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举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不管是采用翻译法还是听说法教学,一个恰当的例子常会使繁琐的讲解变得简单而明白,有的甚至可使学生终生难忘。因此,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举例的规律性,对于增强学生举一反三演绎变化的能力并进而提高他们使用语言形成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典型性 针对性 实用性 同步性 启发性 主体 客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08-01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举例要注重“五性”。
1 典型性
举例要注意典型性,这是举例的基本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应以力求满足用词规范、语法准确、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模仿易记诵为原则,这样的例句才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因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口笔语例句和范文来学习的。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我使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讲解定语从句的概念。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
大家知道,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例句中有两个定语从句,前一句满足了修饰名词finger这一要求,后一句满足了修饰代词这一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了这个例句,定语从句的概念自己也会归纳出来,而且这个例句所创设的生动意景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去记住它。
2 针对性
课堂举例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防止偏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例句的选择大都来自于教学参考书、字典等工具书。这些例句不少是名言、警句或者是流传千古的典型例子。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异,师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教材进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举例时往往要作适当处理。有时要将原例句缩略,有时要改写,有时要去掉一些生僻怪异的词语,这样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这个例句作为讲解部分否定这一语言点时不管是内容和句型结构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句,但句中的glitter一词,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几乎未出现过,大纲及考纲也未列入,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我觉得针对学生实际就不宜以此作为例句。而改用Not all the members were present.(并非所有的人都到场了)或All the students haven’t understood the problem.(并非所有学生都懂得了此问题)这类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不难的句子作为例句,对初次接触这个语言点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就可能好得多。当然,随着学生对该语言点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展,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大并伴有少数生词的例句也是必要和可能的。
3 实用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该语言形成口笔语交际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要经过长期、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通过课堂例句的练习来完成。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举例一定要注重实用性、现实性,把活生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生活与相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语言真实感、新鲜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用外语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学校里、同学间发生的人和事的强烈的实用英语的愿望。这样才能学以致用,通过不断使用学到的口语知识逐渐形成使用外语的习惯,用的机会越多,越频繁,学得的知识也就会更牢固。要用得起来,就要求例句要有实用性。即使考纲、教纲中暂不要求掌握的知识,词汇、语法,为了达到增强兴趣,形成习惯,适当拓展也是完全必要的。
4 同步性
课堂举例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还要做到同步性。所谓同步就是指例句中所用的词汇、语法与句子内容以及例句的难易程度上应尽可能与所教教材基本同步。
目前就笔者所知,不少重点中学因应付升学考试,加大外语课时比重,课堂讲授知识面越拓越宽,原来一两个课时即可处理完的内容,有的甚至要四五个课时才能处理完。不少教师一堂课甚至只讲一两个重点词条或典型句式。有的课文只要一出现新词汇,新句式,教师(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就尽量拓宽,讲深讲活,试图一步到位,害怕考试时因没讲到而失误。这样师生都花费了不少无效劳动而又与教材不同步,收效甚微,背离了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衡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不是教师讲的多少,讲得好坏,而是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进行操练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讲是为了练,为了更好地,有目的、有理论指导地练习;而练是关键,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练得多了,才能熟能生巧。学生要能够练得好,例词、例句就要与教材同步,尽可能做到教什么,练什么;讲什么,练什么。通过长期、科学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往复,一步一步地提高。举例、讲练如果不同步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冷清课堂,日久天长就练不起来,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了。
5 启发性
课堂举例具有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设课堂讨论氛围、创设师生民主、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艺术之一。就英语学科而言,这种启发性体现在用词、构句和创设情景等方面。
例如,学生对German,Germans,Germany这些字常混淆不清。但下例却可以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这些词的用法:
Both Mars and Engels were Germans and they were born in Germany. German was their native language.
又如在讲授excite,exciting,excited, excitedly,excitement等词的使用时,只要把常用句型中的excited一词在句中举出,就不难启发学生使用其余类词。如:
She was excited to tell us the exciting story and we all listened to her excitedly and she told us the story with excitement.
课堂举例要具有启发性,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体特点,不能单纯把他们当作客体,同时,他们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承认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纯.中学英语教学艺术[Z].1999.
[2] 贾冠杰,马寅初,姜宁.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Z].1999.
关键词:典型性 针对性 实用性 同步性 启发性 主体 客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08-01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举例要注重“五性”。
1 典型性
举例要注意典型性,这是举例的基本要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应以力求满足用词规范、语法准确、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模仿易记诵为原则,这样的例句才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因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口笔语例句和范文来学习的。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我使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讲解定语从句的概念。
The finger I put into my mouth was not the one I had dipped into the cup.
大家知道,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例句中有两个定语从句,前一句满足了修饰名词finger这一要求,后一句满足了修饰代词这一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了这个例句,定语从句的概念自己也会归纳出来,而且这个例句所创设的生动意景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去记住它。
2 针对性
课堂举例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防止偏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例句的选择大都来自于教学参考书、字典等工具书。这些例句不少是名言、警句或者是流传千古的典型例子。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异,师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教材进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举例时往往要作适当处理。有时要将原例句缩略,有时要改写,有时要去掉一些生僻怪异的词语,这样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这个例句作为讲解部分否定这一语言点时不管是内容和句型结构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句,但句中的glitter一词,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几乎未出现过,大纲及考纲也未列入,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我觉得针对学生实际就不宜以此作为例句。而改用Not all the members were present.(并非所有的人都到场了)或All the students haven’t understood the problem.(并非所有学生都懂得了此问题)这类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不难的句子作为例句,对初次接触这个语言点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就可能好得多。当然,随着学生对该语言点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展,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大并伴有少数生词的例句也是必要和可能的。
3 实用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该语言形成口笔语交际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要经过长期、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通过课堂例句的练习来完成。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举例一定要注重实用性、现实性,把活生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生活与相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语言真实感、新鲜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用外语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学校里、同学间发生的人和事的强烈的实用英语的愿望。这样才能学以致用,通过不断使用学到的口语知识逐渐形成使用外语的习惯,用的机会越多,越频繁,学得的知识也就会更牢固。要用得起来,就要求例句要有实用性。即使考纲、教纲中暂不要求掌握的知识,词汇、语法,为了达到增强兴趣,形成习惯,适当拓展也是完全必要的。
4 同步性
课堂举例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还要做到同步性。所谓同步就是指例句中所用的词汇、语法与句子内容以及例句的难易程度上应尽可能与所教教材基本同步。
目前就笔者所知,不少重点中学因应付升学考试,加大外语课时比重,课堂讲授知识面越拓越宽,原来一两个课时即可处理完的内容,有的甚至要四五个课时才能处理完。不少教师一堂课甚至只讲一两个重点词条或典型句式。有的课文只要一出现新词汇,新句式,教师(特别是少数青年教师)就尽量拓宽,讲深讲活,试图一步到位,害怕考试时因没讲到而失误。这样师生都花费了不少无效劳动而又与教材不同步,收效甚微,背离了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衡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不是教师讲的多少,讲得好坏,而是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进行操练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讲是为了练,为了更好地,有目的、有理论指导地练习;而练是关键,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练得多了,才能熟能生巧。学生要能够练得好,例词、例句就要与教材同步,尽可能做到教什么,练什么;讲什么,练什么。通过长期、科学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往复,一步一步地提高。举例、讲练如果不同步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冷清课堂,日久天长就练不起来,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了。
5 启发性
课堂举例具有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设课堂讨论氛围、创设师生民主、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艺术之一。就英语学科而言,这种启发性体现在用词、构句和创设情景等方面。
例如,学生对German,Germans,Germany这些字常混淆不清。但下例却可以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这些词的用法:
Both Mars and Engels were Germans and they were born in Germany. German was their native language.
又如在讲授excite,exciting,excited, excitedly,excitement等词的使用时,只要把常用句型中的excited一词在句中举出,就不难启发学生使用其余类词。如:
She was excited to tell us the exciting story and we all listened to her excitedly and she told us the story with excitement.
课堂举例要具有启发性,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体特点,不能单纯把他们当作客体,同时,他们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承认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纯.中学英语教学艺术[Z].1999.
[2] 贾冠杰,马寅初,姜宁.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Z].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