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景——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这种在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主动和思考的空间。提出问题的创设情境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一课伊始,学生正属于注意力集中阶段,所以如何设计新奇的数学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一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 数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1. 情境创设要有愉悦性
情绪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信息和思维活动中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记忆力加强,思维活跃。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弱,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好动、好看”,无意注意占很大比重。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情绪高涨中求知,既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充分利用了非智力的因素,使得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有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因此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例如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可创设情境如下:现在有一张报纸,将它对折一下,厚度增加了一倍,再对折一下,厚度是原来的4倍;如此对折30次,让学生估计一下厚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几次之后,告诉他们厚度大约是10个珠穆琅玛峰高时,你想学生有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有,空前高涨。
3.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创设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方法。切忌只图表面的热闹,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由于班级之间,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在讲代数式的值时,由于班级之间,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在讲代数式的值时,对观察能力一般的班级创设情境:按图示的程序计算,你随便输出x的一个值,如5,则我立即输出结果为35。
那么这个计算结果是如何计算得出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家探究的问题。利用计算程序创设情境,比较直观,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容易获得成功,从而处于兴奋状态下,进入课程探究学习。在学生观察能力较好的班级,可创设情境:按图示的程序进行计算,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2,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字母的取值与代数式的值的关系,为探索代数式的其他性质服务。
二、 数学课创设情境的方法
1. 相关知识提问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课文中相关知识,摘其要旨简单明快地提出新课学习问题,或流利通畅地勾勒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轮廓,使学习明确学习目的,迅速进入学习探索状态。
例如,讲数轴时创设情境:出示演示用温度计,请大家观察温度的大小表示,依照此温度计的构造方法,请你把我们所学过的有理数为他排队,排成一行,如何比较合理?分组探索。
2. 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
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不仅可使知识由旧到新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也为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了铺垫。此法适用于知识间内在联系紧密的内容。例如,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创设情境:请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请说明理由? 3×5=5×3 (3×5)×2=3(5×2)
容易看出,它们是小学所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在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引导大家进行有理数范围内的探索发现。
3. 利用故事、数学史话创设情境
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创设情境:东汉初年(公元前后),《九章算术》的第八章为“方程”;唐宋时期,宫廷到处传播着“天元术”游戏,“天元术”主要字词是天、地、人、物,你想玩“天元”游戏吗?你知道“天元”与“方程”的关系吗?那么就请你随我一道走进方程世界。
4. 利用知识巧设悬念创设意境
通过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来设下悬念,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主动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正负数时创设:气象预报说,今天气温5℃,(请大家注意防寒保暖),小刚把这两年5度用数字标记为5℃,你有什么看法?(产生矛盾)如果这样标记,那么零上与零下有没有区别?(使学生矛盾更加激化),而事实上大家知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一起来探索从记数上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方法。
5. 联系实际应用创设情境
以学生熟悉的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作铺垫,来探索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此法运用了心理学中的知识迁移原理,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如讲线段的长短比较时,请两位同学比较个子的高矮,让一人站地上,一人站小凳上进行比较;让两人背对背地站在同一块平地上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一种结果比较真实?让学生拿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进行探索比较,寻找比较方法。
初中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该不拘一格,不一定是集中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创设,只要有围绕课程改革,抓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个核心,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言行情互相交融,就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 3180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一课伊始,学生正属于注意力集中阶段,所以如何设计新奇的数学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一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 数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1. 情境创设要有愉悦性
情绪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信息和思维活动中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记忆力加强,思维活跃。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弱,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好动、好看”,无意注意占很大比重。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情绪高涨中求知,既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充分利用了非智力的因素,使得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有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因此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例如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可创设情境如下:现在有一张报纸,将它对折一下,厚度增加了一倍,再对折一下,厚度是原来的4倍;如此对折30次,让学生估计一下厚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几次之后,告诉他们厚度大约是10个珠穆琅玛峰高时,你想学生有没有探究问题的兴趣。有,空前高涨。
3.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创设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方法。切忌只图表面的热闹,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由于班级之间,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在讲代数式的值时,由于班级之间,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在讲代数式的值时,对观察能力一般的班级创设情境:按图示的程序计算,你随便输出x的一个值,如5,则我立即输出结果为35。
那么这个计算结果是如何计算得出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家探究的问题。利用计算程序创设情境,比较直观,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容易获得成功,从而处于兴奋状态下,进入课程探究学习。在学生观察能力较好的班级,可创设情境:按图示的程序进行计算,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2,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字母的取值与代数式的值的关系,为探索代数式的其他性质服务。
二、 数学课创设情境的方法
1. 相关知识提问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课文中相关知识,摘其要旨简单明快地提出新课学习问题,或流利通畅地勾勒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轮廓,使学习明确学习目的,迅速进入学习探索状态。
例如,讲数轴时创设情境:出示演示用温度计,请大家观察温度的大小表示,依照此温度计的构造方法,请你把我们所学过的有理数为他排队,排成一行,如何比较合理?分组探索。
2. 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
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不仅可使知识由旧到新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也为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了铺垫。此法适用于知识间内在联系紧密的内容。例如,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创设情境:请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请说明理由? 3×5=5×3 (3×5)×2=3(5×2)
容易看出,它们是小学所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在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引导大家进行有理数范围内的探索发现。
3. 利用故事、数学史话创设情境
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创设情境:东汉初年(公元前后),《九章算术》的第八章为“方程”;唐宋时期,宫廷到处传播着“天元术”游戏,“天元术”主要字词是天、地、人、物,你想玩“天元”游戏吗?你知道“天元”与“方程”的关系吗?那么就请你随我一道走进方程世界。
4. 利用知识巧设悬念创设意境
通过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来设下悬念,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主动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正负数时创设:气象预报说,今天气温5℃,(请大家注意防寒保暖),小刚把这两年5度用数字标记为5℃,你有什么看法?(产生矛盾)如果这样标记,那么零上与零下有没有区别?(使学生矛盾更加激化),而事实上大家知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一起来探索从记数上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方法。
5. 联系实际应用创设情境
以学生熟悉的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作铺垫,来探索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此法运用了心理学中的知识迁移原理,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如讲线段的长短比较时,请两位同学比较个子的高矮,让一人站地上,一人站小凳上进行比较;让两人背对背地站在同一块平地上进行比较,你认为哪一种结果比较真实?让学生拿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进行探索比较,寻找比较方法。
初中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该不拘一格,不一定是集中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创设,只要有围绕课程改革,抓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个核心,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言行情互相交融,就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 31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