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挑战定论不是目的。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用创新教育完全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历史学科倡导“创新教育”时一定要在坚持尊重前人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当今教育界已普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创新教育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1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历史存活于现实之中,现实存活于历史之中。”“我看到昨天,我知道今天。”“读史使人明智。”等历史意识鲜明地传达出了历史的价值与作用,唤起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创新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张扬基础上,以激情为动力,张开思维的翅膀,而创新个性的发挥,具有主观因素,又有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试想:教师若板着面孔,冷若冰霜地进入课堂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低落,心理压抑,学习兴趣如何能激发?创新火花如何能点燃呢?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多用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目光、微笑的表情与每位学生的沟通,从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益智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1要用典型人物、事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在人品、性格、情操、意志、思维等方面进行陶冶、磨砺、训练。在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试想,没有毕声的活字印刷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报;没有爱迪生电的发明,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工业;没有茅以升、詹天佑的创造性设计,就没有钱塘江大桥和京张铁路……总之,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物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教师如果能将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2还可以利用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对能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名言警句,我们巧妙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应掌握在学生的手中,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把教师的职能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漏斗”,学生是“容器”,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课堂教学采取“压抑个性、窒息灵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理论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成了“板鸭子”。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使教学陷入极端的被动——被动的教,被动的学。如今,我们一定要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性”教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同时,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得到培养。
4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启发学生积极、用心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中,改照抄黑板,做笔记为学生提前预习,列出提纲,提出教材中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回答老师的提问(提问应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问对了,就等于问题的解决成功了一半。总之,只要教师能正确对待和认真解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变“生搬硬套”为“敢想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创新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挑战定论不是目的。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用创新教育完全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历史学科倡导“创新教育”时一定要在坚持尊重前人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主要指从史实出发,全面考证、考查历史过程,通过归纳、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脉络,然后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资佐并提高我们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比查证这些资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唯有如此,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作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的中学生,他们应当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当今教育界已普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创新教育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1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历史存活于现实之中,现实存活于历史之中。”“我看到昨天,我知道今天。”“读史使人明智。”等历史意识鲜明地传达出了历史的价值与作用,唤起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创新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张扬基础上,以激情为动力,张开思维的翅膀,而创新个性的发挥,具有主观因素,又有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试想:教师若板着面孔,冷若冰霜地进入课堂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低落,心理压抑,学习兴趣如何能激发?创新火花如何能点燃呢?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多用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目光、微笑的表情与每位学生的沟通,从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益智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1要用典型人物、事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在人品、性格、情操、意志、思维等方面进行陶冶、磨砺、训练。在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解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试想,没有毕声的活字印刷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书报;没有爱迪生电的发明,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工业;没有茅以升、詹天佑的创造性设计,就没有钱塘江大桥和京张铁路……总之,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物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教师如果能将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2还可以利用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对能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名言警句,我们巧妙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应掌握在学生的手中,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把教师的职能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漏斗”,学生是“容器”,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课堂教学采取“压抑个性、窒息灵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理论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成了“板鸭子”。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使教学陷入极端的被动——被动的教,被动的学。如今,我们一定要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性”教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同时,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得到培养。
4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启发学生积极、用心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中,改照抄黑板,做笔记为学生提前预习,列出提纲,提出教材中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回答老师的提问(提问应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问对了,就等于问题的解决成功了一半。总之,只要教师能正确对待和认真解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变“生搬硬套”为“敢想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创新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挑战定论不是目的。中学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用创新教育完全取而代之。所以,我们历史学科倡导“创新教育”时一定要在坚持尊重前人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主要指从史实出发,全面考证、考查历史过程,通过归纳、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脉络,然后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资佐并提高我们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比查证这些资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唯有如此,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作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的中学生,他们应当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