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年高考结束。除首批实施高考新政的上海、浙江外,今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份开启新高考制度改革。
新高考以“6选3”代替文理分科,给学生提供多达20种选择组合。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学设施配备、选课系统开发、学科教师配备、学生管理模式等提出全方位挑战。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学科教师配备面临的挑战最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现有学科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选课走班需求。
选课组合的增多势必导致班额的增多,这就需要更多教师,且办学定位越高的地区所需要的师资越多。
按照最低层次要求,师资需求约为原来的1.2倍;按照较高办学层次实施,师资需求约为原来的1.5倍;如果实行更高水平的课程选择和分层分类教学,师资需求甚至要达到1.8倍以上。
当前,编制、人社部门对教师实行定编定岗管理,同时国家规定高中学段师生比为12.5—13.5∶1,这些都在管理机制上限制了学科教师的增加。
传统学科教师结构难以适应选课走班
年龄结构上,一部分高中面临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困境,精力体力上难以跟上多样化、高强度的选课走班教学,例如某县二中45岁以上教师达91人,占全部教师比例的29.4%。
性别结构上,存在女性教师占比偏高问题,且在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女教师比例更高,一旦出现集中生育,选课走班乃至正常教学都难以维持。
学科结构上,由于学生选课需求难以测算且不断变化,固定的学科教师比例难以适应和调整。同时,此次改革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相对淡化的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将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学科将需要增加大量教师。而高中教师专业性强、更新周期长、利益诉求多,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科教师比例调整。
未来学科教师缺口受学生主观影响较大
以上海、浙江为例,大量高中生扎堆选择生物、地理学科,这些学科难度相对较低、得分较易,可节省大量学习时间。而从专业前景角度来看,据媒体统计,浙江考生选考物理、化学分别可报考大约91%、83.5%的大学专业,而选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则分别只能报考大约68.8%、57.9%、62.8%、60.9%的大学专业。
因物理、化学数理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高,有学生不愿选、不想选,但此类学科职业需求量大,未来随着学生专业选择日趋理性,这类课程及教师需求可能迎来较大增长。总之,从短期学业发展来看,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缺口较大,而从长期职业发展来看,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存在较大增长需求。
学科教师跨校、跨学段流动存在困难
众多选课组合和多元化发展需求对学科教师要求更高,这是一个或几个学校难以应对的,这就需要在更大层面调剂现有教育人力资源。
实现选课走班至少要在县域范围内统筹推动人员合理流动。目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老师不动学生动”,就是打破学校管理边界,实现高中在校生校际流动,甚至跨校选课走班;一种是“学生不动老师动”,就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实现师资力量常态化跨校流动。为尽可能降低对教学秩序的冲击,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选择。
当然,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较为集中的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实现教师跨校流动也未必能完全解决师资相对短缺问题。对此,上海、浙江等地少数高中采取教师跨学段流动的办法,按照高中授课标准从初中遴选一部分优秀教师,纳入学科教师库应对短缺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初中的专业学科教师也相对短缺。以某县属初中为例,该校一名心理教师担任生物课教师,一名英语教师曾长期担任地理课教师。尽管这可能是个例,但也反映了初中学科教师建设存在的短板。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的力度,制定编制和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县市区重视和解决学科教师难题,推动建立常态化应对体制机制。结合教育综合督导、专项调研等,实时跟踪了解和调度学科教师建设情况。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早探索拟定新高考下选课走班模式,逐步探明学生选课需求、平均班额规模和学科教师需求预期。
二是统筹中学阶段学科教师建设。对全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摸清所学专业与所授科目、授课水平与授课课时、课程研发能力、身体状况、流动意愿等,深入剖析教师发展瓶颈。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全面修订学科教师标准,以授课水平为基准高标准建设学科教师库。同步设立学科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内涵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盘活学科教师存量。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学科教师跨学校、跨学段乃至跨县市区合理流动,适当提高学科教师流动门槛,强化专业发展提高授课质量。在各学段,原则上要求所学专业与授课课程一致,研究出台中学学段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管理办法,允许并规范教师合理流动到相近学科教学,破除“校长随心所欲、教师三心二意”的教师专业发展不稳定状态,全力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四是探索政府購买服务或引入社会力量。提前谋划学科教师引进计划、适当增加学科教师引进频率,根据学生模拟选课结果、学科教师发展动向等提早研判学科教师缺口,变“缺什么人招什么人”为“需什么人要什么人”。在招聘新教师过程中,将中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量,统筹各个学段专业教师数量,适当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引进力度,配齐配强各学科教师。必要时,也可在报请上级教育部门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聘请社会机构参与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科教师紧缺难题。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有改动)
新高考以“6选3”代替文理分科,给学生提供多达20种选择组合。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学设施配备、选课系统开发、学科教师配备、学生管理模式等提出全方位挑战。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学科教师配备面临的挑战最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现有学科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选课走班需求。
选课组合的增多势必导致班额的增多,这就需要更多教师,且办学定位越高的地区所需要的师资越多。
按照最低层次要求,师资需求约为原来的1.2倍;按照较高办学层次实施,师资需求约为原来的1.5倍;如果实行更高水平的课程选择和分层分类教学,师资需求甚至要达到1.8倍以上。
当前,编制、人社部门对教师实行定编定岗管理,同时国家规定高中学段师生比为12.5—13.5∶1,这些都在管理机制上限制了学科教师的增加。
传统学科教师结构难以适应选课走班
年龄结构上,一部分高中面临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困境,精力体力上难以跟上多样化、高强度的选课走班教学,例如某县二中45岁以上教师达91人,占全部教师比例的29.4%。
性别结构上,存在女性教师占比偏高问题,且在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女教师比例更高,一旦出现集中生育,选课走班乃至正常教学都难以维持。
学科结构上,由于学生选课需求难以测算且不断变化,固定的学科教师比例难以适应和调整。同时,此次改革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相对淡化的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将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学科将需要增加大量教师。而高中教师专业性强、更新周期长、利益诉求多,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科教师比例调整。
未来学科教师缺口受学生主观影响较大
以上海、浙江为例,大量高中生扎堆选择生物、地理学科,这些学科难度相对较低、得分较易,可节省大量学习时间。而从专业前景角度来看,据媒体统计,浙江考生选考物理、化学分别可报考大约91%、83.5%的大学专业,而选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则分别只能报考大约68.8%、57.9%、62.8%、60.9%的大学专业。
因物理、化学数理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高,有学生不愿选、不想选,但此类学科职业需求量大,未来随着学生专业选择日趋理性,这类课程及教师需求可能迎来较大增长。总之,从短期学业发展来看,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缺口较大,而从长期职业发展来看,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存在较大增长需求。
学科教师跨校、跨学段流动存在困难
众多选课组合和多元化发展需求对学科教师要求更高,这是一个或几个学校难以应对的,这就需要在更大层面调剂现有教育人力资源。
实现选课走班至少要在县域范围内统筹推动人员合理流动。目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老师不动学生动”,就是打破学校管理边界,实现高中在校生校际流动,甚至跨校选课走班;一种是“学生不动老师动”,就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实现师资力量常态化跨校流动。为尽可能降低对教学秩序的冲击,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选择。
当然,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较为集中的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实现教师跨校流动也未必能完全解决师资相对短缺问题。对此,上海、浙江等地少数高中采取教师跨学段流动的办法,按照高中授课标准从初中遴选一部分优秀教师,纳入学科教师库应对短缺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初中的专业学科教师也相对短缺。以某县属初中为例,该校一名心理教师担任生物课教师,一名英语教师曾长期担任地理课教师。尽管这可能是个例,但也反映了初中学科教师建设存在的短板。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的力度,制定编制和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县市区重视和解决学科教师难题,推动建立常态化应对体制机制。结合教育综合督导、专项调研等,实时跟踪了解和调度学科教师建设情况。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早探索拟定新高考下选课走班模式,逐步探明学生选课需求、平均班额规模和学科教师需求预期。
二是统筹中学阶段学科教师建设。对全市初高中各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摸清所学专业与所授科目、授课水平与授课课时、课程研发能力、身体状况、流动意愿等,深入剖析教师发展瓶颈。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全面修订学科教师标准,以授课水平为基准高标准建设学科教师库。同步设立学科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内涵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盘活学科教师存量。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学科教师跨学校、跨学段乃至跨县市区合理流动,适当提高学科教师流动门槛,强化专业发展提高授课质量。在各学段,原则上要求所学专业与授课课程一致,研究出台中学学段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管理办法,允许并规范教师合理流动到相近学科教学,破除“校长随心所欲、教师三心二意”的教师专业发展不稳定状态,全力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四是探索政府購买服务或引入社会力量。提前谋划学科教师引进计划、适当增加学科教师引进频率,根据学生模拟选课结果、学科教师发展动向等提早研判学科教师缺口,变“缺什么人招什么人”为“需什么人要什么人”。在招聘新教师过程中,将中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量,统筹各个学段专业教师数量,适当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引进力度,配齐配强各学科教师。必要时,也可在报请上级教育部门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聘请社会机构参与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科教师紧缺难题。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