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流动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视预习和课外阅读为“隐性作业”,语文能力不容乐观。当无力改变家长时,教师就必须在课堂40分钟内做文章,打破“一篇课文两三个教时”的习惯,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和进程,将微阅读挤进课内。笔者借助申报的绍兴市教改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先学后教”的微阅读新模式。
一、课下先学,以“主问题”为主
课下先学,是一种让学,还“学”于生,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有效先学是有效后教的基础。因此,变革传统预习,提高学生先学的兴趣势在必行。改变时间,预习不再作为家庭作业,而是在晨读、午习或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先学;更新内容,在读准字、词、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课文,设置一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的独立阅读;改进方式,在独立阅读之后,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释疑解惑和知识的初步理解、接受过程。
笔者以“主问题预习”引领学生先学课文,正是践行了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的新理念。教师观察学生先学的全过程,掌握预习学情,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堂的“后教方案”。当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教师雪中送炭,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以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的主问题预习单: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寒暄、驻足痴望、行色匆匆”等词。
2.读通课文,想想作者游历了哪些地方。
3.主问题:找到作者展开想象的地方,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用关键词批注,试着读一读。
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每位学生对照主问题预习单独立先学,完成预习单中的任务;其次,四人小组同伴互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朗读,互相纠错并改进;其三,针对主问题,交流意见,把统一的意见形成简单的文字记录在“预习成果单”上;最后,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难题记录在“预习成果单”的反面。
根据先学过程中把握到的翔实学情和 “预习成果单”,基于预习所达到的水平,教师方可备课。这时,学生不会的、有疑惑的、错误的,是课堂必选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已经会的,决不进课堂。
二、知识初授,以“解疑排难”为主
这是40分钟课堂的第一板块,建立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相信,一些关于字词句文的简单知识,即使老师不教,学生也能自己学会。“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河流中自己去扑腾,才能真正学会游泳。”提高学习能力同样如此。教师要帮助解决的,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忽视的问题和错误的问题。如《草虫的村落》一课,在先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两个大面积的问题:一是“巷”的字形错误率高,大部分与“苍”字混淆;“勤”的左下部是两横加一提,不少学生把最后一提变成了横;二是“寒暄”,只能背诵书面解释,不懂得实际运用等。获得这样一些来自学生学习现场的真实学情是践行生本课堂的重要基础。
根据这一学情,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重点设计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一是数一数,“巷”“勤”分别是几画;关键的笔画分别是第几画;二是当堂在书本上练习书写,同桌互查。课后,针对这两个字,笔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错误率比课前明显下降;过一段时间后,生字返生现象也较少。由此可知,教师在学生先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基于本班实际的真问题,此时的点拨引导抓住了关键点,与学生的自学认知形成了冲突碰撞,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化理解,以“汇报讨论”为主
课下带着主问题先学课文,课上围绕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又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这一策略有效地避免教师主导下学生被学习、被思考、被互动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碎问碎答式的低效对话,节约了不少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困生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前置性思考,也可接受教师单独的预习指导帮助,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缩小与同伴的差距。他们在课堂汇报交流中也有话说,有话敢说,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充当“沉默的群众演员”。
仍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学生在课下抓住“想象”这一关键词朗读、理解、思考、批注;课堂上,笔者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汇报交流思考所得,学习方式以集中的读和说为主:一是朗读展示,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先读课文,再次练习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第二步,分小组展示读。二是聊“想象”。我引导说:“想象,让草虫的世界那么富有情趣。结合课文聊聊你喜欢的‘想象’吧!”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交流,师生、生生、生本多维度立体地围绕主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对话,他们完全兴奋起来。每一个举手的学生都是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想表达自己的预习成果。如有个学困生说:“我读着这句话,耳边仿佛也回响起丁丁咚咚的泉水声,那真的很美妙动听!作者用这样的想象表达自己对这种音乐的喜爱。我喜欢。”当他说出这一番话时,全班同学简直惊呆了。
3.引导质疑,以“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在课堂上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第三板块,笔者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提问题,提不懂的问题,提想继续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只让学生提问,不当堂解决,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最有价值的问题。不少学生因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得到全班同学的肯定而信心倍增。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想到那一次,老师让我们讲自己知道的。我刚讲完,教室里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认可,老师也认可了。后来,我又讲了一句,只可惜不记得讲了什么,只记得教室里响起了第二次掌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着‘同意’。我当时特别高兴,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心里一直在偷笑。”
4.课内阅读,以“微小经典”为主
基于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实难以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只是没有优质课外书,更大的问题在于家庭中没有读书的氛围,孩子从小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因此,课外阅读随堂化是解决阅读量严重不足的唯一出路。
“主问题先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加速教学进程,在规定的两课时里挤出了四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微阅读”,实现多读书、多积累的目标。学生的课内微阅读,保证阅读素材的经典性,它不同于成人消遣式的快餐阅读。笔者力求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致的名家作品,引到课内,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简短的作品整篇读;长的作品选段读;难的作品,老师读,学生听;简单的作品,学生分段读。朗读之后,教师或学生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从学到教,先学后教,此次小变革颠倒了传统的教与学的顺序,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教与学的对应性增强,微阅读的常态化弥补了课外阅读缺失的遗憾,提升了流动儿童的阅读力。
一、课下先学,以“主问题”为主
课下先学,是一种让学,还“学”于生,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有效先学是有效后教的基础。因此,变革传统预习,提高学生先学的兴趣势在必行。改变时间,预习不再作为家庭作业,而是在晨读、午习或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先学;更新内容,在读准字、词、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课文,设置一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的独立阅读;改进方式,在独立阅读之后,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释疑解惑和知识的初步理解、接受过程。
笔者以“主问题预习”引领学生先学课文,正是践行了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的新理念。教师观察学生先学的全过程,掌握预习学情,以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堂的“后教方案”。当学生遭遇学习困难,教师雪中送炭,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以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的主问题预习单: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寒暄、驻足痴望、行色匆匆”等词。
2.读通课文,想想作者游历了哪些地方。
3.主问题:找到作者展开想象的地方,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用关键词批注,试着读一读。
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每位学生对照主问题预习单独立先学,完成预习单中的任务;其次,四人小组同伴互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朗读,互相纠错并改进;其三,针对主问题,交流意见,把统一的意见形成简单的文字记录在“预习成果单”上;最后,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难题记录在“预习成果单”的反面。
根据先学过程中把握到的翔实学情和 “预习成果单”,基于预习所达到的水平,教师方可备课。这时,学生不会的、有疑惑的、错误的,是课堂必选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已经会的,决不进课堂。
二、知识初授,以“解疑排难”为主
这是40分钟课堂的第一板块,建立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相信,一些关于字词句文的简单知识,即使老师不教,学生也能自己学会。“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河流中自己去扑腾,才能真正学会游泳。”提高学习能力同样如此。教师要帮助解决的,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忽视的问题和错误的问题。如《草虫的村落》一课,在先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两个大面积的问题:一是“巷”的字形错误率高,大部分与“苍”字混淆;“勤”的左下部是两横加一提,不少学生把最后一提变成了横;二是“寒暄”,只能背诵书面解释,不懂得实际运用等。获得这样一些来自学生学习现场的真实学情是践行生本课堂的重要基础。
根据这一学情,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重点设计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一是数一数,“巷”“勤”分别是几画;关键的笔画分别是第几画;二是当堂在书本上练习书写,同桌互查。课后,针对这两个字,笔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错误率比课前明显下降;过一段时间后,生字返生现象也较少。由此可知,教师在学生先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基于本班实际的真问题,此时的点拨引导抓住了关键点,与学生的自学认知形成了冲突碰撞,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化理解,以“汇报讨论”为主
课下带着主问题先学课文,课上围绕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又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这一策略有效地避免教师主导下学生被学习、被思考、被互动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碎问碎答式的低效对话,节约了不少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困生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前置性思考,也可接受教师单独的预习指导帮助,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缩小与同伴的差距。他们在课堂汇报交流中也有话说,有话敢说,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充当“沉默的群众演员”。
仍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学生在课下抓住“想象”这一关键词朗读、理解、思考、批注;课堂上,笔者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汇报交流思考所得,学习方式以集中的读和说为主:一是朗读展示,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先读课文,再次练习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第二步,分小组展示读。二是聊“想象”。我引导说:“想象,让草虫的世界那么富有情趣。结合课文聊聊你喜欢的‘想象’吧!”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交流,师生、生生、生本多维度立体地围绕主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对话,他们完全兴奋起来。每一个举手的学生都是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想表达自己的预习成果。如有个学困生说:“我读着这句话,耳边仿佛也回响起丁丁咚咚的泉水声,那真的很美妙动听!作者用这样的想象表达自己对这种音乐的喜爱。我喜欢。”当他说出这一番话时,全班同学简直惊呆了。
3.引导质疑,以“提出问题”为主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在课堂上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第三板块,笔者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提问题,提不懂的问题,提想继续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只让学生提问,不当堂解决,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最有价值的问题。不少学生因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得到全班同学的肯定而信心倍增。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想到那一次,老师让我们讲自己知道的。我刚讲完,教室里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认可,老师也认可了。后来,我又讲了一句,只可惜不记得讲了什么,只记得教室里响起了第二次掌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着‘同意’。我当时特别高兴,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心里一直在偷笑。”
4.课内阅读,以“微小经典”为主
基于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实难以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只是没有优质课外书,更大的问题在于家庭中没有读书的氛围,孩子从小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因此,课外阅读随堂化是解决阅读量严重不足的唯一出路。
“主问题先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加速教学进程,在规定的两课时里挤出了四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微阅读”,实现多读书、多积累的目标。学生的课内微阅读,保证阅读素材的经典性,它不同于成人消遣式的快餐阅读。笔者力求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致的名家作品,引到课内,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简短的作品整篇读;长的作品选段读;难的作品,老师读,学生听;简单的作品,学生分段读。朗读之后,教师或学生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从学到教,先学后教,此次小变革颠倒了传统的教与学的顺序,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教与学的对应性增强,微阅读的常态化弥补了课外阅读缺失的遗憾,提升了流动儿童的阅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