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行7月28日发布报告,报告预期CPI将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由于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回升之势,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央行报告一出,“输入型通胀”立即成为热门的新闻字眼儿。
对此,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观点认为中国不怕通胀,当前对通胀预期的过度担忧有些敏感过头,还有观点认为央行应该立即出台新的政策避免通胀的发生。
输入通胀 担忧升温
所谓“输入型通胀”顾名思义就是非内生的、由外因推动的一种通胀。主要是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增加,也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李健,他说:“今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扬,而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会对中国造成通胀压力。”
上半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各大央行都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全世界大规模地印发钞票和大量“注水”,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高涨,从而进一步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品价格上涨,并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
“一旦这些流动性开始在全球流动,寻求套利机会,就会成为所谓的‘热钱’。对流入国而言,大量‘热钱’不但会助推泡沫,也会迫使该国央行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从而制造出更大的泡沫。”李健说。
李健进一步分析:“当前,国际油价已再度越过了用粮食提取生物酒精的价格临界点,且目前看,国际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油价继续攀升,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国际粮价上涨,从而在我国形成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
如果从上述理论来看,大家对通胀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依然低迷、需求萎缩,中国CPI、PPI同比还是负增长,但是上述几大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正在推动着输入型通胀。
尽管如此,对于通胀,我们更愿意相信,信心比担忧更重要。
不怕通胀 中国力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中表示,中国不怕通胀,而且有办法治理通胀。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尽管金融危机加剧,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态势,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依然存在。
“比如处于中期的工业化,将为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发达国家普遍在70%左右,城市化进程也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姚景源分析。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目前所有总需求的驱动因素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总需求推动通胀的动力不足。另外,总需求推动的价格水平上涨,形成较大通胀压力一般是经济开始偏热的时候。下半年主要是稳定经济增长态势,而不是担心偏热和通胀水平的上涨。
“当前去库存化的过程还在进行中,特别是钢铁、水泥等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不容易大幅提高,因此不会带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总供给拉动的通胀不会迅速形成威胁性影响。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且金融危机削减了外部需求,使非均衡的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实体经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天量的货币也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通货膨胀。”左小蕾认为。
央行对策 寻求平衡
事实上,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并未减少。市场上关于“货币政策将要大转向”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据央行预计,CPI将在9月底前停止下滑,且此后可能出现反弹。这一关于未来通胀的猜测再加上大规模信贷扩张令市场流动性过分充裕,被市场理解为: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近在咫尺。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的表态,粉碎了之前市场上关于为防止通胀“货币政策将要大转向”的猜测,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货币政策转向的时机尚未到来。
李健认为:“在‘输入型通胀’面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输入型通胀’的根源在美元,因为它是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如果美元不收紧,中国单边采取紧缩政策只会使输入型通涨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会进一步泛滥,资产价格泡沫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的时期,若贸然收缩则会让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尽管全球商品市场“输入型”通胀压力很难控制,但货币信贷走高可能引发的通胀则可以早作准备。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报告》建议,下半年政策应及时调整方向,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年期央票重启、定向央票、正回购等市场化手段频频亮相,似乎已经向市场发出政策微调信号。7月8日,央行在公开市场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市场人士多数认为,该举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开始。
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9年第31期央行票据,期限3个月,发行量450亿元,参考收益率1.2473%。7月28日,央行发行了150亿元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升5.17个基点,至1.6984%。这是自7月中旬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以来,第三次提升发行利率。当日,央行还进行了5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发行利率上升三个基点,至1.12%。
此外,在今年第二季度央行不断加大了正回购操作力度。近日,惩戒商业银行放贷的定向央票,时隔近两年后再度出山。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已成央行当前货币政策主要仰仗的工具和调控手段。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货币政策如何在“保增长”、“防通胀”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这可能将是央行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央行报告一出,“输入型通胀”立即成为热门的新闻字眼儿。
对此,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观点认为中国不怕通胀,当前对通胀预期的过度担忧有些敏感过头,还有观点认为央行应该立即出台新的政策避免通胀的发生。
输入通胀 担忧升温
所谓“输入型通胀”顾名思义就是非内生的、由外因推动的一种通胀。主要是指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增加,也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李健,他说:“今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扬,而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会对中国造成通胀压力。”
上半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各大央行都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全世界大规模地印发钞票和大量“注水”,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高涨,从而进一步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品价格上涨,并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
“一旦这些流动性开始在全球流动,寻求套利机会,就会成为所谓的‘热钱’。对流入国而言,大量‘热钱’不但会助推泡沫,也会迫使该国央行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从而制造出更大的泡沫。”李健说。
李健进一步分析:“当前,国际油价已再度越过了用粮食提取生物酒精的价格临界点,且目前看,国际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油价继续攀升,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国际粮价上涨,从而在我国形成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
如果从上述理论来看,大家对通胀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依然低迷、需求萎缩,中国CPI、PPI同比还是负增长,但是上述几大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正在推动着输入型通胀。
尽管如此,对于通胀,我们更愿意相信,信心比担忧更重要。
不怕通胀 中国力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中表示,中国不怕通胀,而且有办法治理通胀。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尽管金融危机加剧,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态势,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依然存在。
“比如处于中期的工业化,将为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发达国家普遍在70%左右,城市化进程也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姚景源分析。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目前所有总需求的驱动因素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总需求推动通胀的动力不足。另外,总需求推动的价格水平上涨,形成较大通胀压力一般是经济开始偏热的时候。下半年主要是稳定经济增长态势,而不是担心偏热和通胀水平的上涨。
“当前去库存化的过程还在进行中,特别是钢铁、水泥等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不容易大幅提高,因此不会带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总供给拉动的通胀不会迅速形成威胁性影响。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且金融危机削减了外部需求,使非均衡的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在实体经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天量的货币也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通货膨胀。”左小蕾认为。
央行对策 寻求平衡
事实上,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并未减少。市场上关于“货币政策将要大转向”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据央行预计,CPI将在9月底前停止下滑,且此后可能出现反弹。这一关于未来通胀的猜测再加上大规模信贷扩张令市场流动性过分充裕,被市场理解为: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近在咫尺。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的表态,粉碎了之前市场上关于为防止通胀“货币政策将要大转向”的猜测,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货币政策转向的时机尚未到来。
李健认为:“在‘输入型通胀’面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输入型通胀’的根源在美元,因为它是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如果美元不收紧,中国单边采取紧缩政策只会使输入型通涨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会进一步泛滥,资产价格泡沫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的时期,若贸然收缩则会让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尽管全球商品市场“输入型”通胀压力很难控制,但货币信贷走高可能引发的通胀则可以早作准备。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报告》建议,下半年政策应及时调整方向,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年期央票重启、定向央票、正回购等市场化手段频频亮相,似乎已经向市场发出政策微调信号。7月8日,央行在公开市场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市场人士多数认为,该举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开始。
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9年第31期央行票据,期限3个月,发行量450亿元,参考收益率1.2473%。7月28日,央行发行了150亿元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升5.17个基点,至1.6984%。这是自7月中旬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以来,第三次提升发行利率。当日,央行还进行了5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发行利率上升三个基点,至1.12%。
此外,在今年第二季度央行不断加大了正回购操作力度。近日,惩戒商业银行放贷的定向央票,时隔近两年后再度出山。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已成央行当前货币政策主要仰仗的工具和调控手段。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货币政策如何在“保增长”、“防通胀”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这可能将是央行面临的最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