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造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要改变这种局面,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让新课标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注重提高学生素质,让语文课堂活力“清如许”
苏霍姆林斯基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科学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一个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因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着重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教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有时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开展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有时把选材、内容、风格、写法相近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根据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开展研究,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在对话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真正领悟“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力求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紧闭的眼睛、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教师,而对话、交流是唤醒、点燃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思维交锋的对话场。
4.构建反思型课堂。我们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一是课前反思,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思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设计出几种教学“预案”,以备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阅读、体验、思考、领悟和探究,由此进一步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课中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智慧,焕发灵性。三是课后反思:教师授课后,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撰写课后感受、教学随笔,编写自己的教学生活故事,提升教学经验。
二、疏通课内外,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教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讲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疏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初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学生、老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广泛地涉猎中外名著,要为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另外,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阅读情趣与品位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要积极倡导让学生注重课外阅读名著,让课外閱读名著融进课堂。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要读高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摒弃旧观念,走进新课程。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师只要时时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是不是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就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充满精彩的舞台,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语文学科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这些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造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要改变这种局面,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让新课标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注重提高学生素质,让语文课堂活力“清如许”
苏霍姆林斯基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科学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一个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因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着重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教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有时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开展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有时把选材、内容、风格、写法相近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根据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开展研究,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在对话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真正领悟“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力求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紧闭的眼睛、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教师,而对话、交流是唤醒、点燃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思维交锋的对话场。
4.构建反思型课堂。我们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一是课前反思,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思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设计出几种教学“预案”,以备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阅读、体验、思考、领悟和探究,由此进一步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课中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智慧,焕发灵性。三是课后反思:教师授课后,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撰写课后感受、教学随笔,编写自己的教学生活故事,提升教学经验。
二、疏通课内外,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教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讲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疏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初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学生、老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广泛地涉猎中外名著,要为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另外,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阅读情趣与品位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要积极倡导让学生注重课外阅读名著,让课外閱读名著融进课堂。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要读高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摒弃旧观念,走进新课程。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师只要时时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是不是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就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充满精彩的舞台,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语文学科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这些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