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艺术教育着重于作品、结果,强调通过模仿掌握技能。现代艺术教育着重于过程,强调发展能力,强调精神创造。那么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以怎样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推进创新教育,让幼儿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呢?
一、转变评价方式和观念,理解、欣赏孩子的创新
幼儿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天真烂漫,思维没有局限性。同时,他们的绘画处于抽象—象征阶段,绘画时不拘泥于摹写对象的真实形象,不喜欢循规蹈矩,常以浪漫的手法超越具体形象,超越常理和常规。例如:在太阳上荡秋千,小草长得比树高。如果成人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用“像不像、对不对”这样的评价观点来评判幼儿的创作,就难免会否定他们的表达,甚至会毫不留情地扼杀:“这画的是什么呀?重画!”这样,幼儿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久而久之将变得谨小慎微,亦步亦趋,不敢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呆板的评价观念。在面对稀奇古怪的画面或不切实际的造型时,不轻易否定,多多聆听幼儿的声音,用心读懂画中的思想和表达,给予幼儿重视、欣赏、激励。例如:涵涵指着画得东倒西歪的水果说:“苹果在弯腰,梨子在点头,他们在跳舞呢!”原来成人眼里的“东倒西歪”蕴含着如此美丽的故事;晟晟画好小蜗牛后,在旁边画了许多我们看不懂的图案,经过询问,原来那是汽车、火车、火箭,小蜗牛可以乘着它们去旅行。这真让我们感到童心的可贵。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后,我们深深感到:幼儿或许会因为技能的限制,画不出清晰可辨的形象,但每幅画都是幼儿真心的表达和独到的创造。
二、减少范画和规定,创设想象和表达的自主空间
自主性是幼儿艺术创新之魂,条条框框会束缚幼儿的手脚,既定方式会封闭幼儿的头脑。而绘画活动中的范画,会导致幼儿失去独立的视觉思考和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内心的想象,自由地构图,让幼儿的画成为一种“创作”而不是“临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画外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闭门造车。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感知各种生活事件和自然现象,丰富经验,实现画内画外有机的结合。例如:美丽的樱桃花开了,我组织幼儿欣赏、作画,充分感知后幼儿的画五花八门,不尽相同。其中飘飘的画中看不到一朵花,一张纸上满是线条。但那密密麻麻、丛丛簇簇、飘逸飞扬的线条,分明洋溢着花的神韵、春的气息,让我们感叹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大师”,是如此富有感悟力和创造力。
在锻炼画外功夫时,教师需用启发性的语言:“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以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让幼儿有自己的所见所想,不人云亦云。如画太阳,幼儿通常是画个圆,涂上红色,这让我感到了一种悲哀和不安。是不是约定俗成的图示和故事、儿歌中的描绘已让幼儿懒于思索,或不敢创造了呢?我带领孩子感受一天中各时段的太阳,或清新明朗,或炙烈耀眼,以及阴天、晴天的太阳,谈论感受,交流发现。在接下来的绘画中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一轮灰灰的太阳躲在云里,它感到很冷,角落里的“我”也很冷;我飞在天上,和太阳玩,太阳和我都是七彩的;彤彤的画更让人吃惊,她在纸上画了许多眼睛,红红的太阳在眼睛里:因为小朋友看太阳时,眼睛里有太阳……摆脱了范画的束缚,有了亲身体验和积极的思考,孩子的画中蕴含了独到的见解,大胆的想象,无穷的创造。正如日本教育家石原慎太郎所说:“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是它的表现,表现没有一定的规则,惟有‘表现’是真正的自由。”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或会自言自语,或会交头接耳,或做一些令人费解的举动。对此,我们应理解幼儿,不做过多整齐划一的规定,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表达、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规定不准这不准那,就是极其不利于幼儿进行创新活动的。例如:尧尧一边画一边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我,我们到公园去玩。”尧尧说话,是因为幼儿在绘画时,会用语言、动作等其他活动来协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们不仅没有必要禁止幼儿说话,反而应该鼓励幼儿运用多种通道来表达。
三、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创新的欲望
美术活动实际上是美的高级形式的游戏活动。过于成人化的要求会让幼儿感到胆怯,无从适从,丧失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材料、方法,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绘画活动,让幼儿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美术家真锅博说:“有限规格的画纸,只能培养出有限的人。”因此,除了在纸上画画外,我们还经常开展手指手印画、粉笔画、吹画、沙画等多样化的绘画活动,让幼儿感到新奇好玩,在娱乐中感知,在感知中创造。例如:练习画长线条时,我把孩子带到了户外的水泥场地上,提供彩色粉笔,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他们画“回家的路”。孩子们的兴致很高,画出了弯弯曲曲的小路,直直的马路,甚至还有铁路,还即兴创作了路边的花草树木。孩子们在宽阔的场地上尽情地画着,说着,在自己画的路上走着,跑着,开心极了。连常说“我不会画”“我画累了”的军军、轲轲也都大胆积极地投入了活动。改变了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在狭小的纸上画画的方式,幼儿的手脚放开了,更多地享受了绘画的乐趣,也以更高的积极性、更活跃的思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幼儿的创新无所不在,它原本就是幼儿的生存方式,充满着本能的力量和感情的色彩。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放开幼儿的手脚,呵护稚嫩的童心,让幼儿勇敢地、自由地创新,养成以创新精神从事活动的习惯,为成为开创性、原创性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转变评价方式和观念,理解、欣赏孩子的创新
幼儿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天真烂漫,思维没有局限性。同时,他们的绘画处于抽象—象征阶段,绘画时不拘泥于摹写对象的真实形象,不喜欢循规蹈矩,常以浪漫的手法超越具体形象,超越常理和常规。例如:在太阳上荡秋千,小草长得比树高。如果成人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用“像不像、对不对”这样的评价观点来评判幼儿的创作,就难免会否定他们的表达,甚至会毫不留情地扼杀:“这画的是什么呀?重画!”这样,幼儿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久而久之将变得谨小慎微,亦步亦趋,不敢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呆板的评价观念。在面对稀奇古怪的画面或不切实际的造型时,不轻易否定,多多聆听幼儿的声音,用心读懂画中的思想和表达,给予幼儿重视、欣赏、激励。例如:涵涵指着画得东倒西歪的水果说:“苹果在弯腰,梨子在点头,他们在跳舞呢!”原来成人眼里的“东倒西歪”蕴含着如此美丽的故事;晟晟画好小蜗牛后,在旁边画了许多我们看不懂的图案,经过询问,原来那是汽车、火车、火箭,小蜗牛可以乘着它们去旅行。这真让我们感到童心的可贵。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后,我们深深感到:幼儿或许会因为技能的限制,画不出清晰可辨的形象,但每幅画都是幼儿真心的表达和独到的创造。
二、减少范画和规定,创设想象和表达的自主空间
自主性是幼儿艺术创新之魂,条条框框会束缚幼儿的手脚,既定方式会封闭幼儿的头脑。而绘画活动中的范画,会导致幼儿失去独立的视觉思考和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内心的想象,自由地构图,让幼儿的画成为一种“创作”而不是“临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画外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闭门造车。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感知各种生活事件和自然现象,丰富经验,实现画内画外有机的结合。例如:美丽的樱桃花开了,我组织幼儿欣赏、作画,充分感知后幼儿的画五花八门,不尽相同。其中飘飘的画中看不到一朵花,一张纸上满是线条。但那密密麻麻、丛丛簇簇、飘逸飞扬的线条,分明洋溢着花的神韵、春的气息,让我们感叹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大师”,是如此富有感悟力和创造力。
在锻炼画外功夫时,教师需用启发性的语言:“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以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让幼儿有自己的所见所想,不人云亦云。如画太阳,幼儿通常是画个圆,涂上红色,这让我感到了一种悲哀和不安。是不是约定俗成的图示和故事、儿歌中的描绘已让幼儿懒于思索,或不敢创造了呢?我带领孩子感受一天中各时段的太阳,或清新明朗,或炙烈耀眼,以及阴天、晴天的太阳,谈论感受,交流发现。在接下来的绘画中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一轮灰灰的太阳躲在云里,它感到很冷,角落里的“我”也很冷;我飞在天上,和太阳玩,太阳和我都是七彩的;彤彤的画更让人吃惊,她在纸上画了许多眼睛,红红的太阳在眼睛里:因为小朋友看太阳时,眼睛里有太阳……摆脱了范画的束缚,有了亲身体验和积极的思考,孩子的画中蕴含了独到的见解,大胆的想象,无穷的创造。正如日本教育家石原慎太郎所说:“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是它的表现,表现没有一定的规则,惟有‘表现’是真正的自由。”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或会自言自语,或会交头接耳,或做一些令人费解的举动。对此,我们应理解幼儿,不做过多整齐划一的规定,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表达、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规定不准这不准那,就是极其不利于幼儿进行创新活动的。例如:尧尧一边画一边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我,我们到公园去玩。”尧尧说话,是因为幼儿在绘画时,会用语言、动作等其他活动来协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们不仅没有必要禁止幼儿说话,反而应该鼓励幼儿运用多种通道来表达。
三、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创新的欲望
美术活动实际上是美的高级形式的游戏活动。过于成人化的要求会让幼儿感到胆怯,无从适从,丧失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材料、方法,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绘画活动,让幼儿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美术家真锅博说:“有限规格的画纸,只能培养出有限的人。”因此,除了在纸上画画外,我们还经常开展手指手印画、粉笔画、吹画、沙画等多样化的绘画活动,让幼儿感到新奇好玩,在娱乐中感知,在感知中创造。例如:练习画长线条时,我把孩子带到了户外的水泥场地上,提供彩色粉笔,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他们画“回家的路”。孩子们的兴致很高,画出了弯弯曲曲的小路,直直的马路,甚至还有铁路,还即兴创作了路边的花草树木。孩子们在宽阔的场地上尽情地画着,说着,在自己画的路上走着,跑着,开心极了。连常说“我不会画”“我画累了”的军军、轲轲也都大胆积极地投入了活动。改变了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在狭小的纸上画画的方式,幼儿的手脚放开了,更多地享受了绘画的乐趣,也以更高的积极性、更活跃的思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幼儿的创新无所不在,它原本就是幼儿的生存方式,充满着本能的力量和感情的色彩。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放开幼儿的手脚,呵护稚嫩的童心,让幼儿勇敢地、自由地创新,养成以创新精神从事活动的习惯,为成为开创性、原创性的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