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基督教救救思想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全诗的前后文字相互印证,探讨本诗的时间观和拯救时间的主题。本文认为,按基督教的思想来理解,诗中的“时间过去”指人因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园之前的生活,“时间将来”指末日审判,而“时间现在”指人类历史的每一瞬间。拯救时间就是要拯救人,而人的拯救只有依靠神,所以人要谦卑。
  【关键词】时间观拯救谦卑
  
  众所周知,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所蕴涵的意象极其复杂,一些研究者指出。此诗所表现的,除基督教思想外。还包含了古希腊和印度的思想。但尽管如此,基督教思想无疑是其根本的立足点。关于本诗的主题,裘小龙译本一开始的注释中指出:“在寻求时间的赎回中探讨时间的意义。”这成了本诗研究的基调,而本诗第5行和第6行“如果时间都永远是现在/所有的时间都不能够得到拯救”,似乎也在印证此论点。然而,“拯救时间”到底是什么意思?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又有何必要去拯救?本诗最后部分的二句诗或可对此做出解答:“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从时间中得不到拯救。”由此可见,拯救时间,根本上说,还是拯救人,包括拯救个人、拯救民族、拯救人类。那么,这样的拯救,有没有可能?如何进行?
  拯救时间是与本诗的时间观密切相连的。历来的研究者对本诗的时间观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结合古希腊思想史、基督教思想史,对本诗的时间观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研究由于没有与本诗的文本紧密结合,尽管洋洋洒洒,但不免有空疏而不着边际之感。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将紧扣文本,以全诗的前后文字相互印证,以期对本诗的时间观和拯救时间的主题。力求作出符合其本来面目的说明。本文以下所引诗句,主要用裘小龙的译本(以下简称裘译),而对裘译中的一些晦涩难解的诗句,本文引入其他译本的相应译文,以帮助读者理解。
  通常认为,本诗第一篇《燃烧的诺顿》的第一节集中体现了其时间观。此节的前三句为:
  “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
  也许都存在于时间将来。
  而时间将来包容于时间过去。”
  此段诗,如果引用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思想,可以解释得玄而又玄。但如果用基督教的思想来看,则十分明了。这里的“时间过去”和“时间将来”,其他译本中也作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它们有没有确切的含义呢?有。按照基督教的思想,人最早生活在伊甸园中,由于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时间过去”之所指。人在将来必将面临末日审判,这就是“时间将来”之所指。而“时间现在”,则指因原罪而被逐出伊句园到末日审判之间的每一瞬间。即人类历史上的每一瞬间。如此理解是否有根据呢?我们可从语言学上作一探讨。“时间现在”,在原文中是Time present。其中。present意谓在场的、存在的,因此,Time present-词也蕴涵着“存在着的时间”之意[2]。而与此相对地,“时间过去”即可理解为“还未开始的时间”。而“时间将来”可理解为“终结的时间”。
  按此含义,可对以上一段诗作一清晰的理解:人的原罪和由此而来的种种苦难,都将在末日审判时终结,这是前二句诗的蕴涵意思:而末日审判根源在于原罪,这是第三句诗的蕴涵意思。
  接下来,本诗的第四、第五句为:
  “如果时间都永远在现在,
  所有的时间都不能够得到拯救。”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上所说。“时间现在”是指人被逐出伊甸园到末日审判之间的每一瞬间。即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况。那么,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呢?本诗对此有多处描述,现引《燃烧的诺顿》第3节中对人的描述文字(汤永宽译文,以下简称汤译):
  “只有一抹微光
  闪摇在一张张紧张的饱经忧患的脸上
  都因为心烦意乱而毫无意义
  神情无所专注而极度冷漠。”
  因此,如果现实世界中的人,没有“时间过去”和“时间将来”的观念,即没有原罪和末日审判的观念,那么就只能是神情紧张、心烦意乱、极度冷漠。生活缺乏意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救?时间又如何能被拯救?
  但“时间现在”并非纯属消极,全无意义,根本上说,“时间过去”和“时间将来”只有通过“时间现在”而被忆及《燃烧的诺顿》第2节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但是只有在时间之内,那在玫瑰园中的瞬间,
  那雨声沥沥的凉亭里的瞬间,
  当烟雾降落在通风的教堂里的瞬间,
  才能忆起:才能与过去和未来相及。”(汤译)
  因此,“只有通过时间时间才能被人征服。”(裘译)也就是说,原罪和末日审判,只有现实中的人,才能想起。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人就将堕落而无从得到拯救:而人若能时刻牢记此类观念,人才能得救,这就是“时间才能被人征服”的含义。
  《燃烧的诺顿》第1节中关于玫瑰园的描述。就是忆及过去的一个例子。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
  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
  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
  进入玫瑰园。”(汤译)
  诗中的“玫瑰园”,可有二种理解:一是指童年。二是指伊句园。此后的诗句中将“玫瑰园”称为“我们第一个世界”。固然,“第一个世界”可指童年,但由“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等意象来看,“玫瑰园”不像是指童年。因为从童年至今的“甬道”,应是我们走过的,而不是“从未走过的”。而通向伊甸园的“甬道”是人类个人“从未走过的”。“玫瑰园”(即伊甸园)是在我们的记忆中,但当我们沿着记忆来到“玫瑰园”,那里似乎一切都在,但又似乎一派荒芜。
  “他们在那里(原文为“There theywere”),庄严、非凡、又难以察见。”(裘译)这里的“他们(they)”,似乎指玫瑰,似乎指孩子们(玫瑰园中的孩子。应指最早时还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又似乎指精灵(后句“他们在我们身后,也映在池水中”,其中的“他们”似乎指精灵)。“它们在那儿仿佛是我们的客人/受到我们的接待也在接待我们。/它们彬彬有礼地伫立在空寂的小径旁。”(汤译,其中,they被译为“它们”)由此给我们描绘的是玫瑰园的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进而又走到了“那个干涸的池塘”,“池干了,干得结结实实,边缘棕黄”(裘译),玫瑰园的荒芜毕竟显现。可怜的人,只能在阳光带来的幻觉中,感受到玫瑰园的繁荣:“但在阳光下,池里似乎充满了水,/荷花婷婷地、婷婷地升起,/在炎热的阳光下,池水闪闪发亮,/他们在我们身后,也映在池水中。”但幻觉是很容易地就破灭的,“接着一朵云彩飘过,池就干涸了。”云彩遮着了阳光,幻觉就消失了。以至鸟说:“走吧走吧走吧,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真实。”(裘译)人只能想象着:“树叶丛中躲满了孩子/他们兴冲冲地藏在那儿,忍住了笑声。”(汤译)似乎玫瑰园(伊甸园)依然生气勃勃、欣欣向 荣。因为那里是基督教徒魂牵梦萦的精神故园。
  而在以上表述时间观的诗句和描述玫瑰园的诗句之间,还有几行诗。也极有意思。
  “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
  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
  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
  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汤译)
  在此节的结尾,作者又重复了上述表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过去可能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那么,诗中的“过去可能存在的”(裘译为“本来可能发生的”)和“已经存在的”(裘译为“已经发生的”)又是指什么呢?从本文以上对此段诗的前后文所作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过去可能存在的”,应指人在伊甸园中的生活:而“已经存在的”,当指人类至今的历史。但为什么作者将人在伊甸园中的生活表述为“过去可能存在的”,“只是在一个猜测(裘译为‘思辨’)的世界中”?或许。这就是作者被人评论为具有“超然、沉稳风格”之原因所在。作者没有将宗教事实当作历史事实来处理,而是在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将宗教事实作为“可能”性来表述。但这丝毫没有弱化作者的宗教立场,因为,“过去可能存在的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此“终点”在以下的诗句中,也被称为“旋转世界的静止点”。在这静止点上:
  “既无生灵也无精魂”
  但是不止也无动。在这静止点上,只有舞蹈。
  不停止也不移动。可别把它叫做固定不移。
  过去和未来就在这里回合。无去无从,
  无升无降。只有这个点,这个静止点,
  这里原不会有舞蹈,但这里有的只是舞蹈。”(汤译)
  显然,这样的“静止点”,只能是神(过去译为上帝)之所在。
  “我只能说,我们曾在那儿呆过,但我说不出是哪儿。
  我也说不出呆了多久,因为这样就把它纳入时间。”(汤译)
  这也意味着,人曾与神同在。这应该就是人在伊甸园的生活。它在时间之前,即在人类历史之前,所以不能将它“纳入时间”。虽然在以上诗句中,作者将人在伊句园的生活仅仅表述为“过去可能存在的”,但至此,作者又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而此种肯定本质上是说,整个世界、人的所有历史,都是以神为基础。围绕着神而展开的。神是一切的终点,此终点是始终存在的。更进一步地说,不但人的存在以神为基础,而且,人的拯救也只有依靠神。
  在《东库克》中,作者写道:
  “我们唯一能希冀获得的睿智
  是谦卑的睿智:谦卑是永无止境的。”
  人之所以要“谦卑”。是因为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拯救。《燃烧的诺顿》第2节指出:即使人从欲望、痛苦和身心内外的逼迫中获得了解脱,甚至被一种恩宠之感所笼罩,获得了宁静,获得了“部分的狂喜”,消除了“部分恐惧”,此时还不能说人已经获得了拯救。“过去和未来的羁绊/交织在变化着的软弱的躯体中,/卫护着人类既不飞升天国也不堕入地狱”。因为天堂和地狱“都非血肉之躯所能忍受”。即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仍因“过去和未来的羁绊”(即负有原罪和未经末日审判),还未得救。
  这就是说,人即使再努力,获得了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境界,仍不能说已被拯救。拯救只能由神赐给,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依靠,所以,人应谦卑。
  “我对我的灵魂说,别作声,耐心等待但不要寄予希望,
  因为希望会变成对虚妄的希望:
  耐心等待但不要怀有爱恋,
  因为爱恋会变成对虚妄的爱恋:纵然犹有信心。
  但是信心、爱和希望都在等待之中。
  耐心等待但不要思索,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思索:
  这样黑暗必将变得光明,静止也将变成舞蹈。”
  由此我们看到,世界是围绕着神这一静止点而转动不息,时间是围绕着神而展开并以神为终点,人因原罪而开始了苦难的历史并因神的拯救而终结苦难,这就是本诗的时间观和拯救观。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为大学听力课采用影视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多数学生反映上课观看英语电影对提高英语水平没有明显的实效。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观赏英文原版电影是提高听说能力的极好途径,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程度,适当选片,练习多样,增强自信等方面的引导。  [关键词]英文原版电影 听说教学 运用    一、引言    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
[摘要]苏轼赤壁赋诗本事以其丰富的意蕴,被元明清三代作家引入戏曲创作。在不同时代政治文化背景影响下,赤壁赋诗题材戏曲呈现出作家态度由积极入世到超然世外再到积极入世的演变。  [关键词]赤壁赋诗 戏曲 作家态度 演变    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富于戏剧色彩,几乎可以视为传奇。自元至清,每个朝代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苏轼题材戏曲——即学者所谓“东坡戏”,塑造了与史传迥异的苏轼形象。据《古本戏曲剧目提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国家“一五”计划的战略部署下,东北的工农业及各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卓著成就,人民电影事业也率先兴起并繁盛起来。“人民电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电影生产活动,最早追溯到延安电影团的建立,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区别于国民党统治下的电影和殖民侵略下的电影,是在中共和人民政权直接领导与关怀下的电影活动。  一、东北
何应辉1946年6月生于四川成都。幼儿家学,后师从施孝长、陈子庄先生。1984年结业于尉天池教授主持的南京师范大学高师书法师资班。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四川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我和何应辉相识相知几近三十年了,三十年中社会急剧的变革引发了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何应辉却
【摘要】进入21世纪,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美国动画电影在题材选择上采用多元文化融合战略,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精华,将美国式的精神理念植入其中,成功地将他国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一种全球观众都接受的文化形式,制作出多部受全球观众和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的动画影片。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 文化本土化 观众定位    美国动画之父科尔曾说过:“做动画的人,是像上帝一样在创造世界,因为他面对的只是一张白
电影于1895年诞生于法国,第二年即传入中国,最初被称为“影戏”。由于初期的电影都是默片,所以没有涉及翻译问题。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翻译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进口的外语片加印说明书”。[1]随后,电影翻译尝试了各种形式,“如加幻灯小字幕、现场解说、‘译意风’等等”。[2]1922年程树仁为外语片《莲花女》译配中文字幕,“可谓开了字幕电影的先河”。[3]以上这些翻译形式虽有助于观众了解剧情,但
摘要 在自主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影视欣赏教学是以英语原版电影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英语由主学习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学习能力。  关键词 影视欣赏 自主学习 听说能力 文化修养    一、引言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纷纷建立起了英语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设备的现代化。英语教学的观念也日新月异
创业战场上阵父子兵,SeeX眼保仪实现量产  时针回拨到1985年3月,苏振宇刚刚5年级,就遭遇了视力下降的痛苦,视力从1.5一下掉到了0.6。苏振宇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扑在书上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想到,书中的世界越来越精彩,书外的世界越来越模糊。  父亲苏洪泉是中科院高级工程师,他的一个直属领导常年从事研究工作,近视加深,在一次飞往英国的途中视网膜脱落,最后只能摘除右眼球。儿子视力迅速下降,让他
2016年,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风靡中国,以其对成都的深深眷念与热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也引发社会对人城关系的再思考。2019年5月,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张旭等,2019)正式上线,正如总导演张旭提示的那样,绘制一本“城市的素颜写真集”。为了最真实地找出城市的“素颜”,制作团队筹备两年,走遍五个城市,记录数十处城市景观、采访数百人,累积了上万小时的素材,最终得以用广度展现城市的点点滴滴,
【摘要】“平民选秀”活动火爆的原因在于1,“平民选秀”活动自身的特点。2,它体现了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3,“平民选秀”活动满足了众多参与者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4,大众传媒的导向对选秀活动起了积极的诱导作用。  【关键词】平民选秀火爆原因    近几年,从中央台到省级和地级电视台,各类平民“选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从唱歌选秀、跳舞选秀、功夫选秀、主持人选秀到影视剧演员选秀,种类繁多,其中以超级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