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往语文课上出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受课”现象逐渐退却,取而代之的是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经历“质”的转变,诸如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理念的转变确实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以下教学误区,深有感触,在此将其总结出来,希望引起注意:
1.自主学习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
应教育专家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再呼吁,新课改对于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要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许多教师更是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奉为“圣旨”遵照执行,不料却走入了另一极端:课堂上乱哄哄的“手舞足蹈”,看似热闹却毫无主题;学生发言海阔天空的胡编乱侃、甚至偏离课堂教学主题的毫无逻辑,却引来了学生的“满堂喝彩”和教师的创意表扬。结果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教师一边看”,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可想而知,对于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理念如此表面的贯彻何谈收效?
2.合作学习华而不实,实际是泡沫严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要“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华而不实,泡沫严重,主要表现为:
(1)凡课必“组”,杂乱无章
很多初中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若无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显得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于是“大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等等应用而生,课堂上充斥着学生杂乱无章、七嘴八舌的讨论和“较量”,却忽略了有些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自主的品读、思考和玩味,不需要合作学习,即时需要也要“动静结合”,这样一味的随意安排合作学习,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退场旁观,“蜻蜓点水”,点评难见
诸多合作学习形式中的教师,通常在其中的表现要么退至教室一侧或办公室耐心等待,要么如“蜻蜓点水”一般游走于各合作学习小组间,等到讨论基本完毕,班级声音基本安静下来之后,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即宣告结束,根本没有批判性的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种策略,以期和同仁切磋交流:
1.教师要适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去讲解,不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反而更需要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科学点拨,以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鸡汤”。例如,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首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描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以座位相邻为原则互相交流、互相描述;其次,在经过学生的集体交流之后,让学生发言。在同学的发言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因此,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既要讲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要讲解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此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应用到如《生命,生命》、《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
2.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动静结合,全程监控
首先,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教师要精挑细选,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学生共同思维和思想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让其共同探究,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亲情、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单元的文章由于需要更多的学生交流,因此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于那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动物世界单元的文章如《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知识性和观察性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方式中真正使自己和别人有所收获,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要动静结合。即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热闹讨论。而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品读、感悟、自我玩味和理解体悟,要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收获和提高。例如,学习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集体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现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其次,在真实体验母亲爱的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可以先静心想想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会找出的反映作者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小组发言讨论该如何更好地关心母亲,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这样动静的结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也更能体会到自己母亲的爱。同时,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尽量做到全程调控,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各小组的讨论中去,切不可袖手旁观。对于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到的和母亲在一些生活小事情发生的矛盾,对母亲的一时困惑和不理解,教师要进行即时性、艺术性的指导和开导,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采.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2004,(7、8、9).
[4]冯永新.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环境和措施[J].关系教育,2009(9):41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初级中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往语文课上出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受课”现象逐渐退却,取而代之的是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经历“质”的转变,诸如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理念的转变确实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以下教学误区,深有感触,在此将其总结出来,希望引起注意:
1.自主学习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
应教育专家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再呼吁,新课改对于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要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许多教师更是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奉为“圣旨”遵照执行,不料却走入了另一极端:课堂上乱哄哄的“手舞足蹈”,看似热闹却毫无主题;学生发言海阔天空的胡编乱侃、甚至偏离课堂教学主题的毫无逻辑,却引来了学生的“满堂喝彩”和教师的创意表扬。结果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教师一边看”,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可想而知,对于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理念如此表面的贯彻何谈收效?
2.合作学习华而不实,实际是泡沫严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要“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华而不实,泡沫严重,主要表现为:
(1)凡课必“组”,杂乱无章
很多初中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若无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显得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于是“大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等等应用而生,课堂上充斥着学生杂乱无章、七嘴八舌的讨论和“较量”,却忽略了有些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自主的品读、思考和玩味,不需要合作学习,即时需要也要“动静结合”,这样一味的随意安排合作学习,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退场旁观,“蜻蜓点水”,点评难见
诸多合作学习形式中的教师,通常在其中的表现要么退至教室一侧或办公室耐心等待,要么如“蜻蜓点水”一般游走于各合作学习小组间,等到讨论基本完毕,班级声音基本安静下来之后,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即宣告结束,根本没有批判性的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种策略,以期和同仁切磋交流:
1.教师要适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去讲解,不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反而更需要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科学点拨,以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鸡汤”。例如,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首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描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以座位相邻为原则互相交流、互相描述;其次,在经过学生的集体交流之后,让学生发言。在同学的发言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因此,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既要讲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要讲解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此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应用到如《生命,生命》、《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
2.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动静结合,全程监控
首先,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教师要精挑细选,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学生共同思维和思想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让其共同探究,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亲情、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单元的文章由于需要更多的学生交流,因此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于那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动物世界单元的文章如《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知识性和观察性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方式中真正使自己和别人有所收获,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要动静结合。即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热闹讨论。而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品读、感悟、自我玩味和理解体悟,要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收获和提高。例如,学习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集体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现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其次,在真实体验母亲爱的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可以先静心想想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会找出的反映作者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小组发言讨论该如何更好地关心母亲,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这样动静的结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也更能体会到自己母亲的爱。同时,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尽量做到全程调控,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各小组的讨论中去,切不可袖手旁观。对于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到的和母亲在一些生活小事情发生的矛盾,对母亲的一时困惑和不理解,教师要进行即时性、艺术性的指导和开导,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采.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2004,(7、8、9).
[4]冯永新.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环境和措施[J].关系教育,2009(9):41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