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成绩逐渐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刚刚从小学校园走入中学的学生,由于接触新环境不是很适应,各方面都有些吃力,成了“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那些各方面都不错,唯独学习方面出现困难的学生。做为一名教师,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一下学困生的形成以及转化学困生的心得和体会。
一、学困生的形成
通过观察和总结,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不过硬——应该记住的没记住,该掌握的没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升入初中后无法衔接,造成学习困难;(2)学习活动不适应——由于升入初中后,学生需要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方法也须灵活多样。很多学生不习惯这种方式,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无形中就产生了距离;(3)思想上出现兴趣的倾斜——由于初中的知识和小学知识对比,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个飞跃,进度就很慢,因此学起来就会越来越吃力;(4)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理解能力出现偏差——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很多孩子不适应这个转化,反应慢,表达能力变差,于是分析、理解问题就不透彻,主要原因也是锻炼得少,缺乏训练。
二、学困生的转化
在教学初一数学第一章时,教师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定位于消除学生的顾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都是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来到校园的,也由此对新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课程在这方面,无论在学生新知识的接受还是在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十分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是学困生的出现,也让老师为此产生了很多疑惑。大多数的学生其实本质上都非常不错,出现上述的这些原因,学生心里也不好受,进而产生的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成绩有所提高,摆脱“学困生”这顶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帽子呢?
1.搞好中小学知识的衔接。这里面又分为两个方面,即知识的衔接和学法上的衔接。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所以,新生入学,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变学困生的先决条件。而在学法方面,小学生的课堂上,很大一部分都是“死读书”,学习方法以简单模仿、死记硬背为主,他们很少自己去分析、理解问题,缺少思考的过程;另一部分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不注重挖掘课本功能;更多的学生做题只求结果,忽视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我们开始让学生意识到以前的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是不可行的,进而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学困生的必要措施。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动、发展他们的思维。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能够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初一学生对待数学的兴趣,是启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是防止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保障。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越是奇绝怪异,越想要探个究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设置情境,引起悬念,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几何引言课教学时,在刚上课的时候我提问道:怎样画国旗上的五角星?体育上怎样测跳远成绩?……这时学生由于知识欠缺,不能正确回答,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不过需要学习一门新课——几何。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表现个体不同的差异,引起有益的冲突。通过呈现给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或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境,揭露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3.对学困生数学教学的对策。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学好它,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已有的定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学困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有偏见,认为这些学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天生是学不好数学的,这种思想是转化学困生的致命障碍。同时,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4.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学困生相处,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们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心里其实都渴望着与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只有真正地理解学困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创建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师生民主、和谐的关系,从而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提高转化为现实。
通过交流后,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树立成功的榜样,这样当学困生看到与自己相当的学生成功时就会产生自我鞭策感。把原来基础较差而取得进步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要求他们去观察、讨论这些学困生是怎样取得进步的,会对学困生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困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可安排难度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因素至关重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使家长对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愉快学习。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对他们的目标是:不要全部转化为优等生,但要逐步有所提高。在这个要求下,根据我上面所做出的一些总结,实践起来收获颇大。学困生不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还学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地带动整个班级都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很欣慰,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人。
一、学困生的形成
通过观察和总结,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不过硬——应该记住的没记住,该掌握的没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升入初中后无法衔接,造成学习困难;(2)学习活动不适应——由于升入初中后,学生需要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方法也须灵活多样。很多学生不习惯这种方式,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无形中就产生了距离;(3)思想上出现兴趣的倾斜——由于初中的知识和小学知识对比,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个飞跃,进度就很慢,因此学起来就会越来越吃力;(4)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理解能力出现偏差——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很多孩子不适应这个转化,反应慢,表达能力变差,于是分析、理解问题就不透彻,主要原因也是锻炼得少,缺乏训练。
二、学困生的转化
在教学初一数学第一章时,教师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定位于消除学生的顾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都是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来到校园的,也由此对新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课程在这方面,无论在学生新知识的接受还是在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十分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是学困生的出现,也让老师为此产生了很多疑惑。大多数的学生其实本质上都非常不错,出现上述的这些原因,学生心里也不好受,进而产生的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成绩有所提高,摆脱“学困生”这顶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帽子呢?
1.搞好中小学知识的衔接。这里面又分为两个方面,即知识的衔接和学法上的衔接。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所以,新生入学,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变学困生的先决条件。而在学法方面,小学生的课堂上,很大一部分都是“死读书”,学习方法以简单模仿、死记硬背为主,他们很少自己去分析、理解问题,缺少思考的过程;另一部分除了听课,做作业外,不注重挖掘课本功能;更多的学生做题只求结果,忽视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我们开始让学生意识到以前的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是不可行的,进而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学困生的必要措施。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动、发展他们的思维。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能够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初一学生对待数学的兴趣,是启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是防止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保障。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越是奇绝怪异,越想要探个究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设置情境,引起悬念,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几何引言课教学时,在刚上课的时候我提问道:怎样画国旗上的五角星?体育上怎样测跳远成绩?……这时学生由于知识欠缺,不能正确回答,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不过需要学习一门新课——几何。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表现个体不同的差异,引起有益的冲突。通过呈现给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或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境,揭露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3.对学困生数学教学的对策。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学好它,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已有的定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学困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有偏见,认为这些学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天生是学不好数学的,这种思想是转化学困生的致命障碍。同时,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4.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学困生相处,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让他们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心里其实都渴望着与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只有真正地理解学困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创建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建立师生民主、和谐的关系,从而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提高转化为现实。
通过交流后,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树立成功的榜样,这样当学困生看到与自己相当的学生成功时就会产生自我鞭策感。把原来基础较差而取得进步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要求他们去观察、讨论这些学困生是怎样取得进步的,会对学困生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学困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可安排难度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因素至关重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使家长对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愉快学习。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对他们的目标是:不要全部转化为优等生,但要逐步有所提高。在这个要求下,根据我上面所做出的一些总结,实践起来收获颇大。学困生不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还学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地带动整个班级都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很欣慰,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