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历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画坛上,张新权俨然已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画家。笔者看来,如今这个时代,稍有成就的画家不胜枚举,唯独张新权不为潮流所左右,有独特的个人面貌,并且有足够深厚 的文化底蕴来开创新领域。他的“城市风景”、“工业风景”轰动了中国画坛,也为中国艺术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论文主要从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两个方面解读张新权绘画特点,重点从两个点揭示张新权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两个点分别是张新权意义重大的两次绘画风格转变,两次转变让张新权一步一步区别于同时代其他画家并成为出色画家,成为伟大画家。
  【关键词】:张新权;油画;风格转变;成就
  一、张新权简介
  张新权(1962-)1962年出生于山东,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油画等其它西洋绘画的创作。1988年赴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在校大放异彩,曾被破例调入其油画研究生班研修。后来曾任山东滨州画院学术部主任、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画师、山东青年美协理事、滨州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滨州地区青年美协主席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基础部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油画学会理事。
  二、艺术特征
  1.题材
  张新权作为一个风景画家,起初也曾迷恋于自然风光和乡村题材,并以其步入画坛。但是在他早期的乡村写生作品中,早已隐隐约约显露出他对工业元素的敏感和关注,氧气瓶、摩托车、油桶等等信息陆续地出现于他的写生画面中,随后,他的视觉开始明确地触及到有关码头、工厂、渔船、农作机械等元素的场景中。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张新权油画题材和语言研究的一个自然和不可或缺的初始轨迹。
  完成转变后,张新权创作的题材及创作方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遗迹,囊括工业景观、遗物、舰船、机械,还有都市景观;另一类跟这个反差很大,可能与他后期生活工作环境有关,画的是苏州园林,包括苏州的街景。当然、西方工业文明较为发达,中国后来引进,苏州园林则代表中国本土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甚至民族文化精神,这两类题材多少有内在对立的关系,但在张新权整个创作里,两者巧妙地实现完美的有机统一。他画两种对立题材,不仅仅是简简单单把这两种题材作为某种特定的历史景观或者特定历史景物给予简单地再现,而是以自己独立人格和艺术个性赋予作品两类题材一种叙事性和一种历史的流失感。
  2、构图
  张新权部分作品的构图都与传统审美构图相似,但充满热情与理想的他并不拘泥俗套,是不是尝试一些大胆新奇的构图,例如截取船身长度的一部分,或者单个对象至于画面一角或中央,以及大俯视、大块面的灵活运用,加上一些自主想象的视角,造成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
  3、色彩
  关于色彩,是每个画家都会经常探讨的问题,中国人的色彩观念远落后于西方。色彩问题在于如何在颜色上、色调上有所讲究和追求,并敢于运用色彩。但更重要的是色彩观念的转变,色彩观念不在于五彩缤纷,不在于如何丰富,而是在单纯的色彩运用上取得色调的丰富性[1],这正是张新权所具备的。他的画面色彩艳丽但不失刚劲、丰富但又是单纯的丰富。古典风景作品工序复杂造成颜色高雅,印象派小笔点皴,光感逼真。张新权的颜色在西方油画传统用色的基础上,添加了更为主观的颜色,红的、绿的、包括固有色的大片运用和留白,在一幅画上很好地结合,而这些主观颜色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增加了画面的可解读性,而且大刀阔斧、简单粗暴的用色方式能给人前所未有的审美感受。
  4、用笔
  如果说张新权作品的题材体现了他本人的审美方向,构图体现了他本人的审美高度,而色彩体现的他的性情,那么,张新权的用笔正展现了他的气节。
  细细品读张新权的作品,会感觉他在创造画作时一定放下了精细的画笔,而是操起大板刷和大刮刀随性而又有力地挥洒,酣畅淋漓,大快朵颐。张新权正是用这样的笔法,将内容、形式、色彩有机地做了统一,铸就了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以及更深层次的审美内涵。
  三、审美内涵
  1、现实背景:外来文化,屡遭排挤
  面对张新权塑造的那些近现代城市景观的油画作品时,不禁为之眼睛一亮,因为在画家们都在背离现实的现当代中国,以如此大胆的角度和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表现城市风景和工业文明题材的,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极为罕见的。出现在画面中的建筑、船舶、港口、汽车、飞机等图式语系给我们带来的新鲜的审美体验,远不如引发了我们对中国踏入现代社会以来的文明变迁、艺术发展趋向、民族审美定式和艺术的时代精神等多问题的深深思考。
  2、第一次转变:巧遇机缘,促成转变
  在关于具体如何呈现的问题上,张新权既有具象写实的技法,又有表现主义的成分,并在两者之间力求一种动态平衡。例如最具代表意义的《中山舰》这幅作品,一如既往运用如同速写的写实的手法塑造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其中利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来削减过于具体叙事,把重点落在画面的结构和画面的情绪张力。其实,张新权其他大部分作品并不像《中山舰》这样直接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赤裸裸地放到画面,而是旨在利用那些场景本身包含的历史性来叙事。
  然而说到张新权绘画摸索真正的转变,就不得不把目光聚在2002年创作的、以老上海外滩建筑群为表现主体的《十里洋场》。这看似是一次偶然的机缘,但翻开他上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描绘上海万国建筑群的速写,就不难理解,张新权对这一题材的表现欲望和情结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积压已久的热情喷发。就在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遇,一位老朋友托张新权画一幅老上海的油画,给了他一张外滩景观的照片的黑白复印件,正是这种勇敢的尝试,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于是到了2003年10月,张新权第二版的《十里洋场》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中展出,获得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关注和评价,这种意外而又必然的惊喜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而是让他更加自信,比促使他迅速将今后的创作方向转向都市景观,并油然产生得心应手绘画状态。当时张新权并没有发觉这件作品对于他个人艺术史乃至当今画坛的真正意义,只是被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所陶醉。于是等到2004年,他的另一幅描绘旧上海城市风景的画作《信号台》荣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悄悄打开了一个通往崭新的艺术世界的大门。   3、第二次飞跃:以小见大,笑望历史
  张新权一直持着这样一个观念,回首过去并不就示意自己停滞不前,由于对过去的回顾会使本身在观照历史的同时,能筛选出更合适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地。也就是说张新权通过回顾历史、描绘过去来体现作为艺术家个体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索,同时这也印证了T.s艾略特在关于诗学中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联系的阐述 :“‘历史意识’也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以及自己和当代的关系”。因而,当张新权的创作从以前初期的“历史感”显现逐步过渡为“历史观念”论述的时候,其作品的创作空间也取得了更大的拓展。
  到了2007年前后,张新权把目光转向了船,创作了“船”的作品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与之前的相比有很大的出入,与之前《中山舰》和“老上海”题材的创作有前后的关联性。比如在《中山舰》这幅画中,“船”只是作为场景的一部分,后来的“船”则是以更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张新权对“船”这一题材的选择,表面上看仍然是出于自身对历史和工业文明的持久兴趣,它曾大量搜集了各种历史明信片以及一些旧报纸上的影像数据用以还原历史中“船”的形象,构架创作的依据。但是,除了2009年创作的《致远舰》以外,绝大多数作品虽然也是一晚清民国时的“船舰”为题材,却一直没有刻意地去强调其中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只是把它们命名为“巡逻艇”“游船”或“商船”,或者甚至以“泊”等字眼加以命名,以至于最后统统归纳入“‘船’系列”或者“‘海魂’系列”之中。仔细欣赏张新权这一系列新作品,能够清楚地看到,早期饱满的画面构图样式和灰暗的色调已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红、绿、蓝等原色的运用,以及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他更加讲究画面的构成图式,语言特征也更加具有个人印记,这在他2008年的作品《巡逻艇》中可以得到印证,这幅画显示出的色彩和图式较之以前有着巨大的变化,张新权大胆采用黑、白、蓝三色来取代先前的黑白灰样式,而且将白色和蓝色按黄金分布来规划,利用浓烟这一黑色不规则图形来平衡画面,在简洁中寻求丰富,在节奏上拉大缓与急的反差和跨度,大大凸显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种全新的绘画方式拜托了先前的“沉重感”,让怀旧的情绪不再那么压抑,只需拉开历史的距离感,让人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欣赏历史,故称之“笑望历史”。当《巡逻艇》在2008年举办的“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上被悬挂在了中国美术馆圆厅的正中央,就可以认定张新权的探索又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实实在在的肯定。
  如果说张新权创作“船”系列的意图是在探讨历史的“过去性”的话,那么他最近的“风景”系列则更多地是在思考历史的“现在性”。具体而言,张新权的“船”系列探求的是历史进程中那些隐秘时刻,是具有象征和转折意义的叙述而不是事件性的记录;而2009年之后创作的系列“风景”是以人和时代的当下互动来体现历史的变迁,是与当下的文化立场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相关联的。[2]
  2009年创作的《三江师范》、《金陵机器制造局》、《海景房》等,虽然与稍早的关于“上海”题材的创作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前后承接关系,尤其是在对建筑的关注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张新权近期的创作似乎不再简单得以历史照片为依据,不满足于图像的启示,却是大量采用了“写生”的手法。在《海景房》中,张新权已经不想之前那样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他还倾心介入情景和画面,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警醒者,表达了作为艺术家个体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深刻的怀疑态度。
  四、总结
  从时间的角度来纵向对比张新权近十年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不难发觉,他始终是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变化之中,期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积累到释放、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思想升华。这个升华的过程,是依靠他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对所关注信息的敏锐度,对画面的控制能力等诸多因素的支撑,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天赋才华和思想智慧,也折射了艺术家自身对于艺术语言和材料特性的独特感受和放荡不羁的韬略。他每次在中国美术馆及其他各类画展中展出的作品都能给人以新颖异样的视觉感应,画面的背后蕴含着理性与智慧,画面的语言又散发着真诚的激情和震撼力,但他却告诉我们,他不属于比较多产的画家,虽然大多作品都给人一气呵成速成的感觉,但每件大作品都要持续画一到两个月时间,否则很难过他自己这一关。这也推翻了社会上一些关于张新权作品过于草率的言论。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作为一个视野开阔、具备学养的艺术家,他创作作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面对自己心灵和思想的过程,张新权让人们领会得到的远不如他原本内心那么丰富。难能可贵的是,张新权不仅对中国文明的变迁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更对当代艺术世界的动态有着敏锐的把握。看他的绘画,不仅具有中国鲜明的当代性,而且不乏鲜明的国际性。他的绘画风格与激荡世界当代画坛的新表现主义浪潮一脉相承、息息相关。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画坛一路高歌猛进,是因为他能够恰当地把握当代架上绘画的审美取向,是因为他善于静观、默查和善于发现,这对一个画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张新权对都市风景和工业文明题材的绘画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时代特有的视觉艺术产物。
  注释:
  邵大箴 张新权作品研讨会 2011
  赵力 谈张新权绘画中的历史景观
  参考文献:
  [1]赵力 谈张新权绘画中的历史景观 2011
  [2]王端廷 张新权油画作品析:为工业文明造像 2011
其他文献
【摘要】:禅宗美学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禅宗思想提倡朴素、自然,这些元素被人们逐渐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使得室内文化更加的多样化。本文以创新住宅文化为目标,探讨禅宗的美学思想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希望为住宅室内设计形式和风格方面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禅宗美学思想;住宅室内设计;实际应用  佛教自从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不断与中
期刊
【摘要】:考古是通过工作者亲手挖掘,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在今人面前,帮助人们对当时生活,文化及艺术研究。真正的重大发现,当然包含相当数量的珍品,但其根本意义并不在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应当对人们认识古代历史文化起重要影响,改变大家心中的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面貌。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之所以震惊世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出土了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朽的西汉女尸。与不朽女尸出土的3000多件(套)文物
期刊
【摘要】:建筑,是通过人类的造物活动把思维和意识物质化的过程。马克思说,人不仅按照客观规律来创造,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建筑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活动,因此,建筑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会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里去。由此可见,建筑是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和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活动。所以说建筑史也是人类心灵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建筑就是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尺。  【
期刊
【摘要】: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中国是世界上产漆最多、用漆最多的国家。漆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漆器。历经漆彩缤纷漆画在我国土壤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如《髹饰录》所载,漆艺发展到“千年文华纷然不可胜时”的境地。本文通过对漆画材料、工艺、中西方文化的美学特征的研究,期望在今后漆画创作中不断发掘漆画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趣味,使漆画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具备更强的艺术
期刊
提起东北地方特色的音乐,自然会说到东北的民歌、大秧歌和二人转。二人转源于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同时吸收了东北大鼓、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综合艺术,是一朵极具浓郁东北特色的艺术之花。这种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地方特色艺术,以其灵活、明快的方式,最早活跃在吉林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二人转的艺术表演手段得以丰富和发展,逐
期刊
【摘要】: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窗棂作为建筑构件之一,不仅具有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也是居宅建筑风格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山西常家庄园人和堂等院落建筑窗棂做了考察取证与分类整理,就其造型样式、形式风格等方面作了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常家庄园窗棂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常家庄园;窗棂;纹饰;图案形式  窗棂,即窗格(窗里面的横的或竖的格),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可或
期刊
【摘要】:摹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为:效仿,照着样子做。英文Imitation或者Copy。在柏拉图之前,已经有古希腊学者对摹仿说进行了论述。,“摹仿说”逐渐演绎、融汇和发展,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仍不断被运用到艺术理论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摹仿;现实的镜子;达芬奇  一、摹仿说早期发展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活动相联系的,指与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忙碌的工作,繁琐的应酬越来越多的都城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开始向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在住宅设计中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要求是关键。本文通过对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让大家了解什么才是最简单最舒适的现代住宅,同时就住宅空间组合的原则作详细的探
期刊
【摘要】:Development is a topic, but it is how to develop a problem.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full s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also has quietly begun. Inadvertently, emerged fo
期刊
【摘要】: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手段,是现代设计师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其宗旨是在版面上将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通过整体形成的视觉感染力与冲击力、次序感与节奏感,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形成一个具有视觉魅力的整体,给读者提供阅读上的方便和视觉享受。  【关键词】:版式设计; 图形; 文字;色彩  设计,即在正式作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