,就是带头创建和谐新农村的老党员——曹新启。他,就是河南省扶沟县农牧场陆桥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扶沟县人大代表、周口市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曹新启。
忧患增人慧 艰难玉汝成
1944年,曹新启出生于多灾多难的黄泛区,从小随家人逃荒要饭,可以说是在苦水中泡大了童年,熬过了少年,青年时代又遭遇了二十多年的极左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级斗争终止了,农民的手脚被解放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新启发现扶沟县皮毛厂里的废弃下脚料可以擀成毛毡片,于是他就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擀毡厂。接着他又创办了一个小型织布厂、棉花收购站、5000纱锭的棉花纺织厂和万只甲鱼养殖场。生意越做越大,他由当年的穷小子变成了大富翁,到1997年,他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460万元,上交利税34万元。
你富 我富 大家富
1984年10月,曹新启接任扶沟县农牧场陆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这一上任就是24年,24年来,人们对他没有投诉,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满意、尊敬和感恩。
扶沟县农牧场位于扶沟县东城区,距京深高速公路4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该场南临贾鲁河,北临县火车站,西临县11万伏变电站,东临县电信分局,境内311国道、开封一扶沟铁路、阜阳一郑州、许昌一太康等公路通南贯北,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活跃区。全场辖6个农业分场、6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人口约12000人,耕地面积13840亩。
由于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英明政策,曹新启幸运地走上了致富路。但富起来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帮助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说:“我一个人富,那不是真的富。只有让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富。”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为了让乡亲们更加相信自己,他说:“赔钱是我的,赚钱是大家的。”他鼓励村民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想办法致富。他还把自己掌握的几种技术耐心地传授给乡亲,让他们去创办各种小企业。在他的帮助、带动下,陆桥行政村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目前,全村已拥有村办企业7个,个体私营企业92家,2001年实现总产值7800万元,利税470万元。陆桥纱厂、陆新棉厂、巾被厂、针织厂、网套厂是周口市龙头企业,拥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11名,工人1300名,其中达到技工水平的工人343人。陆桥纱厂主要产品有32支、21支纯棉纱,年产棉纱4000多吨;陆桥巾被400万条,产值达800万元,利税50万元。和平的提花毛巾主要销往沿海和港澳地区;陆桥针织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白平布、条纹布、被单布等多种棉织品,并能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生产。
小河水满,大河水涨。现在不仅曹新启富了,村民也富了,国家也受益,国库每年多收入数百万元。陆桥行政村被周口市命名为“纳税大户”,在全市5000多行政村中排名第17。
情倾社会 爱洒家乡
曹新启说:“我从小受穷,知道穷人最需要别人帮助。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遭遇苦难的人就走不动,不救济人家点,心里就过意不去。”刚开始搞私营企业赚到点钱时,他就说:“我锅里有米下,不忍心看乡亲们唱清水,无论谁家有困难,我总想多少帮助点。”从那时起,村里谁家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村民梁四军摔断了胳膊,无钱医治,他送去1000元现金:村民曹忠患白血病需要大笔医疗费,因家里贫困,无力治疗,只有等死,曹新启慷慨解囊,给他4000元,又以县商会会长的身份号召商会成员为曹忠捐款3800元。曹新启的善举深深打动了村民,大家纷纷为曹忠捐款,计9800元。从80年代至今,曹新启为村民和社会上的苦难人捐助救助金额累计10多万元。
为了让全村的土地都能浇灌,他自己出钱为全村几千亩地打机井,平均每50亩一眼,总投资10万元。为了提高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农牧场经济,村民抗旱用电免费,夏季收麦时打麦机用电免费,并且买打麦机者补助300元。从1985年起,他减免了村民上缴公粮和提留,大大增加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留住了本村的大部分劳动力,而且从周边村吸收了很多劳动力。
国家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之前的20多年里,他为本村中小学生垫支学杂费累计13万元,使许多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校,避免了新文盲的产生。村办中学房舍陈旧漏雨,多成危房,曹新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一下子拿出了176万元盖了一所新校舍。
从80年代开始,他又为村民修路,2006年底就已经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因为曹新启明白“道路通,经济兴”这一道理,只有修通了村柏油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全国防治非典时,曹新启向国家卫生防疫机构捐献6万多元。
扶沟县建造吉鸿昌纪念广场时,他捐助2万元。
陆桥行政村所在地是农牧场机关所在地,曹新启替场部支出24.6万元使几条干道达到绿化标准。
农牧场机关房舍还是大跃进年代盖的低矮旧房,几近坍塌,却无钱翻修,曹新启资助204万元为他们建造了两座办公大楼。
1998年,曹新启为了全村人吃水方便,自己出钱6万元,建了一座自来水厂,让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2005年,曹新启又把自来水升级为热水厂,花58万元打了一眼1000多米深的热水井,出井水温达到47℃,如今全村人四季使用热水洗澡、做饭,这在河南省史无前例。
新农村 新农民 新气象
如今,陆桥村已经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村里到处是高楼,条条道路铺柏油。行走在陆桥村,人们能充分感受到这里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曹书记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技能水平和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陆桥村没有发生过一件打架斗殴和违法的事情,年年都被县里评为文明村,2005年升为市级文明村。曹新启带领下的党支部历年来都是县、市级先进单位,2002年,被河南省委命名为“双强党支部”。
曹新启支书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看到他奋斗过的征程上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脚印。
祝愿
今年64岁的曹支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魁伟、刚毅、坚强、坦诚、洒脱、和蔼、低调、俭朴。言辞让人倍感亲切,爽快的言语中透露着他的无私坦荡与仁慈包容。他那高雅的气质与充满活力的神采,总是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莫大鼓舞和力量。艰难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拥有战胜困难、战胜疲惫的坚强。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了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这里,我们祝这位坚强的好支书身体健康,踏着新时代的最强音去开拓、创建更加宏伟的事业,谱写更加华丽的乐章!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却被村民一致称为“活财神”、“大善人”。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带领下的党支部历年都是县、市级先进单位,2002年还被河南省委命名为“双强党支部”。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领导的行政村却被评为“纳税大户”、“市级文明村”。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实现了村柏油路“户户通”。
他只是一个村支书,但他能让村民一年四季喝上自来水,用上“温泉”。
他,就是带头创建和谐新农村的老党员——曹新启。他,就是河南省扶沟县农牧场陆桥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扶沟县人大代表、周口市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曹新启。
忧患增人慧 艰难玉汝成
1944年,曹新启出生于多灾多难的黄泛区,从小随家人逃荒要饭,可以说是在苦水中泡大了童年,熬过了少年,青年时代又遭遇了二十多年的极左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级斗争终止了,农民的手脚被解放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新启发现扶沟县皮毛厂里的废弃下脚料可以擀成毛毡片,于是他就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擀毡厂。接着他又创办了一个小型织布厂、棉花收购站、5000纱锭的棉花纺织厂和万只甲鱼养殖场。生意越做越大,他由当年的穷小子变成了大富翁,到1997年,他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460万元,上交利税34万元。
你富 我富 大家富
1984年10月,曹新启接任扶沟县农牧场陆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这一上任就是24年,24年来,人们对他没有投诉,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满意、尊敬和感恩。
扶沟县农牧场位于扶沟县东城区,距京深高速公路4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该场南临贾鲁河,北临县火车站,西临县11万伏变电站,东临县电信分局,境内311国道、开封一扶沟铁路、阜阳一郑州、许昌一太康等公路通南贯北,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活跃区。全场辖6个农业分场、6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人口约12000人,耕地面积13840亩。
由于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英明政策,曹新启幸运地走上了致富路。但富起来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帮助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说:“我一个人富,那不是真的富。只有让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富。”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为了让乡亲们更加相信自己,他说:“赔钱是我的,赚钱是大家的。”他鼓励村民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想办法致富。他还把自己掌握的几种技术耐心地传授给乡亲,让他们去创办各种小企业。在他的帮助、带动下,陆桥行政村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目前,全村已拥有村办企业7个,个体私营企业92家,2001年实现总产值7800万元,利税470万元。陆桥纱厂、陆新棉厂、巾被厂、针织厂、网套厂是周口市龙头企业,拥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11名,工人1300名,其中达到技工水平的工人343人。陆桥纱厂主要产品有32支、21支纯棉纱,年产棉纱4000多吨;陆桥巾被400万条,产值达800万元,利税50万元。和平的提花毛巾主要销往沿海和港澳地区;陆桥针织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白平布、条纹布、被单布等多种棉织品,并能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生产。
小河水满,大河水涨。现在不仅曹新启富了,村民也富了,国家也受益,国库每年多收入数百万元。陆桥行政村被周口市命名为“纳税大户”,在全市5000多行政村中排名第17。
情倾社会 爱洒家乡
曹新启说:“我从小受穷,知道穷人最需要别人帮助。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遭遇苦难的人就走不动,不救济人家点,心里就过意不去。”刚开始搞私营企业赚到点钱时,他就说:“我锅里有米下,不忍心看乡亲们唱清水,无论谁家有困难,我总想多少帮助点。”从那时起,村里谁家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村民梁四军摔断了胳膊,无钱医治,他送去1000元现金:村民曹忠患白血病需要大笔医疗费,因家里贫困,无力治疗,只有等死,曹新启慷慨解囊,给他4000元,又以县商会会长的身份号召商会成员为曹忠捐款3800元。曹新启的善举深深打动了村民,大家纷纷为曹忠捐款,计9800元。从80年代至今,曹新启为村民和社会上的苦难人捐助救助金额累计10多万元。
为了让全村的土地都能浇灌,他自己出钱为全村几千亩地打机井,平均每50亩一眼,总投资10万元。为了提高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农牧场经济,村民抗旱用电免费,夏季收麦时打麦机用电免费,并且买打麦机者补助300元。从1985年起,他减免了村民上缴公粮和提留,大大增加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留住了本村的大部分劳动力,而且从周边村吸收了很多劳动力。
国家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之前的20多年里,他为本村中小学生垫支学杂费累计13万元,使许多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校,避免了新文盲的产生。村办中学房舍陈旧漏雨,多成危房,曹新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一下子拿出了176万元盖了一所新校舍。
从80年代开始,他又为村民修路,2006年底就已经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因为曹新启明白“道路通,经济兴”这一道理,只有修通了村柏油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全国防治非典时,曹新启向国家卫生防疫机构捐献6万多元。
扶沟县建造吉鸿昌纪念广场时,他捐助2万元。
陆桥行政村所在地是农牧场机关所在地,曹新启替场部支出24.6万元使几条干道达到绿化标准。
农牧场机关房舍还是大跃进年代盖的低矮旧房,几近坍塌,却无钱翻修,曹新启资助204万元为他们建造了两座办公大楼。
1998年,曹新启为了全村人吃水方便,自己出钱6万元,建了一座自来水厂,让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2005年,曹新启又把自来水升级为热水厂,花58万元打了一眼1000多米深的热水井,出井水温达到47℃,如今全村人四季使用热水洗澡、做饭,这在河南省史无前例。
新农村 新农民 新气象
如今,陆桥村已经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村里到处是高楼,条条道路铺柏油。行走在陆桥村,人们能充分感受到这里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曹书记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技能水平和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陆桥村没有发生过一件打架斗殴和违法的事情,年年都被县里评为文明村,2005年升为市级文明村。曹新启带领下的党支部历年来都是县、市级先进单位,2002年,被河南省委命名为“双强党支部”。
曹新启支书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看到他奋斗过的征程上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脚印。
祝愿
今年64岁的曹支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魁伟、刚毅、坚强、坦诚、洒脱、和蔼、低调、俭朴。言辞让人倍感亲切,爽快的言语中透露着他的无私坦荡与仁慈包容。他那高雅的气质与充满活力的神采,总是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莫大鼓舞和力量。艰难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拥有战胜困难、战胜疲惫的坚强。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了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这里,我们祝这位坚强的好支书身体健康,踏着新时代的最强音去开拓、创建更加宏伟的事业,谱写更加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