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新旺,科技是关键;科技要振兴、人才要倍出,教育是关键。当前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参差不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1、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固守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
2、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学校硬件设施差。一般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而一些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如: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体育器材都不具备,好多学校找不到一架风琴。
3、师资队伍适应不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出身民办,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为家庭生计奔波,故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4、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民进城务工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涌入城市就读,致使城市学校装不下,农村学校无学生。几名、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正在逐年增加,这么小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5、县城学校年年在农村学校考调教师,致使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相对减少,老、弱、病、残支撑着农村学校。就以我校为例:现有教师39人,平均年龄47.9岁。11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相继借调入城的年轻教师就有10人之多。且部分教师或能力欠缺、或安于现状,或主体发展意识不强。让学校失去朝气,丧失活力。
6、缺科、缺编情况严重,体、音、美、外语等小学科专业人才匮乏,部分学校无法按要求开齐课程。
由此可见,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教育均衡问题,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策略
1、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
3、实施支教活动,扩大教师的流动面,实行教师轮岗制。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坚持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
4、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管理方法,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存在价值不大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老、中、青结合,学历高、低互补,对学校的投入相对增加,逐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5、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2)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促进学校师资均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采取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策略。通过师资轮换调整,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
(3)制定城市、乡镇办学条件、教师绩效工资统一分配的标准。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这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7、重视“特色教育”与“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选用有创新意识、有冲劲的教师担任校长或学校负责人,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奖励办学有特色、学校有起色的校长,激发校长办学热情。
总之,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环境下,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是基础,规范办学行为是核心,优化师资建设是关键,形成特色办学是重点,创新学校管理是保障。均衡发展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关键。我们农村学校呼唤和期待教育均衡,也必将用实际行动实现教育均衡。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1、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固守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
2、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学校硬件设施差。一般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而一些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如: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体育器材都不具备,好多学校找不到一架风琴。
3、师资队伍适应不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出身民办,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为家庭生计奔波,故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4、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民进城务工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涌入城市就读,致使城市学校装不下,农村学校无学生。几名、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正在逐年增加,这么小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5、县城学校年年在农村学校考调教师,致使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相对减少,老、弱、病、残支撑着农村学校。就以我校为例:现有教师39人,平均年龄47.9岁。11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相继借调入城的年轻教师就有10人之多。且部分教师或能力欠缺、或安于现状,或主体发展意识不强。让学校失去朝气,丧失活力。
6、缺科、缺编情况严重,体、音、美、外语等小学科专业人才匮乏,部分学校无法按要求开齐课程。
由此可见,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教育均衡问题,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策略
1、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
3、实施支教活动,扩大教师的流动面,实行教师轮岗制。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坚持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
4、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管理方法,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存在价值不大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老、中、青结合,学历高、低互补,对学校的投入相对增加,逐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5、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2)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促进学校师资均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采取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策略。通过师资轮换调整,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
(3)制定城市、乡镇办学条件、教师绩效工资统一分配的标准。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这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7、重视“特色教育”与“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选用有创新意识、有冲劲的教师担任校长或学校负责人,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奖励办学有特色、学校有起色的校长,激发校长办学热情。
总之,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环境下,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是基础,规范办学行为是核心,优化师资建设是关键,形成特色办学是重点,创新学校管理是保障。均衡发展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关键。我们农村学校呼唤和期待教育均衡,也必将用实际行动实现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