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价值澄清理论是以个体价值生成和个体德性成长为目标,在生活世界中提炼和升华个人价值系统,构建“属我”的理想价值思维和德育实践习性,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动的作出“成熟”的反映,理论上实现了人的本质和本性的回归。
关键词:价值澄清;价值;道德;困境
“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的孤立的教育,而是一种向生活、生命、家长、社会开放的,生成的,渗透的系统教育工程”,基尔申·鲍姆认为:“价值澄清可被定义为一种方法,即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评价过程,而且,帮助人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价值澄清理论是一种有关个体道德价值生成的方法论,主张个体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价值观念形成应遵循由内而外的“自由”主动外展,而非传统的由外而内(灌输)被动内化。
一、道德的整体性(普适性)与差异性(个体性)
胡佛说:美国的历史表明,个人主义兴盛之时就是国家发达之日。没有个人就不会有思想和行动……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是说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美国个人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愿景是以“强者是上帝的代言人”为理论前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它涵盖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的优秀文化因子,也涵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民素质、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价值维度,打破传统的国家权威和价值高位思维,以个人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个人社会责任和社会在公民社会化中的价值整合和优化功能,实现道德价值“携差异同行”。道德没有国界,道德评价却有标准,评价标准背后掩盖的是价值准则。“个体不仅是从属于群体的、整体的而且是被整体所制约的。”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各差异性道德主体都是有“私欲”的,只有实现道德性利益的妥协或再整合,才能有效克服利益选择的冲突,实现特定群体的利益共赢.
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
“价值澄清理论如同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一样,致力于解决价值困扰的问题,教给学生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与自我评价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价值澄清理论是一种别样的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帮助学生确立“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选择中决定珍视并深知自己选择的后果”的个体德育实践范式,道德价值教育的旨归在于教育对象获得最真实、最稳定的个性化的合规律性、合功德性、合目的性的德育实践动力和持久力。“道德行为必须出于自由意志如果行为不是出于意志的自愿选择,而是出于外力的强迫,那就谈不上善或恶,道德行为是人的意志的活动,意志具有自由选择的功能,这是道德责任的前提。”道德责任以行为主体的自由道德意志为逻辑前提,价值澄清理论视域下的“自由”包括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防止无导向德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加强价值引导;切忌‘教师中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片面性.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教师主导主要指价值取向主导,并非价值内容填充和价值意识强灌。教师“价值中立”会造成学生价值认识的泛化或散射,难以寻求一种合理、稳定的共识依托,进而,导致思想混乱、归属失败和价值迷惘。这正是价值澄清理论衰退症结所在,当前,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发挥“三位一体”价值整合功能,实现国家、社会、公民的共赢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安,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道德教育与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 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德摊.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冯 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警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作者简介:周政龙,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
关键词:价值澄清;价值;道德;困境
“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的孤立的教育,而是一种向生活、生命、家长、社会开放的,生成的,渗透的系统教育工程”,基尔申·鲍姆认为:“价值澄清可被定义为一种方法,即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评价过程,而且,帮助人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价值澄清理论是一种有关个体道德价值生成的方法论,主张个体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价值观念形成应遵循由内而外的“自由”主动外展,而非传统的由外而内(灌输)被动内化。
一、道德的整体性(普适性)与差异性(个体性)
胡佛说:美国的历史表明,个人主义兴盛之时就是国家发达之日。没有个人就不会有思想和行动……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是说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美国个人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愿景是以“强者是上帝的代言人”为理论前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它涵盖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的优秀文化因子,也涵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民素质、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价值维度,打破传统的国家权威和价值高位思维,以个人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个人社会责任和社会在公民社会化中的价值整合和优化功能,实现道德价值“携差异同行”。道德没有国界,道德评价却有标准,评价标准背后掩盖的是价值准则。“个体不仅是从属于群体的、整体的而且是被整体所制约的。”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各差异性道德主体都是有“私欲”的,只有实现道德性利益的妥协或再整合,才能有效克服利益选择的冲突,实现特定群体的利益共赢.
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
“价值澄清理论如同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一样,致力于解决价值困扰的问题,教给学生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与自我评价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价值澄清理论是一种别样的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帮助学生确立“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选择中决定珍视并深知自己选择的后果”的个体德育实践范式,道德价值教育的旨归在于教育对象获得最真实、最稳定的个性化的合规律性、合功德性、合目的性的德育实践动力和持久力。“道德行为必须出于自由意志如果行为不是出于意志的自愿选择,而是出于外力的强迫,那就谈不上善或恶,道德行为是人的意志的活动,意志具有自由选择的功能,这是道德责任的前提。”道德责任以行为主体的自由道德意志为逻辑前提,价值澄清理论视域下的“自由”包括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防止无导向德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加强价值引导;切忌‘教师中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片面性.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教师主导主要指价值取向主导,并非价值内容填充和价值意识强灌。教师“价值中立”会造成学生价值认识的泛化或散射,难以寻求一种合理、稳定的共识依托,进而,导致思想混乱、归属失败和价值迷惘。这正是价值澄清理论衰退症结所在,当前,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发挥“三位一体”价值整合功能,实现国家、社会、公民的共赢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安,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道德教育与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 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德摊.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冯 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警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作者简介:周政龙,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