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何让学生去享受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虽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但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时下流行的“做题式”教学中,学生已不再是文章的感悟者、欣赏者,而成了阅读的机器和分析的机器。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丰厚的背景和情感、形象的思维和创造、个性的领悟和培养、语言的艺术和灵性,应该说,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她更是一门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美文需要美教。只有这样,语文,这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美的艺术,才能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里。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途径来诱发语文课的美感,唤起学生心底的“那种感觉”、那种愉悦,让学生去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去学会审美,调动审美情趣欣赏美。这是一种至高的学习境界,更是一种至高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应当还语文以美好的面目和情感,让学生去享受。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呢?
  一、艺术导课,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巧妙的导入语,往往会在瞬间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思索,把自己投入审美的角色中。导语的设计千姿百态,我认为最富有神奇力量的当属“设置疑问”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我在领着学生欣赏徐志摩的现代抒情诗《再别康桥》时,开始即提出问题,设下疑问:“《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11月在重访英国归途中所作的诗篇。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写尽了康桥的柔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动人心弦。那么,康桥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令作者如此痴情?同学们想知道吗?”这种具有诱惑性的发问,立即激起了同学们急切地探求原因的热情,对即将学习的诗作产生了强烈的新奇感。这样,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预定的意境中。
  二、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启发诱导,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推波助澜,让其情绪达到沸点,从而在如痴如醉、心灵震颤的美感中受到感染,引发共鸣。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景物片段描写时,进行了如下创设:用录音机播放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在悠扬美妙的乐曲中,老师对江南春江作了这样的描绘:“静静的夜晚,春风拂面,月亮披着面纱从东山而起,悄悄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淡淡的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多美的一片春江月色啊!同学们,何不放飞我们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呢?”老师充满激情的描绘,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仿佛让学生看到了整个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乐曲中的意境描述下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艺术美,提高了欣赏品位,而且培养了情趣,调动了创作的欲望。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怎能不会是享受呢?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美的情境,以此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的境界。
  三、塑好语言形象,体验真情美感。
  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优美的语言是教学所必需的。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仅是学生听课时的一种享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用语习惯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育。教师的语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准确、简明、生动、活泼。高尔基说:“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生动。”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二要感情丰富。上课时教师的感情一旦融于语言,就能有效地扣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要语调和谐、抑扬顿挫。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每当……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见,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确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语言上讲究节奏和韵律,使语言或轻松愉快,或深沉凝重,或激昂慷慨、坚定有力,或委婉舒缓、如沐春风,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一位年轻的教师在领着学生欣赏《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朗诵置于轻松、浪漫的音乐和画面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缠绵中带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带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这位教师满含深情、柔和轻盈的语言,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充满梦幻的康桥大学,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陶醉了。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美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用最美的精神食粮馈赠学生,才能使他们成为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和创造者,才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了这一点,语文才能拥有学生,学生也才能拥有语文,成为语文的享受者。
  语文,应当让学生去享受。
  
其他文献
摘要:李清照词的“瘦”字的运用,用法灵活自然,蕴涵丰富,创意出奇,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本文对李词中出现的“三瘦”进行赏析,针对李词中“瘦”字进行审美鉴赏,从而为更好地解读李清照,解读李词提供一点参照。  关键词:李清照词瘦  李清照,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她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在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也是堪称大家。
期刊
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他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中指出: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我们还注意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从任何活动
期刊
【案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性。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天文地理知识过渡到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的第一节《艳丽多姿的生物》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学生的生活相伴而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就成了语文训练的一项训练内容。那么,在小学,特别农村小学中,“口语交际”真正落实到位了吗?学生真正
期刊
四年前写过一篇《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关于高考文言文复习的一点思考》,高考结束了,反思一年的高考复习,还想就高考文言文复习再谈谈,还想就文言文复习为何要回归教材的话题再谈谈,所以我的题目就叫《再谈文言文复习要回归教材》。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选择的课文可以说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特别是其中的文言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知识上都是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纵观历年高
期刊
摘要:高中藏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是学生的写作教学,自己在长期的高中藏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通过采取周记、阅读、有效的点评等使藏族学生走出对写作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藏语文、阅读、周记、评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写作已经成为当代高中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特别是区内的藏族学生对于藏语的写作尤其成为苦难。   作为教师的我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意味着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那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近日跟随教研室领导在我园听了一节常态课,做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执教的是我园本学期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一节课下来,让我感觉课堂教学功能似乎淡了很多:  【案例再现】:(再现的是上课的简要梗概)  1、小朋友们都有
期刊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充分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提升、发展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语
期刊
一、教材依据:  我所写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第一部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设计理念:本节课将采用图片、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帮助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小学思品;时效性;走进生活;细节;习惯养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次的授课尝试体验中,我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