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引发了十三亿人民的悲悯,也引发了一个新的诗潮。这些诗歌, 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新成就。
一、感受地震诗歌的凄美
诗歌用美的语言和形象使人陶醉、激动和震颤,使人情不自禁摒弃平庸、委琐和丑恶,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马小峰的《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手/地动山摇中,有你巍然耸立/危机时你匍匐在课桌/将生存希望留给身下的学生/这是一双老师的手……”多少人舍弃自己生命,救了别人;多少人不顾安危,奔赴抗震救灾前线:那气壮山河的一双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太阳,重建家园的希望!诗人因了这灵魂的震颤,激情的撞击而寻找生命畅快的宣泄,并将这种宣泄升华为深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这种浸透诗人淋漓挥洒的情感力量,往往能掀起裹挟人心的悲壮美诗潮,引发他们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常常感到渺小和无奈,这种体验在这次大地震中更深刻地烙在人们的心里。面对父母的遗体,听着丈夫的呼救,抚着孩子渐渐变硬的手,那种剜心割肉的痛又怎能不让诗人滴下带血的泪,唱出生命的凄美!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写了一对母子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的对话情境,母亲对孩子的含泪嘱托,孩子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不断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扉。在灾难造成的生离死别面前,母亲的不舍、牵挂、悲伤实在是太多太多:“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如此的懂事坚强,有如此的大爱之心的孩子啊,面对大自然的肆虐,我们却无能为力,眼看着如花的生命转瞬坠落,这是怎样的痛楚!怎样的凄美!
二、感受诗歌中的大爱之心
从本质上讲,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涵养健康情感,蕴蓄追求真善美激情的圣洁的源泉。涵养健康的情感,就是通过诗的审美价值因素的发掘,净化情感。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它无时不刻不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
看这些优美的诗篇,周文杰的《和你在一起》:“后方的我们,和你在一起/挽起双袖,伸出双臂,/鲜红的血液从我的/心脏输进你的身体,/从此我们更加亲如一家。……”而汤养宗的《瓦砾中的中国》“我们有一个永不会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而实在的祖国。
诗歌中亿万人民同心协力,战胜灾难的誓言与爱心,撞击了人们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让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打破自己平时的局限、自身的渺小、懦弱和平庸,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它等同起来,分享着它的伟大,走向真与善,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
三、感受诗歌中的人性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爱国的主题依然是中国诗歌的大方向,但也融进了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对生命的状态、过程和意义的思考。这次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诗潮,其主要内容除了把对灾区的关注,升华为对祖国的关注,把对灾民的热爱升华为对民族的热爱之外,除了悲情、激情、豪情之外,抒发悲鸣的人性情怀,人类面对灾难的共同态度,超越了阶级、财富、城乡、国界、种族的限制的大爱,也是汶川地震诗歌传达给人们的美好情愫。“此刻共和国停住脚步/国旗半垂/红着哀痛的眼睛/万山肃立/江河呜咽/所有的花朵都泪水盈盈……”(雷抒雁的《悲回风:哀悼日》)
地震诗歌里有很多描写孩子的篇章,那是最为感人的诗章。俞强的《废墟上的书包》、廖辉军的《孩子,请一路走好》、陈让的《母子》、胡弦的《招魂》等。如佚名诗《天堂》:“我在昨天下午的课堂上/悄悄地飞起/在黑暗的夜空/像春天里/您和爸爸放飞的那只/无绳的风筝/飘啊飘啊/飘向远方……/我走了,正如我来时给您的阵痛一样/我走时依然给您这样的痛伤,妈妈/我走了我不想回头/我在心里想着您笑的模样/妈妈,让我再喊您一声/您给我了生命,快乐,爱与飞的翅膀/妈妈,来生吧/我仍然是您的儿女永远在您的心空中飞翔……”在这些诗歌中,都以一种人类悲悯的情怀悼念那些死难的孩子,写出了人性中璀璨的光芒,从而让读者学会心怀悲悯,尊重生者,也尊重死者。■
一、感受地震诗歌的凄美
诗歌用美的语言和形象使人陶醉、激动和震颤,使人情不自禁摒弃平庸、委琐和丑恶,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马小峰的《伸出你的手》:“伸出你的手/地动山摇中,有你巍然耸立/危机时你匍匐在课桌/将生存希望留给身下的学生/这是一双老师的手……”多少人舍弃自己生命,救了别人;多少人不顾安危,奔赴抗震救灾前线:那气壮山河的一双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太阳,重建家园的希望!诗人因了这灵魂的震颤,激情的撞击而寻找生命畅快的宣泄,并将这种宣泄升华为深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这种浸透诗人淋漓挥洒的情感力量,往往能掀起裹挟人心的悲壮美诗潮,引发他们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常常感到渺小和无奈,这种体验在这次大地震中更深刻地烙在人们的心里。面对父母的遗体,听着丈夫的呼救,抚着孩子渐渐变硬的手,那种剜心割肉的痛又怎能不让诗人滴下带血的泪,唱出生命的凄美!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写了一对母子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的对话情境,母亲对孩子的含泪嘱托,孩子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不断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扉。在灾难造成的生离死别面前,母亲的不舍、牵挂、悲伤实在是太多太多:“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如此的懂事坚强,有如此的大爱之心的孩子啊,面对大自然的肆虐,我们却无能为力,眼看着如花的生命转瞬坠落,这是怎样的痛楚!怎样的凄美!
二、感受诗歌中的大爱之心
从本质上讲,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涵养健康情感,蕴蓄追求真善美激情的圣洁的源泉。涵养健康的情感,就是通过诗的审美价值因素的发掘,净化情感。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它无时不刻不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
看这些优美的诗篇,周文杰的《和你在一起》:“后方的我们,和你在一起/挽起双袖,伸出双臂,/鲜红的血液从我的/心脏输进你的身体,/从此我们更加亲如一家。……”而汤养宗的《瓦砾中的中国》“我们有一个永不会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而实在的祖国。
诗歌中亿万人民同心协力,战胜灾难的誓言与爱心,撞击了人们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让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打破自己平时的局限、自身的渺小、懦弱和平庸,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它等同起来,分享着它的伟大,走向真与善,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
三、感受诗歌中的人性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爱国的主题依然是中国诗歌的大方向,但也融进了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对生命的状态、过程和意义的思考。这次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诗潮,其主要内容除了把对灾区的关注,升华为对祖国的关注,把对灾民的热爱升华为对民族的热爱之外,除了悲情、激情、豪情之外,抒发悲鸣的人性情怀,人类面对灾难的共同态度,超越了阶级、财富、城乡、国界、种族的限制的大爱,也是汶川地震诗歌传达给人们的美好情愫。“此刻共和国停住脚步/国旗半垂/红着哀痛的眼睛/万山肃立/江河呜咽/所有的花朵都泪水盈盈……”(雷抒雁的《悲回风:哀悼日》)
地震诗歌里有很多描写孩子的篇章,那是最为感人的诗章。俞强的《废墟上的书包》、廖辉军的《孩子,请一路走好》、陈让的《母子》、胡弦的《招魂》等。如佚名诗《天堂》:“我在昨天下午的课堂上/悄悄地飞起/在黑暗的夜空/像春天里/您和爸爸放飞的那只/无绳的风筝/飘啊飘啊/飘向远方……/我走了,正如我来时给您的阵痛一样/我走时依然给您这样的痛伤,妈妈/我走了我不想回头/我在心里想着您笑的模样/妈妈,让我再喊您一声/您给我了生命,快乐,爱与飞的翅膀/妈妈,来生吧/我仍然是您的儿女永远在您的心空中飞翔……”在这些诗歌中,都以一种人类悲悯的情怀悼念那些死难的孩子,写出了人性中璀璨的光芒,从而让读者学会心怀悲悯,尊重生者,也尊重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