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丰富相伴随的是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大学生犯罪率、自杀率逐年上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社会重视。专业课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强大的团队基础。专业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展现出的高度专业权威性,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信赖基础。在入学阶段开展引导式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普适性教育、课后交流实施针对性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146-03
  当前,与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相对应的是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无疑给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设立都是很好的例证。但不足之处在于,高等教育中缺乏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团队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等问题的探究,大都忽略了专业课教师这一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1],本文将深入探究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选择等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但总体来说无法与大学生的所学专业、具体生活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作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相较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来说,更加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有着更为相似的生活经历,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专业课教师具有强大的团队基础
  在心理健康干预中,可按需求程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分为三个层级,即广泛性心理健康教育、选择性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定性心理健康干预[2]。广泛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广泛的健康学生群体开展,选择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健康群体中具有较高心理健康风险的学生开展,指定性心理健康干预则主要針对已有心理问题早期症状的学生群体开展。分属这三个层级的大学生群体呈金字塔型分布,越靠近金字塔顶尖的群体越有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干预介入者的专业性需求就越高。要减少金字塔顶尖的人群数量,就需要对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健康学生群体开展广泛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该层级的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基数比较庞大,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即要有量的保证。其次该层级的群体心理基本健康,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此特点恰好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专业课教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力军,具有强大的团队基础。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全校共有教职工1471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可见专业课教师在高校人才培养队伍中的比重,如果能将专业课教师团队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强大的团队基础有助于发挥非专业人员的积极作用。
  (二)专业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信赖基础
  关于大学校园里各施教主体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程度问题,本文随机调查了所在学校的部分高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对其影响最大的教师群体是专业课教师。这表明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良好的信赖基础,究其原因,专业课教师的信赖基础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即专业权威和情感依赖。首先是专业水平上的信赖,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教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大学生通往职业生涯中的引路人,这种专业上的权威性,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听取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其表达的观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3]。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够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更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是情感依赖,专业课教师相较于辅导员、班主任而言,与学生的见面频次更高,交流时间更多,学生能够在课上课下的专业知识问答过程中对其形成较强的情感依赖。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似的专业背景、求学经历,这也导致了学生有问题更愿意选择向专业课教师求助,特别是关于升学或就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还能为学生求职指明方向。专业课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课后答疑、升学规划、实习指导、就业求职等诸多环节与大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纽带,增强大学生的信任程度。因此,无论是专业权威角度,抑或是情感依赖角度,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良好的信赖基础,这种信赖基础便于专业课教师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二、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
  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强大的团队基础和信赖基础,表明专业课教师有条件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入学阶段开展引导式教育
  方向感对于缓解心理困惑非常重要,在入学阶段开展引导式教育的目的是为大学新生群体指明学习的方向,从而缓解学生内心的茫然无助,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专业课教师可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业的引导式教育。在引导式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等问题为学生指明方向;首先要介绍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增强归属感;其次,做好就业前景分析,即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告知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可以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历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感;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即结合总体目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提出阶段性建议,可以将学生即将面临的专业学习任务层层分解,为学生分析各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储备和所需掌握的技能,便于逐层推进,让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增强学生的方向感[4]。经过入学阶段的引导式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能够有意愿、有目标、有规划地开展学习,能使学生投入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因此,恰当的引导式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二)课堂教学进行普适性教育
  课堂教学是专业课教师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因而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宜选择有普適性的心理健康话题。课堂教学中进行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入手。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授课对象特点,为有序安排教学各要素而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结合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情感目标,以促进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情感。课堂教学是专业课教师发挥作用的主阵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宽松的学习氛围更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在认知上达成一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进师生形成积极正向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二是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教学的情感目标,深入挖掘、精心加工,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受到与职业相关的意志、品质、责任等心理层面的熏陶,不断为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打好心理基础,提升综合素质[5]。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更多关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评价与考核。为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建议在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分组作业的同时,锻炼并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课后交流实施针对性教育
  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抓住与学生的课后交流这一契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课后与教师进行联系,此环节宜对特定对象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在课后交流的针对性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应关注重要节点和沟通方式。重要节点指的是学生与专业课教师课后交流的重要事项节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答疑、大创及学科竞赛指导、升学与就业抉择、人际学业失利疏导等重要节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重要节点下的特定事项,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关怀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课程答疑即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为其扫清学习障碍。大创及学科竞赛一般都以团队形式参与,专业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更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在升学与就业抉择引导中,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综合能力及家庭状况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学业失利疏导中,专业课教师应抓住同理心安慰学生,可结合自身或以往学生的相似案例,让学生正确面对失利,引导学生寻找走出困苦的正当方法,对学生实施恰当的挫折教育[6]。在针对性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随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只有学生能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教师才能及时地关注到学生的需求,从而高效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师可通过电话、QQ、微信等个人社交工具以及学习通平台等畅通与学生的联系。
  三、结语
  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智慧,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性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作用,把专业课教师队伍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体系,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18-07-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2] 宁丰荣. 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作用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8(06):125-126.
  [3] 苗宇,蒋大明,刘泽. 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2):81-83.
  [4] 陈昌梅. 在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职业,2018(13):104-105.
  [5] 李晓丽.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 教学与管理,2016(15):110-112.
  [6] 罗辑,康华明.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2):152-155.
  (荐稿人:吴鑫育,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到非常丰富的信息.而繁杂的信息中充斥的健康信息与消极信息,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心较为丰富和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身缺乏对事物全面和正确的理解,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高中班级进行管理时,教师要将心理健康与德育进行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时代教育部门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强调教师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助力学生思想三观的正确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强调了教师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外界风气影响.德育决定着小学生良好三观与道德品格的构建,班主任只有抓牢学生德育工作,不断探索适合班级学生的德育管理方法,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从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切入,分析了互联网短视频在育人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互联网短视频在高校育人模式中的困境,提出“三步走”路径策略,即通过打造高校育人短视频内容的制作团队,定期培训团队的运营知识和操作技能,搭建对用户有价值的实用图解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对用户群体精准施策,取得“乐融于学”的育人效果。
小学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由德育和智育组成,学生不仅会在学校教育中接收到新的知识,还能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会做人,这正是学习更多知识的前提,凸显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及其价值观正处于重要的形成阶段,班主任应发挥出自身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伴随其终身,成长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之才.基于此,本文对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措施,旨在将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情境互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广泛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教师在小学体育知识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充分尊重教育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作用,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学习自己的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真正从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实现个人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基本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除向学生讲述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利用音乐学科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切实凸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作用,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具备的无穷魅力.所以,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时,教师十分有必要进行节奏训练.
摘 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现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当事双方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破坏校园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和社会危害巨大、影响深远,也明显与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从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各个层面的因素入手,探讨善良教育的具体方法和作
文化是人类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的整体融合.目前,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提出的数学文化,就是数学体现出的精神思想的方法与观点,这些在数学文化应用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文化辅助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自律、专注等优秀习惯与品质.
优良的学风是高等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定位,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建设的核心和使命。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学风建设现状、成绩调研等实际数据情况,从发现的问题出发,对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进行了针对性的剖析与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及方法。对于探究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工作实践路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延续的基础与保障,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将大众的视线再次拉回到人与自然何以相处的传统命题上。本文试图从英国人类学家英格尔德提出的“栖居视角”出发,以生物与环境的动态协同弥合自然与文化的分裂阻隔,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