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的“喻”(二)
比喻的价值大小。新颖与否。还与比喻的内容大有关系。所谓比喻的内容。主要是指用什么样的喻体。在这方面,钱先生的比喻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用幽默风趣的故事作喻体
钱先生的比喻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有许多比喻的喻体本身就是引人发笑的故事。
比如:钱先生在小说《猫》中,描写了一伙名人学者在李太太家的茶会上“侃大山”。一个什么学术研究所的主任赵玉山鄙薄学西洋文学的女学生,说她们满脑子的浪漫思想。什么都不会。可是动不动就要了解人生。要当女作家。顶不安分。他说傅聚卿曾介绍了一个这样的女学生到他的研究所,叫他给轰跑了。于是傅聚卿就说他头脑顽固,容不下人。郑须溪说应该留下这个女学生,环境能够把她改变好。于是陆伯麟就说了一个笑话来嘲讽郑须溪。说一次住在普陀寺,寺里的和尚担保没有臭虫,“就是有一两个,佛门的臭虫受了菩萨感应,不吃荤血:万一真咬了人,阿弥陀佛,先生别弄死它。在菩萨清净道场杀生有罪孽的”。结果那天夜里被咬得一晚不能睡觉。后来听说有人真照和尚的话去做,“有同去烧香的婆媳两人,那婆婆捉到了臭虫。便搁在她媳妇的床上,算是放生积德,媳妇嚷出来,传为笑话”。(上例中的引文均见《猫》,《人·兽·鬼》第65~66页,版本同上)
上面郑须溪的话和陆伯麟说的笑话就组成了一个风趣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本体大意是说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喻体是和尚说佛门臭虫不吃荤血的故事。这是一个反语比喻,表面看来喻体是在为本体寻找根据,而骨子里却是在批驳这种观点。这是用和尚虽说佛门臭虫不咬人却咬得人一夜睡不了觉。来反驳环境能改变人的论点。这个喻体中。有婆婆把捉到的臭虫放到儿媳的床上来放生积德这一幽默的内容,为整个比喻增添了风趣的色彩。
再如:1980年11月20日,钱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演讲时,以两个风趣的比喻开场。首先说:“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这一比喻就已足够风趣了,可是钱先生还嫌不够味,接下来又顺势引出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来作比,并且两个比喻衔接得天衣无缝。由上面比喻中的“不懂号码锁”引出无知,并由此转折得出一个过渡句“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从而开始说意大利乡下佬申请专利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土包子凑巧拿着一根木棒和一块方布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那人急中生智,用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到家居然没有被淋得像落汤鸡。他听说城里有“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棒和布到专利局去表演,想申请发明雨伞的专利。屋里的职员于是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仔细看。说了这个故事之后。钱先生说:“我今天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还不失为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上例引文均见《诗可以怨》,《七缀集》第101页,版本同上)这样的比喻和转折。用在那种向同行讲学的场合。真是再妙不过。这不但表明了对同行的尊重和自己的谦虚,而且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态度。
又如:有一位语言学家鄙薄文学批评,说:“文学批评全是些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钱先生在批评他的偏执己见、坐井观天时写道:“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列佛(Gulliv-er)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上例引文均见《释文盲》,《写在人生边上》第68页,版本同上)这是以外国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中的故事作喻体。这一比喻说明文学批评是有意义的。对那位只认为一个个字才有意义的语言学家来说,文学批评是巨人,而他却是只能看到这个巨人的汗毛孔的小侏儒。
用抽象的观念作喻体
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事物来比具体事物,或者是以具体事物来比抽象的道理、观念,使读者扩大印象。加深认识。钱先生有些比喻,却是以抽象的观念、道理来比具体的事物,比来新颖奇特,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比如:
“她(唐晓芙)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围城》第51页,版本同上)
女人的大眼睛是形象具体的,政治家说的大话,是抽象的。这里用抽象比具体。并在比后点题说是“大而无当”。比来新颖贴切。
再如:
“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得突破眼眶,进碎眼镜。”(《围城》第91页,版本同上)
这个比喻中把褚慎明呆呆地看着苏小姐的眼珠子比成谢林的“绝对观念”。这是用抽象观念来比具体的眼珠。褚慎明那种不转眼珠地盯着苏小姐看的丑态跃然纸上。
再如:
“有人叫她(鲍小姐)‘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围城》第5页,版本同上)
这里把穿着露裸的鲍小姐比为“真理”和“局部的真理”。用抽象的观念来比具体的人,给人以新颖奇特之感。
用作者创造性想象出的意境作喻体
钱先生有些比喻,不是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作喻体。而是用作者创造性想象出的意境作喻体,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
比如:
“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围城》第66页,版本同上)
在这个比喻里。作者想象了一种“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的意境来比苏小姐那种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理。把这种抽象的心理比得形象而富于动感,新颖贴切。
再如:赵辛楣为苏小姐而失恋,方鸿渐为唐小姐而失恋,一对难兄难弟成了同病相怜的好朋友。结伴去三闾大学的路上,赵辛楣很达观地对方鸿渐说。苏小姐和曹元朗结婚他一点儿也不嫉妒,并且去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在婚礼上遇见了唐小姐。方鸿渐对唐小姐一见钟情,爱得倾心,爱得深沉。失恋以后,他受尽了情感的折磨。现在表面上好像忘记了,实际上内心深处还在念念不忘唐小姐,甚至还抱有某些幻想和侥幸心理。所以听赵辛楣说见到了唐小姐,他下意识地神经高度紧张,和唐小姐的事闪电般在脑子里闪过,兴奋得心猛烈跳动。可是赵辛 楣马上对他说唐小姐一句话也没提到他,使他马上由兴奋变为极度失望。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创造性想象的意境来比喻方鸿渐此时的心理,说像“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又像“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围城》第144页,版本同上)作者用这两个特定境况下的心理来比此时方鸿渐的心理,真是细致入微,所以比来贴切生动。
钱先生的比喻,揉逻辑推理和形象比喻于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内容不论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真是色彩斑斓,争奇斗艳。以上的分析,只想说明钱先生比喻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远远不能概括钱先生的全部比喻。
延伸阅读:深入解构钱钟书之“喻”
范例一:对上帝祈祷比给流浪者寄信——着眼于“无法收领”设喻
“正在深夜。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住衰老的世界。仿佛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上帝被天演的力量从虚无里直推出来。进了时空间,开始觉得自己的存在。到此刻,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才算有个主儿。但是,这许多虔诚的表示,好比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上帝丝毫没有收领到。”(《上帝的梦》。《人·兽·鬼》第2~3页,开明书店1946年6月版)
以上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上帝的梦》中的一段文字。小说中作者假说按照天演的原则,人类到最后进化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这是小说开头写上帝出世时的一段描写。在这一小段里。作者在两处用到比喻。第一处是:“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住衰老的世界,仿佛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这里,作者从心理感觉的角度来描写无边无尽的黑暗湮没了一切的深夜景象。而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两个句子之间又从句子成份上一一对称,让人们从感觉上来联系本体和喻体间的似同点,以加强比喻的效果。在本体中。用“古旧”来修饰“黑暗”,用“温厚”来修饰“掩覆”,用“衰老”来修饰“世界”。本来“黑暗”是不分什么古旧和新鲜的,黑暗笼罩大地也无所谓什么温厚和冰冷,世界也不能界定衰老和年轻。这里写的都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而这心理感受又是和喻体相对应的。“古旧的黑暗”对“沉重的眼皮”,“温厚地掩覆”对“盖”,“衰老的世界”对“需要休息的眼睛”。但“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这又是真实的感觉,而上面“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衰老的世界”又是一种联想式的心理感受。这样,用真实的感觉来一一对称比喻联想的心理感受。这种从近到远。从实到虚而又一一对称的比喻,不但使人觉得非常贴切,而且加深了对寂静无边的黑暗之夜的感受。
上面的比喻已经不同凡响了,可下面的比喻更令人赞叹不已:“……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才算有个主儿。但是,这许多虔诚的表示。好比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上帝丝毫没有收领到。”这个比喻联想之丰富,知识面之宽是一般的比喻难以比拟的。教人联想到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苦心说教,恋者对恋人和自身爱情恳请上帝保佑的虔诚,战士希望上帝保佑自己刀枪不入的祈祷,农夫祈请风调雨顺的心愿。孤儿寡妇拜求神灵保佑的心理等等。作者用的是博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有着相同或相近内涵的许多成分,组成一个复合体来作本体或喻体。像这个比喻“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组成一个复合本体,而“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组成一个复合喻体。这种博喻,知识容量大,联想面宽,说理透彻。而且多彩多姿,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范例二:上帝狂妄比公鸡——着眼于“心态”设喻
“从前公鸡因为太阳非等他啼不敢露脸,对母鸡昂然夸口,又对着太阳引吭高叫,自鸣得意。比公鸡伟大无数倍的上帝,这时候心理上也就跟他相去不远,只恨天演的历程没化生出相当于母鸡的东西来配他。听他夸口。这可不是天演的缺陷。有它科学上的根据。正像一切优生学配合出的动物(譬如骡),或者至高无上的独裁元首(譬如希特勒),上帝是不传种的,无须配偶。”(《上帝的梦》,见《人·兽·鬼》第4页,版本同上)
钱先生在寓言式的小说《上帝的梦》中推说按照天演的原则,进化到最后产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教徒们心目中慈悲救世的主。而是一个有着人的恐惧,而又骄傲、狂妄的独裁者。当他睁开眼看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闭上眼又隐去了世间万物的时候,他就主观地认为这些都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想要就出现,他不想要就化为乌有。于是乎飘飘然地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在上面所引的一段文字中,作者把至高无上的上帝比喻成自鸣得意的公鸡,并进而说只恨天演的历程没化生出相当于母鸡的东西来配他,听他夸口,并且捎带一笔把至高无上的独裁元首(希特勒)和骡子相比,用上帝不传种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两组精彩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那些狂妄的独裁者们的轻蔑和嘲讽。
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比较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似同点比较明显。形式上也多是以甲比乙。比较简单。而钱先生这里的比喻,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创造性地运用比喻。把上帝和公鸡这样互不相干的两者拉在一起,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的一个似同点,这就是狂妄自得的心理。用公鸡对母鸡昂然夸口。又对着太阳引吭高叫,自鸣得意的神态来形容上帝的心理,真是神形兼备。至于希特勒和骡子则只用“上帝是不传种的”这一条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当然,公鸡打鸣可能是自然生理现象,并非狂妄自大。可是作者就是从这种形态来让人们联想上帝自鸣得意的心理。这样使人觉得既形象而又妙趣横生。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异点越多越大,就能使人觉得互不相干的事物如果能找到它们的似同点进行比喻,就越新颖有趣。钱先生正是通过他那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做到了这一点。
范例三:名誉场面比重担——着眼于“压力”设喻
“李太太见颐谷跑了。懊悔自己太野蛮,想今天大失常度,不料会为建侯生气到这个地步。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她只愿有个逃避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忘掉骄傲,不必见现在这些朋 友,不必打扮。不必铺张,不必为任何人长得美丽,看得年轻。”(《猫》,见《人·兽·鬼》第88页,版本同上)
李太太——爱默一生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持她聪明美丽、高雅华贵、活泼好客的名誉。丈夫建侯一直是她的奴仆。对她百依百顺。她不允许建侯有自己的东西,包括事业和嗜好,建侯为了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决心要著书立说,雇了大学生齐颐谷当他的私人书记,帮他写游记。爱默出于夺取丈夫东西的习惯和对颐谷的好奇,一步步地来抢丈夫的私人书记。终于夫妻反目,争吵起来。本来建侯满肚子理由,可是吵起架来却不能占上风,最后落了个给太太赔罪还受到冷落的下场。于是他恼羞成怒。撇下爱默,自己携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上南方度蜜月去了。爱默知道这个消息后,惊异、悲伤、愤怒混合在一起,止不住痛哭流涕。哭后,一种要报复建侯的心理使她来诱哄齐颐谷——这个平时把她当成完美无缺的女神来爱慕和崇拜的19岁的大学生——向他表白爱慕之情。然而,从没和女人亲近过的齐颐谷被这个场面吓坏了,并且爱默此时带有泪痕和怨毒的脸看来也并无美感。所以在爱默的诱惑下,齐颐谷只是做了一些使她生气的愚蠢举动。于是爱默在盛怒下抽了颐谷一个耳光,把他赶出了家门。上面的引文就是描写爱默赶走颐谷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上面的引文中。有一个新颖形象的比喻:“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本来,在上流社交圈子中,爱默是被人夸赞的有知识、有修养、机智好客、年轻漂亮的贤惠太太。现在建侯的荒唐成了家庭里被人们议论的笑柄,适才自己的举动又是多么愚蠢和缺乏理智。原来以前那些动听的名誉,在众人中显耀的地位,那些令人瞩目的场面都不过是一些无用的装饰。现在自己再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博取人们的赞誉,去显露自己的高雅和机智。去应付那些庞大热烈的场面。但是,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却要迫使自己继续去应付。使自己欲退不能。所以这时爱默把已有的那些名誉、地位和场面比成是压在自己肩上的一副副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在这里,名誉、地位、场面这些东西给人的心理压力。和形象的、可以被人的身体感觉得到的重担压力是有似同之处的,所以上面的比喻合乎情理而形象贴切,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个高傲虚荣的女人受挫后的心理活动。
范例四:眼大无神比大话——着眼于“大而无当”设喻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围城》第51页,版本同上)
上面引文描写的是苏文纨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是整部书中作者唯一没有嘲讽戏谑过的人物,也是寄寓了作者理想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段引文是唐小姐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肖像描写。作者别具匠心地写她脸色的鲜嫩,眼睛的灵活温柔,牙齿的洁白美丽,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一个不装饰打扮,不矫揉造作,天性自然,纯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无怪成天在摩登女郎的圈子里转的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视为罕物。
从引文可以看出,钱先生在细腻的描写中处处透出智慧和俏皮。他的渊博知识都化作才情涌流笔端。特别是文中精彩的比喻,更为他的文字锦上添花。引文中第一个比喻是:“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这里写唐小姐美丽的容颜,但不是实写,而是虚写。女人们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脸色当然是她们认为最理想最漂亮的了。但是,这种脸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又因人而异,各有所爱。这就是虚写的妙处。下一句“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这是从感觉上来写,也没说出到底是怎样新鲜的样子。下面一句用好水果来比喻。这就有了形象,但是仍然不说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来联想各色各样引人垂涎欲滴、甘美鲜艳的水果,而不是局限于桃红色、杏黄色或苹果色。这样描写和比喻,可以增加人们的联想,避免人们的偏见,冲破时代的局限,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读起来还认为这是美的。因为作者写出来只是让你觉得美丽,并没告诉你唐小姐到底是胖是瘦,是红还是白。这些都要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想象和推断。这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唐晓荚。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说还不算新奇的话,接下来的比喻可就出人意料了。“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一般人都不会把人的眼睛和政治家的大话往一起想,因为二者似乎毫无联系,没有似同点。可是作者就是善于在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似同点,甚至创造似同点。来把它们组在一起作比。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和幽默风趣的意味。像上面把女人的大眼睛比为政治家讲的大话。只在后面加了一句“大而无当”。就使这二者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把它们之间的似同点凸现了出来。许多女人眼大无神,大得不成比例。大得不匀称,破坏了整个脸部的布局。总而言之,大得不好看、不适当、没有用:这和政治家讲的并不能实现的大话,在“没用”这一点上是有似同之处的。并且,在文学语言中,异类相比,更显得活泼幽默、寓意深刻。
比喻的价值大小。新颖与否。还与比喻的内容大有关系。所谓比喻的内容。主要是指用什么样的喻体。在这方面,钱先生的比喻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用幽默风趣的故事作喻体
钱先生的比喻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有许多比喻的喻体本身就是引人发笑的故事。
比如:钱先生在小说《猫》中,描写了一伙名人学者在李太太家的茶会上“侃大山”。一个什么学术研究所的主任赵玉山鄙薄学西洋文学的女学生,说她们满脑子的浪漫思想。什么都不会。可是动不动就要了解人生。要当女作家。顶不安分。他说傅聚卿曾介绍了一个这样的女学生到他的研究所,叫他给轰跑了。于是傅聚卿就说他头脑顽固,容不下人。郑须溪说应该留下这个女学生,环境能够把她改变好。于是陆伯麟就说了一个笑话来嘲讽郑须溪。说一次住在普陀寺,寺里的和尚担保没有臭虫,“就是有一两个,佛门的臭虫受了菩萨感应,不吃荤血:万一真咬了人,阿弥陀佛,先生别弄死它。在菩萨清净道场杀生有罪孽的”。结果那天夜里被咬得一晚不能睡觉。后来听说有人真照和尚的话去做,“有同去烧香的婆媳两人,那婆婆捉到了臭虫。便搁在她媳妇的床上,算是放生积德,媳妇嚷出来,传为笑话”。(上例中的引文均见《猫》,《人·兽·鬼》第65~66页,版本同上)
上面郑须溪的话和陆伯麟说的笑话就组成了一个风趣的比喻。这个比喻的本体大意是说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喻体是和尚说佛门臭虫不吃荤血的故事。这是一个反语比喻,表面看来喻体是在为本体寻找根据,而骨子里却是在批驳这种观点。这是用和尚虽说佛门臭虫不咬人却咬得人一夜睡不了觉。来反驳环境能改变人的论点。这个喻体中。有婆婆把捉到的臭虫放到儿媳的床上来放生积德这一幽默的内容,为整个比喻增添了风趣的色彩。
再如:1980年11月20日,钱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演讲时,以两个风趣的比喻开场。首先说:“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这一比喻就已足够风趣了,可是钱先生还嫌不够味,接下来又顺势引出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来作比,并且两个比喻衔接得天衣无缝。由上面比喻中的“不懂号码锁”引出无知,并由此转折得出一个过渡句“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从而开始说意大利乡下佬申请专利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土包子凑巧拿着一根木棒和一块方布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那人急中生智,用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到家居然没有被淋得像落汤鸡。他听说城里有“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棒和布到专利局去表演,想申请发明雨伞的专利。屋里的职员于是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仔细看。说了这个故事之后。钱先生说:“我今天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还不失为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上例引文均见《诗可以怨》,《七缀集》第101页,版本同上)这样的比喻和转折。用在那种向同行讲学的场合。真是再妙不过。这不但表明了对同行的尊重和自己的谦虚,而且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态度。
又如:有一位语言学家鄙薄文学批评,说:“文学批评全是些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钱先生在批评他的偏执己见、坐井观天时写道:“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列佛(Gulliv-er)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上例引文均见《释文盲》,《写在人生边上》第68页,版本同上)这是以外国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中的故事作喻体。这一比喻说明文学批评是有意义的。对那位只认为一个个字才有意义的语言学家来说,文学批评是巨人,而他却是只能看到这个巨人的汗毛孔的小侏儒。
用抽象的观念作喻体
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事物来比具体事物,或者是以具体事物来比抽象的道理、观念,使读者扩大印象。加深认识。钱先生有些比喻,却是以抽象的观念、道理来比具体的事物,比来新颖奇特,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比如:
“她(唐晓芙)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围城》第51页,版本同上)
女人的大眼睛是形象具体的,政治家说的大话,是抽象的。这里用抽象比具体。并在比后点题说是“大而无当”。比来新颖贴切。
再如:
“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得突破眼眶,进碎眼镜。”(《围城》第91页,版本同上)
这个比喻中把褚慎明呆呆地看着苏小姐的眼珠子比成谢林的“绝对观念”。这是用抽象观念来比具体的眼珠。褚慎明那种不转眼珠地盯着苏小姐看的丑态跃然纸上。
再如:
“有人叫她(鲍小姐)‘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围城》第5页,版本同上)
这里把穿着露裸的鲍小姐比为“真理”和“局部的真理”。用抽象的观念来比具体的人,给人以新颖奇特之感。
用作者创造性想象出的意境作喻体
钱先生有些比喻,不是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作喻体。而是用作者创造性想象出的意境作喻体,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
比如:
“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围城》第66页,版本同上)
在这个比喻里。作者想象了一种“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的意境来比苏小姐那种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理。把这种抽象的心理比得形象而富于动感,新颖贴切。
再如:赵辛楣为苏小姐而失恋,方鸿渐为唐小姐而失恋,一对难兄难弟成了同病相怜的好朋友。结伴去三闾大学的路上,赵辛楣很达观地对方鸿渐说。苏小姐和曹元朗结婚他一点儿也不嫉妒,并且去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在婚礼上遇见了唐小姐。方鸿渐对唐小姐一见钟情,爱得倾心,爱得深沉。失恋以后,他受尽了情感的折磨。现在表面上好像忘记了,实际上内心深处还在念念不忘唐小姐,甚至还抱有某些幻想和侥幸心理。所以听赵辛楣说见到了唐小姐,他下意识地神经高度紧张,和唐小姐的事闪电般在脑子里闪过,兴奋得心猛烈跳动。可是赵辛 楣马上对他说唐小姐一句话也没提到他,使他马上由兴奋变为极度失望。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创造性想象的意境来比喻方鸿渐此时的心理,说像“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又像“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围城》第144页,版本同上)作者用这两个特定境况下的心理来比此时方鸿渐的心理,真是细致入微,所以比来贴切生动。
钱先生的比喻,揉逻辑推理和形象比喻于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内容不论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真是色彩斑斓,争奇斗艳。以上的分析,只想说明钱先生比喻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远远不能概括钱先生的全部比喻。
延伸阅读:深入解构钱钟书之“喻”
范例一:对上帝祈祷比给流浪者寄信——着眼于“无法收领”设喻
“正在深夜。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住衰老的世界。仿佛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上帝被天演的力量从虚无里直推出来。进了时空间,开始觉得自己的存在。到此刻,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才算有个主儿。但是,这许多虔诚的表示,好比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上帝丝毫没有收领到。”(《上帝的梦》。《人·兽·鬼》第2~3页,开明书店1946年6月版)
以上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上帝的梦》中的一段文字。小说中作者假说按照天演的原则,人类到最后进化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这是小说开头写上帝出世时的一段描写。在这一小段里。作者在两处用到比喻。第一处是:“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住衰老的世界,仿佛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这里,作者从心理感觉的角度来描写无边无尽的黑暗湮没了一切的深夜景象。而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两个句子之间又从句子成份上一一对称,让人们从感觉上来联系本体和喻体间的似同点,以加强比喻的效果。在本体中。用“古旧”来修饰“黑暗”,用“温厚”来修饰“掩覆”,用“衰老”来修饰“世界”。本来“黑暗”是不分什么古旧和新鲜的,黑暗笼罩大地也无所谓什么温厚和冰冷,世界也不能界定衰老和年轻。这里写的都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而这心理感受又是和喻体相对应的。“古旧的黑暗”对“沉重的眼皮”,“温厚地掩覆”对“盖”,“衰老的世界”对“需要休息的眼睛”。但“沉重的眼皮盖在需要休息的眼睛上”,这又是真实的感觉,而上面“古旧的黑暗”,“温厚地掩覆”,“衰老的世界”又是一种联想式的心理感受。这样,用真实的感觉来一一对称比喻联想的心理感受。这种从近到远。从实到虚而又一一对称的比喻,不但使人觉得非常贴切,而且加深了对寂静无边的黑暗之夜的感受。
上面的比喻已经不同凡响了,可下面的比喻更令人赞叹不已:“……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才算有个主儿。但是,这许多虔诚的表示。好比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上帝丝毫没有收领到。”这个比喻联想之丰富,知识面之宽是一般的比喻难以比拟的。教人联想到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苦心说教,恋者对恋人和自身爱情恳请上帝保佑的虔诚,战士希望上帝保佑自己刀枪不入的祈祷,农夫祈请风调雨顺的心愿。孤儿寡妇拜求神灵保佑的心理等等。作者用的是博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有着相同或相近内涵的许多成分,组成一个复合体来作本体或喻体。像这个比喻“自古以来神学家和玄学家的证明,情人,战士,农夫,跟孤儿寡妇的祈祷”组成一个复合本体,而“家人寄给流浪者的信,父母生前对遗腹子的愿望”组成一个复合喻体。这种博喻,知识容量大,联想面宽,说理透彻。而且多彩多姿,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范例二:上帝狂妄比公鸡——着眼于“心态”设喻
“从前公鸡因为太阳非等他啼不敢露脸,对母鸡昂然夸口,又对着太阳引吭高叫,自鸣得意。比公鸡伟大无数倍的上帝,这时候心理上也就跟他相去不远,只恨天演的历程没化生出相当于母鸡的东西来配他。听他夸口。这可不是天演的缺陷。有它科学上的根据。正像一切优生学配合出的动物(譬如骡),或者至高无上的独裁元首(譬如希特勒),上帝是不传种的,无须配偶。”(《上帝的梦》,见《人·兽·鬼》第4页,版本同上)
钱先生在寓言式的小说《上帝的梦》中推说按照天演的原则,进化到最后产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教徒们心目中慈悲救世的主。而是一个有着人的恐惧,而又骄傲、狂妄的独裁者。当他睁开眼看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闭上眼又隐去了世间万物的时候,他就主观地认为这些都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想要就出现,他不想要就化为乌有。于是乎飘飘然地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主宰。在上面所引的一段文字中,作者把至高无上的上帝比喻成自鸣得意的公鸡,并进而说只恨天演的历程没化生出相当于母鸡的东西来配他,听他夸口,并且捎带一笔把至高无上的独裁元首(希特勒)和骡子相比,用上帝不传种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两组精彩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那些狂妄的独裁者们的轻蔑和嘲讽。
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比较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似同点比较明显。形式上也多是以甲比乙。比较简单。而钱先生这里的比喻,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创造性地运用比喻。把上帝和公鸡这样互不相干的两者拉在一起,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的一个似同点,这就是狂妄自得的心理。用公鸡对母鸡昂然夸口。又对着太阳引吭高叫,自鸣得意的神态来形容上帝的心理,真是神形兼备。至于希特勒和骡子则只用“上帝是不传种的”这一条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当然,公鸡打鸣可能是自然生理现象,并非狂妄自大。可是作者就是从这种形态来让人们联想上帝自鸣得意的心理。这样使人觉得既形象而又妙趣横生。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异点越多越大,就能使人觉得互不相干的事物如果能找到它们的似同点进行比喻,就越新颖有趣。钱先生正是通过他那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做到了这一点。
范例三:名誉场面比重担——着眼于“压力”设喻
“李太太见颐谷跑了。懊悔自己太野蛮,想今天大失常度,不料会为建侯生气到这个地步。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她只愿有个逃避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忘掉骄傲,不必见现在这些朋 友,不必打扮。不必铺张,不必为任何人长得美丽,看得年轻。”(《猫》,见《人·兽·鬼》第88页,版本同上)
李太太——爱默一生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持她聪明美丽、高雅华贵、活泼好客的名誉。丈夫建侯一直是她的奴仆。对她百依百顺。她不允许建侯有自己的东西,包括事业和嗜好,建侯为了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决心要著书立说,雇了大学生齐颐谷当他的私人书记,帮他写游记。爱默出于夺取丈夫东西的习惯和对颐谷的好奇,一步步地来抢丈夫的私人书记。终于夫妻反目,争吵起来。本来建侯满肚子理由,可是吵起架来却不能占上风,最后落了个给太太赔罪还受到冷落的下场。于是他恼羞成怒。撇下爱默,自己携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上南方度蜜月去了。爱默知道这个消息后,惊异、悲伤、愤怒混合在一起,止不住痛哭流涕。哭后,一种要报复建侯的心理使她来诱哄齐颐谷——这个平时把她当成完美无缺的女神来爱慕和崇拜的19岁的大学生——向他表白爱慕之情。然而,从没和女人亲近过的齐颐谷被这个场面吓坏了,并且爱默此时带有泪痕和怨毒的脸看来也并无美感。所以在爱默的诱惑下,齐颐谷只是做了一些使她生气的愚蠢举动。于是爱默在盛怒下抽了颐谷一个耳光,把他赶出了家门。上面的引文就是描写爱默赶走颐谷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上面的引文中。有一个新颖形象的比喻:“她忽然觉得老了。像要塌下来的老,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都像一副副的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本来,在上流社交圈子中,爱默是被人夸赞的有知识、有修养、机智好客、年轻漂亮的贤惠太太。现在建侯的荒唐成了家庭里被人们议论的笑柄,适才自己的举动又是多么愚蠢和缺乏理智。原来以前那些动听的名誉,在众人中显耀的地位,那些令人瞩目的场面都不过是一些无用的装饰。现在自己再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博取人们的赞誉,去显露自己的高雅和机智。去应付那些庞大热烈的场面。但是,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场面却要迫使自己继续去应付。使自己欲退不能。所以这时爱默把已有的那些名誉、地位和场面比成是压在自己肩上的一副副重担,疲乏得再挑不起。在这里,名誉、地位、场面这些东西给人的心理压力。和形象的、可以被人的身体感觉得到的重担压力是有似同之处的,所以上面的比喻合乎情理而形象贴切,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个高傲虚荣的女人受挫后的心理活动。
范例四:眼大无神比大话——着眼于“大而无当”设喻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围城》第51页,版本同上)
上面引文描写的是苏文纨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是整部书中作者唯一没有嘲讽戏谑过的人物,也是寄寓了作者理想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段引文是唐小姐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肖像描写。作者别具匠心地写她脸色的鲜嫩,眼睛的灵活温柔,牙齿的洁白美丽,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一个不装饰打扮,不矫揉造作,天性自然,纯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无怪成天在摩登女郎的圈子里转的方鸿渐对她一见钟情,视为罕物。
从引文可以看出,钱先生在细腻的描写中处处透出智慧和俏皮。他的渊博知识都化作才情涌流笔端。特别是文中精彩的比喻,更为他的文字锦上添花。引文中第一个比喻是:“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这里写唐小姐美丽的容颜,但不是实写,而是虚写。女人们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脸色当然是她们认为最理想最漂亮的了。但是,这种脸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又因人而异,各有所爱。这就是虚写的妙处。下一句“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这是从感觉上来写,也没说出到底是怎样新鲜的样子。下面一句用好水果来比喻。这就有了形象,但是仍然不说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来联想各色各样引人垂涎欲滴、甘美鲜艳的水果,而不是局限于桃红色、杏黄色或苹果色。这样描写和比喻,可以增加人们的联想,避免人们的偏见,冲破时代的局限,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读起来还认为这是美的。因为作者写出来只是让你觉得美丽,并没告诉你唐小姐到底是胖是瘦,是红还是白。这些都要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想象和推断。这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唐晓荚。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说还不算新奇的话,接下来的比喻可就出人意料了。“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一般人都不会把人的眼睛和政治家的大话往一起想,因为二者似乎毫无联系,没有似同点。可是作者就是善于在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似同点,甚至创造似同点。来把它们组在一起作比。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和幽默风趣的意味。像上面把女人的大眼睛比为政治家讲的大话。只在后面加了一句“大而无当”。就使这二者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把它们之间的似同点凸现了出来。许多女人眼大无神,大得不成比例。大得不匀称,破坏了整个脸部的布局。总而言之,大得不好看、不适当、没有用:这和政治家讲的并不能实现的大话,在“没用”这一点上是有似同之处的。并且,在文学语言中,异类相比,更显得活泼幽默、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