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农业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土地面积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左右,但是我们却用它来养活了约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足以让我们为祖国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从古至今,农业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于加快我国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的三农思想对于我们在农村问题的改革方面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探讨一下。
关键词:毛泽东;“三农”问题;农村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正在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向城市或城镇转移,农村正在逐步的走向衰落。曾经充满活力的农村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年人及留守儿童。曾经供养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正面临着无人去种的尴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稳定和谐的大问题。我国的农村人口多达七亿之多,占产业总人口的50%。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刻不容缓的任务与责任。
一、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的产业转化问题。我国领袖毛泽东早在建国初期就将私有土地集体化,打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下的经济基础模式,使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而解决这种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合作社,将土地集体化。为了解决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够发挥小农经济所不能够达到的效果,从而为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方面,毛泽东借助于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从此走上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机械化作业已在农业的生产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主要依靠农业的机械化来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以及农业生产实现全面的机械化作业,才能促使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如此,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模式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毛泽东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业,并通过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二、农民问题
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将近七成左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无后顾之忧。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他曾经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只有取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只有先解决好农民问题,才更好的解决好其他两个问题。农民问题主要包括粮食问题,保障问题和教育问题。在毛泽东时代农业增产的办法主要是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和成立农村合作社。当时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使用的还都是落后的旧式农具,无法和苏联使用的机器化作业相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要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了要以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鼓励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的生产建设等几项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这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措施对于当今的农业建设,即以保障农民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社会,农民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的保障制度发展晚、基础差,从而拉开了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我国政府也正在想办法完善先进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平衡。除此之外,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及道德观念,对发展农业技术,加快农业建设有着长远性的帮助。
三、农村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精华所在,中国革命正是因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才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同样的现代化农村改革也要吸取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精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造成了很多村庄出现了空村现象,很多房屋都闲置无法利用。这种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窘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闲置空宅是目前政府需要考虑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农村人口的改革,有序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转化为了城镇居民。在空心村问题上,政府正在逐步实现推进对多个农村进行合并的改革计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四、结语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实实在在的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在深化改革农村问题进程中,既要坚定地相信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又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充分相信农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到坚持农村改革开放、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上来。将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引向深入,摸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农村的新路子。要始终注意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现代化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全心全意依靠农民群众,真正到农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切实有效的解决关系到民生的根本问题,善于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关切民生,解决民困。毛泽东思想的许多理论著作有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 刁静洋. 毛泽东“三农”思想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D]. 重庆理工大学 2013 .
[2] 杜利伟. 近年我国“三农”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探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3] 刘钦刚.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关键词:毛泽东;“三农”问题;农村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正在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向城市或城镇转移,农村正在逐步的走向衰落。曾经充满活力的农村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年人及留守儿童。曾经供养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正面临着无人去种的尴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稳定和谐的大问题。我国的农村人口多达七亿之多,占产业总人口的50%。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刻不容缓的任务与责任。
一、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的产业转化问题。我国领袖毛泽东早在建国初期就将私有土地集体化,打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下的经济基础模式,使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而解决这种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合作社,将土地集体化。为了解决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够发挥小农经济所不能够达到的效果,从而为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方面,毛泽东借助于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从此走上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机械化作业已在农业的生产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主要依靠农业的机械化来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以及农业生产实现全面的机械化作业,才能促使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如此,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模式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毛泽东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业,并通过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二、农民问题
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将近七成左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无后顾之忧。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他曾经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只有取得农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只有先解决好农民问题,才更好的解决好其他两个问题。农民问题主要包括粮食问题,保障问题和教育问题。在毛泽东时代农业增产的办法主要是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和成立农村合作社。当时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使用的还都是落后的旧式农具,无法和苏联使用的机器化作业相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要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提出了要以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鼓励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的生产建设等几项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这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措施对于当今的农业建设,即以保障农民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社会,农民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的保障制度发展晚、基础差,从而拉开了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我国政府也正在想办法完善先进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平衡。除此之外,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及道德观念,对发展农业技术,加快农业建设有着长远性的帮助。
三、农村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精华所在,中国革命正是因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才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同样的现代化农村改革也要吸取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精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造成了很多村庄出现了空村现象,很多房屋都闲置无法利用。这种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窘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闲置空宅是目前政府需要考虑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农村人口的改革,有序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转化为了城镇居民。在空心村问题上,政府正在逐步实现推进对多个农村进行合并的改革计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四、结语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实实在在的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在深化改革农村问题进程中,既要坚定地相信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又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充分相信农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到坚持农村改革开放、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上来。将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引向深入,摸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农村的新路子。要始终注意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现代化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全心全意依靠农民群众,真正到农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切实有效的解决关系到民生的根本问题,善于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关切民生,解决民困。毛泽东思想的许多理论著作有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 刁静洋. 毛泽东“三农”思想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D]. 重庆理工大学 2013 .
[2] 杜利伟. 近年我国“三农”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探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3] 刘钦刚.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