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重点和亮点,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新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下面我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立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或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引导、点拨或组织学生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一堆物体,要求同学从中找出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和球体,然后用铅笔把这些物体的一个画下来,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信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接着,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图形试着拼、摆,组合出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一间房子等,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设疑激趣,引导讨论,互相交流,发表观点。这样,学生对自己动手“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產生了解决这一奇怪问题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按照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任务要求,应注重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出创新的火花,激发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转动速度的几分之几?”题目出示后,一位同学立刻回答是六十分之一,根据是1小时等于60分,这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这个答案。接着,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时有几个同学表示不同意这个答案。我鼓励他们说,不一定大多数人同意的答案就是对的,这时另一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认为应该是十二分之一,因为时针转1大格(即5小格)是2小时,分针同时转60小格,表示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转1小格,分针将转12小格。因此,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十二分之一。”我听完后,首先肯定了另一同学的答案是对的,并对另一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时还有一位同学补充回答:“老师,如果保留这个六十分之一的话,我们可以把题目改成:分针转动的速度是秒针的六十分之一。”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建立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或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引导、点拨或组织学生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一堆物体,要求同学从中找出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和球体,然后用铅笔把这些物体的一个画下来,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信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接着,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图形试着拼、摆,组合出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一间房子等,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设疑激趣,引导讨论,互相交流,发表观点。这样,学生对自己动手“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產生了解决这一奇怪问题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按照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任务要求,应注重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出创新的火花,激发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转动速度的几分之几?”题目出示后,一位同学立刻回答是六十分之一,根据是1小时等于60分,这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这个答案。接着,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时有几个同学表示不同意这个答案。我鼓励他们说,不一定大多数人同意的答案就是对的,这时另一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认为应该是十二分之一,因为时针转1大格(即5小格)是2小时,分针同时转60小格,表示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转1小格,分针将转12小格。因此,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十二分之一。”我听完后,首先肯定了另一同学的答案是对的,并对另一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时还有一位同学补充回答:“老师,如果保留这个六十分之一的话,我们可以把题目改成:分针转动的速度是秒针的六十分之一。”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