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满足幼儿自主体验、建构、发展需要的探索活动。一般的区域主要有益智区、建构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角色游戏区等等,我们应从幼儿身心特点和主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确立,比如活动区的种类、场地的大小、人数的多少等等,都应进行认真的斟酌和科学的分配。
区域活动是推动幼儿园课程主题活动发展的抓手,课程主题又是区域活动不断深化的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合理利用区域活动的多种功能,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发展,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更直接、有效的经验。那么,在课程主题内容的辐射下,如何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延续和拓展,如何突出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教师如何在整合中提升幼儿的能力,在发散中引导幼儿的创新呢?
一、同步巩固,与课程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1.前提与统一
依据幼儿园课程整体性的理念,区域活动的目标与课程主题的目标应该是统一的,共同为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服务。课程主题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目标的前提和依据,为区域目标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依据课程主题,我们将核心要点有效地整合到区域活动的目标中去,再结合各区域的特点,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多方面列出分子目标。比如大班“丰收的季节”,这个主题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关注周围事物在秋季的变化,感受秋季丰收的景象,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第二,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体验秋天的美,积极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并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第三,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初步理解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手法,能运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理解。在主题目标的导向下,我们创设了以“美丽的秋天”为核心要点的区域活动,目标设定为:第一,引导幼儿借助多种材料,用艺术方法表现秋季的主要特征。第二,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受秋天物产的多样和秋天的美。第三,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开展与秋天有关的活动,能创造性地进行交往。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与课程主题的目标从本质来说是统一的。
2.渗透与相融
区域活动的各区如何落实与课程主题相一致的目标呢?我们要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具体地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使之整合、多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比如在“三八节我爱妈妈”这一主题中,我们引导美工区的幼儿制作送给妈妈的礼物,如爱心卡、花朵、相架等等;鼓励表演区的幼儿演唱送给妈妈的歌,如好妈妈、袋鼠妈妈等;引领语言区的幼儿讲述有关妈妈的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夸妈妈等等。在这些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练练做做、听听讲讲、唱唱演演,多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出对妈妈的热爱、感恩之情。所有的区域活动都围绕了“爱妈妈”这一主题目标,目标在区域中的体现更加具体、细致和详实,幼儿自主地进行表达,制作了一份份独特的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横向拓展,将课程内涵外延有机整合
1.主题内容的前置
在展开新的主题内容前,为了调查幼儿在这方面的经验基础,找准他们在某一个内容上的兴趣点,我们往往通过有目的的材料投放,让幼儿先进行操作感知,既鼓励幼儿自主地进行前期经验的积累,又使他们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有一个更明朗的呈现,在随后的集体教育活动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比如语言活动“小鼹鼠过生日”,故事中涉及到一些生活中的交通标志,在集体活动组织之前,教师将各类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片投放到区域中,尽管幼儿对这些标志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探索的兴趣异常浓厚。通过在区域中的前期探索,幼儿对故事情境中出现的标志更加关注,教师再根据他们在区域中表现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在集体教学中有效化解,进一步凸显了集体教学的效能。
2.主题内容的巩固
集体活动的延伸部分并不是虎头蛇尾的形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区域活动恰恰是我们实现延伸环节的良好契机。集体活动中相对缺少的个体指导与个别操作,完全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加强与巩固,实现了对集体教学的弥补和迁移。例如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当幼儿在集体教学中对种子的旅行意犹未尽时,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各类种子传播的资料,幼儿在区域中对种子怎样传播进行了兴味盎然的探索,不仅实现了集体教学内容的再巩固,更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放射性的拓展。
3.主题内容的下放
主题内容并不一定要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区域活动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小班数学认知中区别圆和方的内容,教师讲述了“圆圆和方方”的故事,然后直接引导幼儿进入区域活动,在区域中提供了丰富的“圆圆的”和“方方的”实物——苹果、桔子、积木、饼干、呼啦圈等等,幼儿边摆弄,边认识,边区分,教师适时观察,及时引导,收效较好。
三、纵向深入,向课程内涵热点挖掘追溯
在集体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于活动中生成的热点、隐性的内涵,探索的纵深度往往是不够的。区域活动能够帮助我们以合适的形式,以自主的方式,在某一内涵热点上持续纵深地讨论和追溯,使主题内容更加鲜活。为了在区域活动中凸显主题内容的内涵热点,我们在材料投放上把握了以下策略。
1.替换与更新
随着主题内容的衍生、交替,区域活动材料的替换与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教师本位的材料投放,常常并不是幼儿感兴趣的,我们要逐步逐层地投放,边投放边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再考虑继续投放还是更换。比如主题内容“我是中国娃”,一开始幼儿对各民族的服饰非常感兴趣,我们就投放了民族娃娃的人偶、照片、书籍,以及相关的美工材料,幼儿进行了民族娃娃的绘画。随着主题的深入,他们对首都北京的天安门、长城等名胜非常向往,我们进一步投放了视频、明信片等资料,供他们自主观察。
2.探索与互动
我们提供的材料若能引发幼儿深入的探索和积极的互动,那么材料就是有价值的。比如在科学探索区的“玩色”游戏中,尽管我们只是提供了简单的颜料、纸、笔、调色盘,但是幼儿在自己“玩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大胆的猜想,他们与同伴争论着,再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得出了结果。再比如益智区的七巧板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材料,我们在每一次的指导过程中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自主创意拼搭到根据图纸拼搭,再到限时拼搭,幼儿在一轮轮的挑战中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四、相辅相成,区域活动助推课程优势发展
集体活动的效能是有限的,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理解程度、操作方式都具有个别差异,这些因素期待我们在深入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化解。
1.有利于落实观察和记录
区域活动无疑是教师进行观察记录的最佳时机之一。这时的幼儿是放松和愉悦的,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最容易在此刻呈现,教师若有一双慧眼,定能观察到幼儿的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即使是零碎的,也是真实的,即使是片段的,也是有意义的。在区域活动的场景下,更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关注到每一个个体。
2.有利于落实个别化指导
幼儿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使得个别指导非常重要。不同的幼儿,需要不同方式的引导,而集体教学虽然也能顾及到个体的反应,毕竟还是有限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提供幼儿易于接受的支持方式和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无疑是落实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晓琼,昆山市实验幼儿园,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区域活动是推动幼儿园课程主题活动发展的抓手,课程主题又是区域活动不断深化的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合理利用区域活动的多种功能,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发展,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更直接、有效的经验。那么,在课程主题内容的辐射下,如何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延续和拓展,如何突出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教师如何在整合中提升幼儿的能力,在发散中引导幼儿的创新呢?
一、同步巩固,与课程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1.前提与统一
依据幼儿园课程整体性的理念,区域活动的目标与课程主题的目标应该是统一的,共同为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服务。课程主题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目标的前提和依据,为区域目标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依据课程主题,我们将核心要点有效地整合到区域活动的目标中去,再结合各区域的特点,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多方面列出分子目标。比如大班“丰收的季节”,这个主题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关注周围事物在秋季的变化,感受秋季丰收的景象,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第二,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体验秋天的美,积极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并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第三,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初步理解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手法,能运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理解。在主题目标的导向下,我们创设了以“美丽的秋天”为核心要点的区域活动,目标设定为:第一,引导幼儿借助多种材料,用艺术方法表现秋季的主要特征。第二,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受秋天物产的多样和秋天的美。第三,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开展与秋天有关的活动,能创造性地进行交往。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与课程主题的目标从本质来说是统一的。
2.渗透与相融
区域活动的各区如何落实与课程主题相一致的目标呢?我们要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具体地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使之整合、多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比如在“三八节我爱妈妈”这一主题中,我们引导美工区的幼儿制作送给妈妈的礼物,如爱心卡、花朵、相架等等;鼓励表演区的幼儿演唱送给妈妈的歌,如好妈妈、袋鼠妈妈等;引领语言区的幼儿讲述有关妈妈的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夸妈妈等等。在这些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练练做做、听听讲讲、唱唱演演,多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出对妈妈的热爱、感恩之情。所有的区域活动都围绕了“爱妈妈”这一主题目标,目标在区域中的体现更加具体、细致和详实,幼儿自主地进行表达,制作了一份份独特的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横向拓展,将课程内涵外延有机整合
1.主题内容的前置
在展开新的主题内容前,为了调查幼儿在这方面的经验基础,找准他们在某一个内容上的兴趣点,我们往往通过有目的的材料投放,让幼儿先进行操作感知,既鼓励幼儿自主地进行前期经验的积累,又使他们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有一个更明朗的呈现,在随后的集体教育活动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比如语言活动“小鼹鼠过生日”,故事中涉及到一些生活中的交通标志,在集体活动组织之前,教师将各类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片投放到区域中,尽管幼儿对这些标志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探索的兴趣异常浓厚。通过在区域中的前期探索,幼儿对故事情境中出现的标志更加关注,教师再根据他们在区域中表现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在集体教学中有效化解,进一步凸显了集体教学的效能。
2.主题内容的巩固
集体活动的延伸部分并不是虎头蛇尾的形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区域活动恰恰是我们实现延伸环节的良好契机。集体活动中相对缺少的个体指导与个别操作,完全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加强与巩固,实现了对集体教学的弥补和迁移。例如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当幼儿在集体教学中对种子的旅行意犹未尽时,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各类种子传播的资料,幼儿在区域中对种子怎样传播进行了兴味盎然的探索,不仅实现了集体教学内容的再巩固,更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放射性的拓展。
3.主题内容的下放
主题内容并不一定要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区域活动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小班数学认知中区别圆和方的内容,教师讲述了“圆圆和方方”的故事,然后直接引导幼儿进入区域活动,在区域中提供了丰富的“圆圆的”和“方方的”实物——苹果、桔子、积木、饼干、呼啦圈等等,幼儿边摆弄,边认识,边区分,教师适时观察,及时引导,收效较好。
三、纵向深入,向课程内涵热点挖掘追溯
在集体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于活动中生成的热点、隐性的内涵,探索的纵深度往往是不够的。区域活动能够帮助我们以合适的形式,以自主的方式,在某一内涵热点上持续纵深地讨论和追溯,使主题内容更加鲜活。为了在区域活动中凸显主题内容的内涵热点,我们在材料投放上把握了以下策略。
1.替换与更新
随着主题内容的衍生、交替,区域活动材料的替换与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教师本位的材料投放,常常并不是幼儿感兴趣的,我们要逐步逐层地投放,边投放边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再考虑继续投放还是更换。比如主题内容“我是中国娃”,一开始幼儿对各民族的服饰非常感兴趣,我们就投放了民族娃娃的人偶、照片、书籍,以及相关的美工材料,幼儿进行了民族娃娃的绘画。随着主题的深入,他们对首都北京的天安门、长城等名胜非常向往,我们进一步投放了视频、明信片等资料,供他们自主观察。
2.探索与互动
我们提供的材料若能引发幼儿深入的探索和积极的互动,那么材料就是有价值的。比如在科学探索区的“玩色”游戏中,尽管我们只是提供了简单的颜料、纸、笔、调色盘,但是幼儿在自己“玩色”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大胆的猜想,他们与同伴争论着,再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得出了结果。再比如益智区的七巧板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材料,我们在每一次的指导过程中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自主创意拼搭到根据图纸拼搭,再到限时拼搭,幼儿在一轮轮的挑战中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四、相辅相成,区域活动助推课程优势发展
集体活动的效能是有限的,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理解程度、操作方式都具有个别差异,这些因素期待我们在深入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化解。
1.有利于落实观察和记录
区域活动无疑是教师进行观察记录的最佳时机之一。这时的幼儿是放松和愉悦的,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最容易在此刻呈现,教师若有一双慧眼,定能观察到幼儿的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和个性特征,即使是零碎的,也是真实的,即使是片段的,也是有意义的。在区域活动的场景下,更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关注到每一个个体。
2.有利于落实个别化指导
幼儿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使得个别指导非常重要。不同的幼儿,需要不同方式的引导,而集体教学虽然也能顾及到个体的反应,毕竟还是有限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提供幼儿易于接受的支持方式和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无疑是落实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晓琼,昆山市实验幼儿园,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