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其综合性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因其主题类别多,涵盖面广,且要求與学生生活链接,导致现行教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2011版课程标准鼓励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整合多种教学素材进行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学素材并不难寻,难的是如何处理教学素材,从而将其价值最大程度挖掘出来,而这正是提升品德教学实效之关键。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又兼任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笔者尝试移值语文教学之法,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各类教学素材都能彰显其独特价值。当然,“借道语文”并非是将品德课上成语文课,其目的直接指向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品德教学;有效性
一、巧用语文素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语文众多版本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篇目不在少数,因此,融合语文素材进入品德课堂教学是整合品德教学资源的方式之一。但令老师们困惑的是,面对语文素材,多说了怕上成语文课,少讲了德育价值又挖掘不出来。对待这一问题,笔者的解决之道是大胆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理解关键句法”,同时,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将语文素材改头换面,以此突破品德教学重难点。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样棒的你》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样棒的你》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难点是学会真诚的赞美。教学中,我发现二年级孩子关注点很狭窄,都集中在优点突出的同学身上;赞美的方式也很单一,喜欢“跟风”,人云亦云。针对孩子们容易接受暗示这一特点,我将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称赞》一课(主要内容是在小刺猬和小獾的相互鼓励中,小獾获得了自信,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引入课堂。我将课文制作成绘本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并抛出问题:“在《称赞》这个故事里,小刺猬在称赞朋友前都做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称赞小獾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孩子们很专注地听完了故事,并抓住“小刺猬拿起小獾做的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你的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两个关键点。接着,我请孩子评价小刺猬做得怎么样,孩子们提出“小刺猬仔细地看是在对比小獾做的三条板凳”“,“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我乘机连接故事与生活:“小刺猬通过观察、对比,这才发现了小獾的优点。咱们身边有些同学优点也不太明显,我们要怎么做才找到他的优点呢?你会怎样称赞他们让他们更有自信呢?”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暗示的孩子们开始“仔细观察,细心发现”。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书写、课堂发言、同学交往等方面寻找起班级中容易被忽略的同学的优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称赞起同学,课堂出一个小高潮,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最后,我称赞了孩子们的真诚,肯定了真诚的称赞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快乐,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称赞他人。
上述教学过程,除去媒体辅助使得教学素材呈现方式不同之外,其素材处理方式与语文阅读教学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抓关键词句”评价故事形象,的确带着几分“语文味”,但细作分析,不难发现其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本教学案例中对故事所谓的“分析”旨在指向一个完全不同于语文学科理解表达文字的目标——它是以故事为媒介,通过分析感悟榜样的品质,寻找合适的方法,学会真诚地称赞他人。而学生正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榜样,并通过榜样自己悟到寻找别人优点的方法,并争着尝试“真诚地赞美”,而学生也在体验称赞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被肯定,被称赞的快乐。同时,这一教学素材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二、补白生活素材——但看庐山真面目
品德与生活(社会)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因此,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鼓励教师将生活素材引进课堂以弥补教材不足。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鲜活的生活素材进入品社课堂之后却失去了生命力,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留下的是空泛的议论,“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如何让生活素材发挥应有的价值,语文教学常用的想象补白帮我解决了这一难题。想象补白用于语文教学指在让学生充分练习表达,以达到培养想象力及训练语言的目的。而在品社课堂中,这一方法则能迅速打通孩子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一课,为了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脆弱,拒绝危险的安全意识,我大胆引入了一则两天前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一名六年级学生放学回家,过马路时因与同学嬉戏,被高速驶过的轿车带进车轮,造成重伤。当时,此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样真实的生活事例,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是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的一点。课堂上,在适时抛出这一事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表示心有余悸。我抓住契机,大胆引导“每一个不幸事件的发生,我们叹其不幸的同时,不妨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想一想。”此时,大屏幕出示开车司机、受伤小孩、孩子母亲等角色表情图。我请孩子们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他的想法。在抒情音乐的煊染下,学生纷纷道出了司机的愧疚,孩子的后悔以及母亲的悲痛。想象活动结束后,我请学生谈谈感受,学生此时有感而发,有的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萌发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想法;有的感受到生命与他人的关联,它不仅属于个人;有的认识到公共场的危险,提出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应该说,这一教学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想象补白训练在过程上如出一辙,但我们都应该明白,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关注点不在于学生“说得怎么样”,而在于学生情感投入的多少。学生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尝试着走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与之产生“共情”,因共情而产生了深深地“共鸣”,感受力得以不断丰富。在丰富自身感受力的同时,学生还体验到同一事件在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从而发自内心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他们从内心深处种植下“拒绝危险”的情感种子,使得该生活事例的教育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才是该教学案例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是形式,而学生获得的才是“庐山真面目”。
三、活用品德教材——语不惊人誓不休 除以上所涉及的两类素材,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也凝聚着许多前人的智慧,因此,用好教材,最大程度利用教材无疑是品德老师的职责所在。但俗话说“教材是死的”,如何让教材中的素材焕发光彩,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借助的又一方法是放大语言的魅力。被现代多媒体辅助技术放大的语言更能达到激活文字,创设情境,直抵人心之效果。
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课,教材中有一段关于“在打印机和机算机技术的影响下,汉字是否要被取代”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学生对汉字的魅力与神奇有了一定地感知,但尚不充分,而本段资料则是对汉字发展的有力补充。我先将文字资料制作成微课,分前后两个部分呈现。第一部分在着力展示汉字面临科技挑战之困境之后,我用语言创设了如下情境:“神奇的汉字现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曾经鉴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它凝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智慧,难道,它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它真的要让位于拼音字母吗?难道,中华儿女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成为现实吗?”在声声质问中,学生频频摇头,“不能”、“当然不能!”“绝对不能!”是学生斩钉截铁地回应。“是呀,绝对不能,因为失去汉字,我们就同时失去了——”“中华文明”“历史”“尊严”,从学生的每一个答案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强烈的情感在流淌。之后,微课继续播放后半部分“汉字输入法的诞生换救汉字的生命”,此时,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表露无遗,在感叹中国人智慧的同时,他们还表达出要传承汉字,传承中华文华的深切感受。
以上案例,为达到情境渲染的目的,笔者连用三个反问叠加成的排句式,句句锵铿有力,重重叩击着孩子的心灵,这是典型的语文课堂常用的创设情境法。在老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引领下,学生入境生情,进而生发出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达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当然,微课的使用让教本素材化静为动,化文为图,与語言的结合恰到好处,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领会并受到感染,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得到同步,而这正是教材价值充分挖掘并得以提升的体现。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每一个品德学科教师的不懈追求,而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应以挖掘教学素材的独特价值为基础,否则素材再多,资源再好,若教法不得当,也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进入不了学生的心灵,无实效可言。借道语文,媒体相助,是众多品德活动手段的一种,是准确把握课标基础之上的“借”。我们坚决杜绝没有理解品社课程标准,将之上成语文课的品德课堂,我们坚决杜绝重形式而无实效的浮光掠影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闫顺利.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1):39-40
[2]钱颖.真情妙不可言[J].文教资料,2006(1):147-148
【关键词】语文;品德教学;有效性
一、巧用语文素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语文众多版本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篇目不在少数,因此,融合语文素材进入品德课堂教学是整合品德教学资源的方式之一。但令老师们困惑的是,面对语文素材,多说了怕上成语文课,少讲了德育价值又挖掘不出来。对待这一问题,笔者的解决之道是大胆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理解关键句法”,同时,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将语文素材改头换面,以此突破品德教学重难点。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样棒的你》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样棒的你》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难点是学会真诚的赞美。教学中,我发现二年级孩子关注点很狭窄,都集中在优点突出的同学身上;赞美的方式也很单一,喜欢“跟风”,人云亦云。针对孩子们容易接受暗示这一特点,我将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称赞》一课(主要内容是在小刺猬和小獾的相互鼓励中,小獾获得了自信,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引入课堂。我将课文制作成绘本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并抛出问题:“在《称赞》这个故事里,小刺猬在称赞朋友前都做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称赞小獾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孩子们很专注地听完了故事,并抓住“小刺猬拿起小獾做的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你的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两个关键点。接着,我请孩子评价小刺猬做得怎么样,孩子们提出“小刺猬仔细地看是在对比小獾做的三条板凳”“,“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我乘机连接故事与生活:“小刺猬通过观察、对比,这才发现了小獾的优点。咱们身边有些同学优点也不太明显,我们要怎么做才找到他的优点呢?你会怎样称赞他们让他们更有自信呢?”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暗示的孩子们开始“仔细观察,细心发现”。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书写、课堂发言、同学交往等方面寻找起班级中容易被忽略的同学的优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称赞起同学,课堂出一个小高潮,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最后,我称赞了孩子们的真诚,肯定了真诚的称赞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快乐,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称赞他人。
上述教学过程,除去媒体辅助使得教学素材呈现方式不同之外,其素材处理方式与语文阅读教学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抓关键词句”评价故事形象,的确带着几分“语文味”,但细作分析,不难发现其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本教学案例中对故事所谓的“分析”旨在指向一个完全不同于语文学科理解表达文字的目标——它是以故事为媒介,通过分析感悟榜样的品质,寻找合适的方法,学会真诚地称赞他人。而学生正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榜样,并通过榜样自己悟到寻找别人优点的方法,并争着尝试“真诚地赞美”,而学生也在体验称赞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被肯定,被称赞的快乐。同时,这一教学素材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二、补白生活素材——但看庐山真面目
品德与生活(社会)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因此,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鼓励教师将生活素材引进课堂以弥补教材不足。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鲜活的生活素材进入品社课堂之后却失去了生命力,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留下的是空泛的议论,“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如何让生活素材发挥应有的价值,语文教学常用的想象补白帮我解决了这一难题。想象补白用于语文教学指在让学生充分练习表达,以达到培养想象力及训练语言的目的。而在品社课堂中,这一方法则能迅速打通孩子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一课,为了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脆弱,拒绝危险的安全意识,我大胆引入了一则两天前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一名六年级学生放学回家,过马路时因与同学嬉戏,被高速驶过的轿车带进车轮,造成重伤。当时,此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样真实的生活事例,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是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的一点。课堂上,在适时抛出这一事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表示心有余悸。我抓住契机,大胆引导“每一个不幸事件的发生,我们叹其不幸的同时,不妨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想一想。”此时,大屏幕出示开车司机、受伤小孩、孩子母亲等角色表情图。我请孩子们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他的想法。在抒情音乐的煊染下,学生纷纷道出了司机的愧疚,孩子的后悔以及母亲的悲痛。想象活动结束后,我请学生谈谈感受,学生此时有感而发,有的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萌发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想法;有的感受到生命与他人的关联,它不仅属于个人;有的认识到公共场的危险,提出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应该说,这一教学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想象补白训练在过程上如出一辙,但我们都应该明白,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关注点不在于学生“说得怎么样”,而在于学生情感投入的多少。学生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尝试着走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与之产生“共情”,因共情而产生了深深地“共鸣”,感受力得以不断丰富。在丰富自身感受力的同时,学生还体验到同一事件在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从而发自内心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他们从内心深处种植下“拒绝危险”的情感种子,使得该生活事例的教育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才是该教学案例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是形式,而学生获得的才是“庐山真面目”。
三、活用品德教材——语不惊人誓不休 除以上所涉及的两类素材,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也凝聚着许多前人的智慧,因此,用好教材,最大程度利用教材无疑是品德老师的职责所在。但俗话说“教材是死的”,如何让教材中的素材焕发光彩,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借助的又一方法是放大语言的魅力。被现代多媒体辅助技术放大的语言更能达到激活文字,创设情境,直抵人心之效果。
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一课,教材中有一段关于“在打印机和机算机技术的影响下,汉字是否要被取代”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学生对汉字的魅力与神奇有了一定地感知,但尚不充分,而本段资料则是对汉字发展的有力补充。我先将文字资料制作成微课,分前后两个部分呈现。第一部分在着力展示汉字面临科技挑战之困境之后,我用语言创设了如下情境:“神奇的汉字现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曾经鉴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它凝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智慧,难道,它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它真的要让位于拼音字母吗?难道,中华儿女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成为现实吗?”在声声质问中,学生频频摇头,“不能”、“当然不能!”“绝对不能!”是学生斩钉截铁地回应。“是呀,绝对不能,因为失去汉字,我们就同时失去了——”“中华文明”“历史”“尊严”,从学生的每一个答案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强烈的情感在流淌。之后,微课继续播放后半部分“汉字输入法的诞生换救汉字的生命”,此时,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表露无遗,在感叹中国人智慧的同时,他们还表达出要传承汉字,传承中华文华的深切感受。
以上案例,为达到情境渲染的目的,笔者连用三个反问叠加成的排句式,句句锵铿有力,重重叩击着孩子的心灵,这是典型的语文课堂常用的创设情境法。在老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引领下,学生入境生情,进而生发出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达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当然,微课的使用让教本素材化静为动,化文为图,与語言的结合恰到好处,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领会并受到感染,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得到同步,而这正是教材价值充分挖掘并得以提升的体现。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每一个品德学科教师的不懈追求,而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应以挖掘教学素材的独特价值为基础,否则素材再多,资源再好,若教法不得当,也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进入不了学生的心灵,无实效可言。借道语文,媒体相助,是众多品德活动手段的一种,是准确把握课标基础之上的“借”。我们坚决杜绝没有理解品社课程标准,将之上成语文课的品德课堂,我们坚决杜绝重形式而无实效的浮光掠影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闫顺利.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1):39-40
[2]钱颖.真情妙不可言[J].文教资料,2006(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