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如今处于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交替的教学图象,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以自己曾教学过的一节优质课为例,谈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片段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并提问:想办法怎样知道它的体积?
S1:可以利用拼摆的方法,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与它一样的长方体,数数共用了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就行。
S2:还可以利用切割的方法,把这个长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看它有几个,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切割的方法,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是不能切开的,看来这种方法有局限性,我们还得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
揭示课题。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以后学习的内容,教师借助媒体手段演示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教师很朴实、很直接的课题导入,看似平常,但却牢牢抓住了知识生长点,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巧妙应用,创设情境,直观再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
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师: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拼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把所拼摆的数据填入记录单中。(记录单如下)
同桌两人一人拼摆,一人记录。
共用正方体
的个数 所拼长方体
的体积 每排个数 摆了几排 摆了几层
12 12 12 1 1
12 12 6 2 1
12 12 4 3 2
12 12 3 2 2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四种拼摆方式。(强调数据一致,摆放位置不同的归为一种)
利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S1:所用的个数与长方体体积的数据是一样的。
S2:共用的个数正好等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S3:每排个数就是所摆长方体的长,排数就是所摆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它的高。
师:空着的三个格,大家想一想填什么?(长、宽、高)
师:你知道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吗?
S:因为所用的个数与长方体体积一样,共用的个数正好等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长,排数=宽,层数=高,所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预设课堂生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四种不同的长方体,并完成填表。教师再利用课件呈现四种拼摆方式,使学生系统、条理的观察到虽然拼摆方式不同,但是都是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体积也都一样。教师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课件的演示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既是对教学的一种学情预测,又是对学生正确拼摆的一种引导。
片段三:
知识迁移,转化公式。
当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时进行练习。利用多媒体演示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变过程。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一个长方体逐渐过渡成正方体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发现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从而使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化静为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凸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片断四:
巩固练习,丰满公式。
课件出示书93页练习题2,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横截面”是哪个面?已知横截面和长,怎样求长方体木料的体积?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想法。教师再利用课件演示木料直立起来,这样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横截面就转化成底面积,木料的长就转化成高。所以直接用横截面×长=体积。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练习的最优化。
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媒体手段的优势,使学生较容易找出底面与横截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体积公式的认识更为丰满。其练习效果非常的好,是传统练习方法所达不到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公式鲜活,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
总之,正是教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教师媒体演示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由于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特点,再加上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获得新知识,所以我相信明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明天的数学课也会越来越精彩!
片段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并提问:想办法怎样知道它的体积?
S1:可以利用拼摆的方法,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与它一样的长方体,数数共用了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就行。
S2:还可以利用切割的方法,把这个长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看它有几个,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切割的方法,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是不能切开的,看来这种方法有局限性,我们还得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
揭示课题。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以后学习的内容,教师借助媒体手段演示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教师很朴实、很直接的课题导入,看似平常,但却牢牢抓住了知识生长点,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巧妙应用,创设情境,直观再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
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师: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拼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把所拼摆的数据填入记录单中。(记录单如下)
同桌两人一人拼摆,一人记录。
共用正方体
的个数 所拼长方体
的体积 每排个数 摆了几排 摆了几层
12 12 12 1 1
12 12 6 2 1
12 12 4 3 2
12 12 3 2 2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四种拼摆方式。(强调数据一致,摆放位置不同的归为一种)
利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S1:所用的个数与长方体体积的数据是一样的。
S2:共用的个数正好等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S3:每排个数就是所摆长方体的长,排数就是所摆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它的高。
师:空着的三个格,大家想一想填什么?(长、宽、高)
师:你知道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吗?
S:因为所用的个数与长方体体积一样,共用的个数正好等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长,排数=宽,层数=高,所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预设课堂生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四种不同的长方体,并完成填表。教师再利用课件呈现四种拼摆方式,使学生系统、条理的观察到虽然拼摆方式不同,但是都是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体积也都一样。教师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课件的演示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既是对教学的一种学情预测,又是对学生正确拼摆的一种引导。
片段三:
知识迁移,转化公式。
当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时进行练习。利用多媒体演示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变过程。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计算它的体积。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一个长方体逐渐过渡成正方体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发现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从而使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化静为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凸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片断四:
巩固练习,丰满公式。
课件出示书93页练习题2,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横截面”是哪个面?已知横截面和长,怎样求长方体木料的体积?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想法。教师再利用课件演示木料直立起来,这样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横截面就转化成底面积,木料的长就转化成高。所以直接用横截面×长=体积。
反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练习的最优化。
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媒体手段的优势,使学生较容易找出底面与横截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体积公式的认识更为丰满。其练习效果非常的好,是传统练习方法所达不到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公式鲜活,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
总之,正是教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教师媒体演示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由于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特点,再加上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获得新知识,所以我相信明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明天的数学课也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