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中通过熟读、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例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范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他们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出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如教《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从而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著奋斗的精神内涵。
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可以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同时,又可以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我认为,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可以从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1、朗读的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相应的课文,让学生进行重音练习。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练习朗读: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及标点符号都有关联。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3、朗读的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平直调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扬上调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曲折调常用于疑问句。降抑调,用来表示祈使句。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平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快速、慢速、中速。适当掌握速度的快慢,可以营造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的速度较快,表现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内容确定不同的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快速朗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
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让学生放声读,读出内心的激情,但要防止有的学生滥竽充数。
2、分小组比赛读
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要求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这种读法,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3、领读
教师领着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读书的方法,在朗读节奏、重音、语速等方面学生会有很直观的进步。
4、分角色表演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朗读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边读边演。学生的朗读兴趣会很浓,几遍的“演读”下来,学生几乎可以背诵出文章的某些段落了。
5、配乐想象读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朗读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久而久之,“以读促教”这种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宇帆)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例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范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他们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出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如教《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从而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著奋斗的精神内涵。
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可以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同时,又可以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我认为,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可以从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1、朗读的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相应的课文,让学生进行重音练习。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练习朗读: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及标点符号都有关联。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3、朗读的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平直调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扬上调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曲折调常用于疑问句。降抑调,用来表示祈使句。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平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快速、慢速、中速。适当掌握速度的快慢,可以营造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的速度较快,表现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内容确定不同的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快速朗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
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让学生放声读,读出内心的激情,但要防止有的学生滥竽充数。
2、分小组比赛读
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要求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这种读法,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3、领读
教师领着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读书的方法,在朗读节奏、重音、语速等方面学生会有很直观的进步。
4、分角色表演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朗读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边读边演。学生的朗读兴趣会很浓,几遍的“演读”下来,学生几乎可以背诵出文章的某些段落了。
5、配乐想象读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朗读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久而久之,“以读促教”这种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