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课始创设情境,课中动手操作,课尾精心设计练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手段让“兴趣”流淌在数学课中。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练习设计 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以达到我要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始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先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物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大家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我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头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瓶后,占据了瓶的一定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再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的。“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听到这个谜语,学生瞪大眼睛,认真思考,很快猜出是日历本。然后我介绍整个日历本是表示一年的时间,每一页表示一天。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这样导入新课,学生既能初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又能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课中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外,更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课上,提出:“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想一想,应该怎样拼?拼成以后是什么图形?”学生立即动手拼了起来。当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矩形)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样教学,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又理解了其公式的来龙去脉,也为以后教学梯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这样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这样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尾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我注重多层次、小坡度、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内驱力。新授课结束后,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我首先设计基本练习即模仿题。这一组练习主要是巩固新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其次是综合练习题,这组题既有所学的新知识,又有以往的基础知识。通过这组练习,学生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再次,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深理解。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得好、练得了,形式不拘一格,达到一题长一智,练一题多一能的目的,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诱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课堂情绪,灵活运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揭示知识的本质。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三位数“222”,设疑,此数能否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答“能”。接着我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是三的倍数的三位数,有的学生通过计算说出“345”。然后我设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354、435、453、534、543,这些由‘345’各数位上的数字变换位置所得到的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惊奇地发现,都能被3整除。接着我进一步设疑:“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他们心欲求而不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造成了“愤”“悱”心理,诱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求知心理。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数脉搏、跳绳、拍皮球等活动。通過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兰每天睡9( );②小红跳绳20下用了15( );③小莉吃饭用了20( );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 ),等等,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另外,我经常采用故事王国、找朋友、我是巧算家、对口令、破密码、拍手找规律、开火车、开数学医院、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漫游智慧宫、师生竞赛等数十种小游戏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集中稳定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可能使每一节课都有新意,使学生有学不够的感觉,课中也要注意多种教法交替使用,诱发课堂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适时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学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一句话,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慢慢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练习设计 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以达到我要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始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先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物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大家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我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头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瓶后,占据了瓶的一定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再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的。“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听到这个谜语,学生瞪大眼睛,认真思考,很快猜出是日历本。然后我介绍整个日历本是表示一年的时间,每一页表示一天。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这样导入新课,学生既能初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又能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课中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外,更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前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课上,提出:“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想一想,应该怎样拼?拼成以后是什么图形?”学生立即动手拼了起来。当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矩形)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样教学,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又理解了其公式的来龙去脉,也为以后教学梯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这样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这样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尾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我注重多层次、小坡度、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内驱力。新授课结束后,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我首先设计基本练习即模仿题。这一组练习主要是巩固新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其次是综合练习题,这组题既有所学的新知识,又有以往的基础知识。通过这组练习,学生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再次,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深理解。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得好、练得了,形式不拘一格,达到一题长一智,练一题多一能的目的,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诱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课堂情绪,灵活运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揭示知识的本质。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三位数“222”,设疑,此数能否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答“能”。接着我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是三的倍数的三位数,有的学生通过计算说出“345”。然后我设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354、435、453、534、543,这些由‘345’各数位上的数字变换位置所得到的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惊奇地发现,都能被3整除。接着我进一步设疑:“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他们心欲求而不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造成了“愤”“悱”心理,诱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求知心理。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数脉搏、跳绳、拍皮球等活动。通過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兰每天睡9( );②小红跳绳20下用了15( );③小莉吃饭用了20( );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 ),等等,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另外,我经常采用故事王国、找朋友、我是巧算家、对口令、破密码、拍手找规律、开火车、开数学医院、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漫游智慧宫、师生竞赛等数十种小游戏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集中稳定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可能使每一节课都有新意,使学生有学不够的感觉,课中也要注意多种教法交替使用,诱发课堂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适时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学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一句话,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慢慢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