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文史结合法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史不分家”,历史和文学都属于人文学科的大类,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这是由历史和文学的本质决定的,今天的历史教学也提倡文史结合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课堂上文史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文史结合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历史与文学同根同源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课堂的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文史结合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不再是一门干巴巴的科目,它与语文结合,用文学的角度去阐释历史,会有别开生面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再次,文史结合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相比,文学更具有直观性,容易被学生轻松接受。采用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快速使学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一、用文学语言来感受历史
  用文学性的语言感受历史,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概括历史,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以“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节课程为例来说明。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用革命烈士赵世炎《远望莫斯科》导入课程:“我们站在巴黎铁塔顶上,高处不胜寒,一片茫苍苍,翘首远望,遥指北方,万千风光,令人神往!听呵!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看呵!满天大雪,无数红旗飘扬;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之后再向学生说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俄国十月革命》,这样就可以在一片文学的氛围中开始课程。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也可让学生采用图示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署上姓名,向全班学生解释为何这样设计。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块巧克力夹心饼”,由于巧克力是黑色,象征着俄国统治者的黑暗与落后,而夹心饼指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因此革命性强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另一个学生则形容俄国为“拄着拐杖跑步的运动员”,意思是沙皇俄国尽管受到封建落后势力的束缚,却拼命想赶上列强发展的步伐,还有学生形容俄国是“穿梭在老虎中的豺狼”,意思是沙皇俄国尽管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一个,却像豺狼一样贪婪、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
  二、用文学作品来印证历史事件
  近几年的初中历史考试中,多次出现了引用文学作品来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为了适应这种考试趋势,在平常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有其必要性。而且,适当地引入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的评论描画、互为印证的作用和好处极多。
  例如,在讲“秦末农民起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来描述农民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这段记叙性的文字很清晰地指明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秦二世的暴政。统治阶级不在乎百姓的死活,对其进行残忍的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杀身之祸。这样悲苦的遭遇唤起了他们心中反抗的意识,既然无论怎么都难逃一死,“死国可乎”?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讲解不但可以顺利导入课堂,把学生引入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起义中,也会引发学生们对于历史兴亡、历史规律的思考,培养他们历史性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再比如,讲“秦末农民起义”也可以引用西汉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中一段文字:“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段文字同《史记·陈涉世家》一样,都记录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只不过一个是记叙性文字,一个是概括性文字;一个是历史著作,一个散文名篇,但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贾谊的《过秦论》讲的就是秦国是如何从一个势单力薄的诸侯国变为一方霸主,再由一方霸主变为一个统治全中国的政权。可是无论是再强大的政权、再雄厚的军事实力、再残酷的铁血压迫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也会变得不堪一击,这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之处!这样不仅顺利地导入了课程,还向学生传输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把文学、历史和哲学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再比如讲“红军长征”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作为课堂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气势宏伟磅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雄伟壮阔,培养他们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敬佩和热爱之感。而且,《七律·长征》很好地概括了红军长征期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一系列事件,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不易,从中感受到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引入优秀的影视作品,活化历史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在丰富学生的业务生活的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可供引用的材料。最近几年来,一些历史影片陆续投入制作,搬上荧幕,有些历史记录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给观众们直观的感受,同时带来强烈的历史震撼。这些历史记录片和单纯的历史资料片相比较而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运用艺术手法升华情感,这类反映历史事件的影视歌类文学作品,毫无疑问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为他们所喜爱。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不妨将一些质量较高的历史影片引入课堂,利用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观看,作为上课之前的一段导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兴趣也能够一下子调动起来。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课程中,导入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有关黄海海战的情节,就能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感受到邓世昌等爱国官兵深沉热烈的爱国感情;在“五四运动”或者“巴黎和会”的课程中,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慷慨激昂的演讲片段,“弱国无外交”的历史事实就能很好地得以表现。在关于建国和建党这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课中,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的大事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把《建党伟业》这部历史影片搬上课堂,在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最后成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党,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在“新中国的成立”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建国大业》,在学生观看的同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新中国成立的各种条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样就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过程。
  在现代历史课程教学中,文史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文史结合法的优点,正确使用文史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我区从2001年开始,逐步启动对乡镇卫生院的转制工作,目前已有半数卫生院转制.医院转制后,极大地激发了产权拥有者的内在动力,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服务态
法官与医生一样,都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专业人士,医生是诊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疾病,而法官是运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和矫正社会的不公和秩序失衡,其职责是对症下药,预防和解决已
目的:对农村白内障患者实行大批量、短时间复明手术的疗效观察。方法:集中时间对广大农村白内障患者进行筛选,然后行大批量、短时间内给予患者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从工晶体植入
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亚鲁王》是记录苗族历史的史诗,一般在苗族祭祀仪式和葬礼上唱诵,传唱的是苗人首领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本栏目从这期开始
30年前,海雀村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生态恶劣;30年后,海雀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对此,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功不可没。近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远学
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控制医疗费用,坚持"以收定支",因此,不断总结经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卫生事业
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积段成篇,这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一般程序。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从写话到习作,应加强习作与阅读的联系,坚持读写结合。而悟典型句式、促读写迁移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实现感悟——积累——表达的飞跃。  一、悟总起句,促言之有物  总起句在篇首或段首,起概括全文或全段的作用。阅读教学中聚焦总起句,悟其总领,能训练学生围绕一句话把习作写具体。  语言的理解总是先于语言的生成。引导学生认识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基础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一要重体验,二要展个性,三要启想象,四要求实效。  一、要重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体验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
在宽容不宽容的问题上有常例也有变体,运用合宜,全在经验、修养、境界与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们发现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这样的课堂与“静”太远。“宁静方能致远”。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