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绿釉陶鸮尊为研究对象,从该器物出发,分析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材质、形态、色彩以及纹样,归纳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符号性、装饰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探讨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绿釉陶鸮尊
陶器是将黏土、陶土捏制成型后烧制的器具,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便有“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记载。汉代陶器在我国漫长的陶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我国陶器继原始彩陶后又一个繁荣期。汉代陶器不仅继承了秦代陶器的形制特征与艺术风格,更扎根现实,既简朴古拙,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又充满活力之美[1]。汉代陶器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并涌现了许多标志性陶器,1990年出土于尹庄镇浊玉村的绿釉陶鸮尊就是其中之一。
绿釉陶鸮尊(图一)属汉代经典的陶器作品,于1990年在尹庄镇浊玉村出土。高18.5 cm,口径为6.7 cm。器壁厚0.9 cm。通体施以绿釉。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通体羽毛清晰且丰满,形象逼真。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在旋转过程中造型不断发生变化。
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分析
(一)汉代陶器材质分析
材质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所谓造型,就是在一定的材料上(如布、纸、木板、石、泥、金属等)以相应的表现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的空间形象。陶器以泥为材质,是火与土的造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便发现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在烧制后极为坚固,制陶工艺由此而生。制陶工艺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先民的生活水平,出土陶器的类型几乎涵盖了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陶器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少陶器上均有精美的雕饰。汉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陶器的材质选择以及烧制工艺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材质,呈现出精细化趋势。绿釉陶鸮尊以陶土烧制而成,分头、身两個部分,在烧制中采用泥条盘筑法。具体步骤为:先通过泥条盘旋堆砌形成陶器的外形,待陶坯阴干后,以卵石打磨,使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洁;待粗胎烧制完成后,再以细泥在粗胎上塑作,以刻画、模贴等方法处理羽毛等细节。独特的材质以及烧制工艺使得绿釉陶鸮尊能保存千年而不出现变形、分解的问题,可见,陶土有着其他材质难以比拟的理化性质和表现功能[2]。
(二)汉代陶器形态分析
汉代陶器形态极为多样,这和陶器多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汉代陶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产功能。古代社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物质生产需求,生产是陶器的重要功能,如陶纺轮等。
(2)生活功能。汉代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陶罐、陶尊、陶瓶、陶碗等。
(3)装饰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的装饰性特点日益鲜明,比如陶器上多雕刻有繁复的图案,如龙首纹、兽纹等,这表明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
(4)祭祀功能。陶器中有大量的祭祀功能器物。
汉代陶器各功能间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换言之,同一件陶器,可能兼有多种功能,如这件绿釉陶鸮尊。绿釉陶鸮尊是以鸮为形态的陶尊,既有生活功能,也有装饰功能。绿釉陶鸮尊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两点:首先,形态逼真。绿釉陶鸮尊中的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形态极为逼真,并且在细泥的塑造下,鸮的羽毛丰满且清晰,极具细节美;其次,富于变化。绿釉陶鸮尊的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自然界中鸮的头部可以旋转270°,绿釉陶鸮尊的制作参考了自然界中鸮的特点,具有造型多变的多重美感。
(三)汉代陶器色彩分析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陶器类型有泥质灰陶、灰黑陶、黑皮陶、褐陶四种,以灰陶和黑皮陶数量最多。以黑皮陶为例,其之所以被称为黑皮陶,是因为在烧制阶段,炉火熄灭后,会产生大量非常细小的炭屑,这些炭屑在高温的作用下会均匀地渗入陶器表面,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黑色陶衣。黑皮陶具有金属般的光泽,原始社会的炊煮器、盛贮器、酒水器等,均以黑皮陶为主。春秋战国以来,陶器烧制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陶器色彩也更为多样化。汉代陶器颜色繁复,比如彩绘陶器。彩绘陶器是在烧制而成的陶器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图案而形成的陶器。汉代彩绘陶器工艺继承自战国,并有所创新,但彩绘陶器色彩容易剥落,不易保存。施釉工艺的发展是汉代陶器色彩繁复的重要原因,如栗黄色加彩釉陶器、茶黄黑褐釉陶器等。绿釉陶鸮尊以绿色为底色,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的化学属性决定了绿釉陶鸮尊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绿釉陶鸮尊留存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绿色底色仍然清晰可见。
(四)汉代陶器纹样分析
汉代陶器有着丰富的纹样,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常见的直条纹、波浪纹、弦纹、鱼纹、菱形纹鸟纹是汉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陶器中的鸟纹包括禽鸟纹、凤鸟纹等多种[4],其中,尤以凤鸟纹最具代表性。从纹样的功能来看,陶器纹样要素多起装饰性的作用。汉代,民族审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纹样要素能使器物更为美观,特别是在各类生活用陶器中,直条纹、波浪纹等的雕饰,使陶器具有了朴素的美感。从本质上看,陶器纹样要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种陶器纹样要素均能用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不同于纯粹的形式上的符号,陶器纹样要素具有很强的表意性,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图案均有着不同的寓意与寄托,这也是陶器纹样要素文化内涵的表现。绿釉陶鸮尊的纹样为鸟纹,通体羽毛丰满,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
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特点
(一)符号性
符号学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汀,他将符号视作“在这个事物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新的学科、思想的不断涌现,符号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94年,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提出符号学(Semeiology)的概念。索绪尔将符号分为符征、所指两个部分,前者指呈现出来的符号形式,后者则指符号背后所蕴藏的意义。索绪尔认为,符号自身并没有意义,符号的意义来自整个的社会文化系统。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能指即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是符号可感的一面;所指则为抽象的、不可感的符号内容。符号由人创造,是人为了实现传达意图或意指作用的创造物。人创造符号,并赋予符号内涵,最为典型的便是语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特征,是匠人围绕陶器而创造的符号系统。 (二)装饰性
图式构成是汉代陶器装饰性的重点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图式”一词同时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的“图式”,指的是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施加附属物,具有使物件美观的作用,是一种装饰方法,以审美表现为目标;而作为名词的“图式”,则指图式品,即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所加附属物的成品。汉代陶器造型艺术与图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形成具有汉代陶器特点的图式语言。因为汉代陶器制作者主要借助刻画、烧制、描绘等方法来呈现特定的形象,从而实现信息传达与交流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本身就可以用符号形式呈现,具有图式的特点。
(三)文化性
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图腾文化。图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绿釉陶鸮尊以鸮为塑造对象,体现了一种图腾崇拜。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的成果,殷商族玄鸟图腾并非燕子,而是鸱鸮,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太阳神以及农业保护神。尽管在后世文化中,鸮成为邪恶的象征,但这种图腾文化仍然传承了下来;二是祭祀文化。祖宗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血缘宗亲关系,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祖宗崇拜的影响。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发展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卡西尔也认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5]。在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宗族自治来实现,宗族自治与国家层面的治理具有同构性,而这也是家国情怀形成的主要因素。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祭祀作用和文化功能,陶鸮尊亦代表一类多用于祭祀用的明器。
三、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发展中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危机,受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古代文化的处境日益艰难,大量古代文化资源濒临消亡的威胁。从古代文化的构成而言,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两大类,陶器中的造型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其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言,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最典型的是保护方法匮乏。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的途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增强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次,就民族文化的传播而言,传播是传承的核心方式,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最后,就民族文化的创新而言,民族文化必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做好必要的创新工作,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民族文化受文化惯性的影响,在创新中思维保守,很多时候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结语
汉代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既要传承,也要有所创新,只有在陶器造型艺术史的发展中融入当代陶器制作艺术,才能实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成效。对此,学界一方面要加强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实现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玲,谭骏.浅探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J].中国陶瓷,2009(1):68-70.
[2]刘雅丽,贾黎威.浅谈陶瓷材质的内蕴美[J].景德镇陶瓷,2008(3):9-10.
[3]王天艺.汉代复色低温铅釉陶器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8(6):78-88.
[4]李宥橙.灵禽类陶瓷雕塑造型艺术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绿釉陶鸮尊
陶器是将黏土、陶土捏制成型后烧制的器具,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便有“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记载。汉代陶器在我国漫长的陶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我国陶器继原始彩陶后又一个繁荣期。汉代陶器不仅继承了秦代陶器的形制特征与艺术风格,更扎根现实,既简朴古拙,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又充满活力之美[1]。汉代陶器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并涌现了许多标志性陶器,1990年出土于尹庄镇浊玉村的绿釉陶鸮尊就是其中之一。
绿釉陶鸮尊(图一)属汉代经典的陶器作品,于1990年在尹庄镇浊玉村出土。高18.5 cm,口径为6.7 cm。器壁厚0.9 cm。通体施以绿釉。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通体羽毛清晰且丰满,形象逼真。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在旋转过程中造型不断发生变化。
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分析
(一)汉代陶器材质分析
材质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所谓造型,就是在一定的材料上(如布、纸、木板、石、泥、金属等)以相应的表现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的空间形象。陶器以泥为材质,是火与土的造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便发现黏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在烧制后极为坚固,制陶工艺由此而生。制陶工艺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先民的生活水平,出土陶器的类型几乎涵盖了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陶器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少陶器上均有精美的雕饰。汉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陶器的材质选择以及烧制工艺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材质,呈现出精细化趋势。绿釉陶鸮尊以陶土烧制而成,分头、身两個部分,在烧制中采用泥条盘筑法。具体步骤为:先通过泥条盘旋堆砌形成陶器的外形,待陶坯阴干后,以卵石打磨,使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洁;待粗胎烧制完成后,再以细泥在粗胎上塑作,以刻画、模贴等方法处理羽毛等细节。独特的材质以及烧制工艺使得绿釉陶鸮尊能保存千年而不出现变形、分解的问题,可见,陶土有着其他材质难以比拟的理化性质和表现功能[2]。
(二)汉代陶器形态分析
汉代陶器形态极为多样,这和陶器多元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汉代陶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产功能。古代社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物质生产需求,生产是陶器的重要功能,如陶纺轮等。
(2)生活功能。汉代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陶罐、陶尊、陶瓶、陶碗等。
(3)装饰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的装饰性特点日益鲜明,比如陶器上多雕刻有繁复的图案,如龙首纹、兽纹等,这表明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
(4)祭祀功能。陶器中有大量的祭祀功能器物。
汉代陶器各功能间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换言之,同一件陶器,可能兼有多种功能,如这件绿釉陶鸮尊。绿釉陶鸮尊是以鸮为形态的陶尊,既有生活功能,也有装饰功能。绿釉陶鸮尊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两点:首先,形态逼真。绿釉陶鸮尊中的鸮作蹲状,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尖嘴内勾,两爪前露,形态极为逼真,并且在细泥的塑造下,鸮的羽毛丰满且清晰,极具细节美;其次,富于变化。绿釉陶鸮尊的头与身从颈部分开,头为尊盖,可作180°旋转。自然界中鸮的头部可以旋转270°,绿釉陶鸮尊的制作参考了自然界中鸮的特点,具有造型多变的多重美感。
(三)汉代陶器色彩分析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陶器类型有泥质灰陶、灰黑陶、黑皮陶、褐陶四种,以灰陶和黑皮陶数量最多。以黑皮陶为例,其之所以被称为黑皮陶,是因为在烧制阶段,炉火熄灭后,会产生大量非常细小的炭屑,这些炭屑在高温的作用下会均匀地渗入陶器表面,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黑色陶衣。黑皮陶具有金属般的光泽,原始社会的炊煮器、盛贮器、酒水器等,均以黑皮陶为主。春秋战国以来,陶器烧制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陶器色彩也更为多样化。汉代陶器颜色繁复,比如彩绘陶器。彩绘陶器是在烧制而成的陶器上用各种颜色描绘图案而形成的陶器。汉代彩绘陶器工艺继承自战国,并有所创新,但彩绘陶器色彩容易剥落,不易保存。施釉工艺的发展是汉代陶器色彩繁复的重要原因,如栗黄色加彩釉陶器、茶黄黑褐釉陶器等。绿釉陶鸮尊以绿色为底色,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的化学属性决定了绿釉陶鸮尊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绿釉陶鸮尊留存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绿色底色仍然清晰可见。
(四)汉代陶器纹样分析
汉代陶器有着丰富的纹样,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常见的直条纹、波浪纹、弦纹、鱼纹、菱形纹鸟纹是汉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陶器中的鸟纹包括禽鸟纹、凤鸟纹等多种[4],其中,尤以凤鸟纹最具代表性。从纹样的功能来看,陶器纹样要素多起装饰性的作用。汉代,民族审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纹样要素能使器物更为美观,特别是在各类生活用陶器中,直条纹、波浪纹等的雕饰,使陶器具有了朴素的美感。从本质上看,陶器纹样要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种陶器纹样要素均能用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不同于纯粹的形式上的符号,陶器纹样要素具有很强的表意性,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图案均有着不同的寓意与寄托,这也是陶器纹样要素文化内涵的表现。绿釉陶鸮尊的纹样为鸟纹,通体羽毛丰满,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
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特点
(一)符号性
符号学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汀,他将符号视作“在这个事物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新的学科、思想的不断涌现,符号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94年,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提出符号学(Semeiology)的概念。索绪尔将符号分为符征、所指两个部分,前者指呈现出来的符号形式,后者则指符号背后所蕴藏的意义。索绪尔认为,符号自身并没有意义,符号的意义来自整个的社会文化系统。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能指即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是符号可感的一面;所指则为抽象的、不可感的符号内容。符号由人创造,是人为了实现传达意图或意指作用的创造物。人创造符号,并赋予符号内涵,最为典型的便是语言。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特征,是匠人围绕陶器而创造的符号系统。 (二)装饰性
图式构成是汉代陶器装饰性的重点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图式”一词同时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的“图式”,指的是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施加附属物,具有使物件美观的作用,是一种装饰方法,以审美表现为目标;而作为名词的“图式”,则指图式品,即在身体或物质的表面所加附属物的成品。汉代陶器造型艺术与图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形成具有汉代陶器特点的图式语言。因为汉代陶器制作者主要借助刻画、烧制、描绘等方法来呈现特定的形象,从而实现信息传达与交流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本身就可以用符号形式呈现,具有图式的特点。
(三)文化性
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图腾文化。图腾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绿釉陶鸮尊以鸮为塑造对象,体现了一种图腾崇拜。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的成果,殷商族玄鸟图腾并非燕子,而是鸱鸮,它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太阳神以及农业保护神。尽管在后世文化中,鸮成为邪恶的象征,但这种图腾文化仍然传承了下来;二是祭祀文化。祖宗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血缘宗亲关系,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祖宗崇拜的影响。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发展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卡西尔也认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5]。在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宗族自治来实现,宗族自治与国家层面的治理具有同构性,而这也是家国情怀形成的主要因素。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祭祀作用和文化功能,陶鸮尊亦代表一类多用于祭祀用的明器。
三、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发展中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危机,受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古代文化的处境日益艰难,大量古代文化资源濒临消亡的威胁。从古代文化的构成而言,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两大类,陶器中的造型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其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言,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最典型的是保护方法匮乏。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的途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增强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次,就民族文化的传播而言,传播是传承的核心方式,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最后,就民族文化的创新而言,民族文化必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做好必要的创新工作,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民族文化受文化惯性的影响,在创新中思维保守,很多时候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结语
汉代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既要传承,也要有所创新,只有在陶器造型艺术史的发展中融入当代陶器制作艺术,才能实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成效。对此,学界一方面要加强对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实现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玲,谭骏.浅探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J].中国陶瓷,2009(1):68-70.
[2]刘雅丽,贾黎威.浅谈陶瓷材质的内蕴美[J].景德镇陶瓷,2008(3):9-10.
[3]王天艺.汉代复色低温铅釉陶器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8(6):78-88.
[4]李宥橙.灵禽类陶瓷雕塑造型艺术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