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中去除书页胶条粘贴的实验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_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籍作为一种纸质文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大部分古籍来说要进行修复,首先要将书页打开展平,如果被粘连在一起,那么就无法进行很好的修复工作。所以,大部分被粘连的书页,只有去除黏合剂,揭开书页之后,才能进行修补以及后续的其他修复步骤。近些年,遇到一些用胶条粘贴的书页,在修复中如何揭除胶条粘贴一直困惑着笔者。后来,向前辈老师请教、查阅资料以及亲自试验,终于找到解决的办法,现将物理去除和化学溶剂去除两种试验方法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指正。
  关键词:古籍修复;粘连;物理方法;化学溶剂法
  古籍作为一种纸质文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大多数古籍是以“娇弱”的纸张作为载体,历经数百年历史流传至今,无论兵火战乱、自然灾害、保存环境还是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的古籍破损都在所难免。为了给这些遭遇不同程度“创伤”的古籍“治病”,面对各种不同破损情况的“疑难杂症”,被喻为“古籍医生”的修书人都在使尽浑身解数为延续古籍“寿命”而努力。其实古籍的破损就像人生病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如虫蛀、褶皱、污渍、老化、粘连等,对于大部分古籍来说要进行修复,首先要将书页打开展平,如果被粘连在一起,那么就无法进行很好的修复工作,所以,大部分被粘连的书页,只有去除黏合剂,揭开书页之后,才能进行修补以及后续的其他修复步骤。一般书页粘连除了受潮、受湿、挤压造成外,还有可能是在前人修复过程中使用了不合适的黏合剂,或者使用胶条进行拼接后粘贴的,对于前者来说修复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后者而言就相对较难。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者,近些年,在修复工作中遇到一些用胶条粘贴的书页,如何去除书页上面粘贴的胶条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很久。经过查阅资料、多次请教老师和亲手试验,终得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仅供方家参考。
  众所周知,我们在古籍修复中所用的黏合剂是小麦淀粉熬制而成的糨糊,它是大自然的产物,无毒无害,用在古籍修复中最大的优点是可逆性,为修补不理想时需要揭开补纸(或粘连书页)时留下了“后路”,若需要揭开时,用水润透糨糊粘连的地方,糨糊黏性就会慢慢变弱,方便我们揭开粘连的原补纸(或书页)。但是今日手头这本古籍,是前人用透明胶条作为黏合剂进行修补的,胶条在书页正反面粘贴,面积大,粘贴结实,这是让人头疼的问题。轻轻翻动着书页、触感着滑溜溜的胶条,脑子迅速回忆曾修复过的类似案例,想找到适合的方法能揭除胶条。
  物理方法
  记得有一次揭除字画上的透明胶条时,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用纸把胶条四周覆盖起来,只把胶条露出来,这样避免操作时“伤及无辜”,然后用小型吹风机对着胶条吹热风,胶条表面塑料膜遇热后变形皱起,这时用镊子轻轻揭下胶条。趁着热度在胶融开的状态下,再把残留在纸上的胶一点一点用镊子镊走,因为化学的胶粘贴在相对又薄又脆弱的纸张上面,想要在不伤害纸张的情况下彻底去除是很难的,所以当时也并没有把胶以及痕迹去除得特别理想,算是小有遗憾。但是我们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字画本身原材料,没有二次损伤。
  还可以用熨斗,其原理和用吹风机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加热使胶融开,然后进行去除。要小心操作,加热面积不能太大,随时加热随时揭除,加热后趁着胶条变软及时操作,否则时间稍微一长,胶条又会恢复原状,另外温度也要控制好,不易过高,温度过高一不小心就会把原书纸张烫坏,如果温度不够倒是可以再加温。
  化学溶剂法
  去除粘贴在古籍书页纸张上面的透明胶条所用的化学试剂,一般会用稀料,就是各种稀释剂,如油画稀释剂、化工油漆稀释剂等,基本都是有机溶剂,气味或多或少刺鼻难闻,易挥发,无色透明或浅黄色。今以化工油漆稀释剂为例进行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次实验,稀料无稀释的情况下。首先,试验准备工作:1.将透明胶条分别粘贴在A4打印纸、宣纸和清刊本的古籍书页三种纸质材料上,并用锤子分别进行了捶打,使二者粘连更结实。2.将稀释剂倒入量杯中约50毫升。然后,在修复桌面上垫一张白纸,将粘贴透明胶条的A4打印纸、宣纸和古籍书页三种试验样纸平铺在桌面上,粘贴胶条的一面朝下,将稀释剂分别均匀涂抹在三种粘贴透明胶条的样纸(粘贴胶条的纸张背面)上,涂抹后立刻进行揭除,此时虽然戴着口罩仍能闻到刺激气味。先看A4打印纸张,从一角揭起准备翻过来时,在揭到粘贴透明胶条部位的时候,俯身看去胶条就像不曾和A4打印纸粘连而是和桌面垫纸粘连一样,胶条轻松脱落下来,留在桌面的垫纸上面,翻过来后看纸张上面除了稀释剂的潮湿以外,没有任何残留物,胶条上面也很干凈,用手触摸感觉很光滑;再看宣纸,揭起宣纸的一角,和A4打印纸一样,透明胶条和宣纸很轻松地就分离了,透明胶条依然是留在桌面的垫纸上,宣纸上除了稀释剂的潮湿没有其他残留物;最后看书页,将书页翻过来时并没有像前面两种试验纸那样胶条脱落于桌面上。但是,用镊子从透明胶条的一角揭起,基本可以轻松地把胶条揭掉,而且揭除也很干净,无残留胶也不损伤书页。揭除透明胶条后的A4打印纸、宣纸和古籍书页三种纸质自然晾干后,发现涂抹稀释剂的部位都有发硬,且有稀释剂的痕迹,看上去有轻微油渍的感觉。于是,用毛笔蘸热水涂抹于稀释剂的残留痕迹处,进行清洗书页,再次自然晾干后,书页变得干净而柔软,去除了稀释剂的残留痕迹。因为近距离解除稀释剂,刺鼻难闻,眼睛已经感觉干涩,所以需要大家注意,在使用稀释剂时一定要佩戴口罩,保护好自己。
  第二次实验,将稀释剂按1:1比例稀释,依然选择A4打印纸、宣纸和古籍书页三种纸粘贴透明胶条并捶打后作为试验样纸一一进行实验,将稀释后的稀释剂分别均匀涂抹在三种粘贴透明胶条的样纸(粘贴胶条的纸张背面)上,涂抹后翻过来立刻进行揭除。首先揭的是A4打印纸上的胶条,用镊子从胶条的一角开始揭起,勉强可以揭掉,但胶条上带有少许纸毛;然后揭宣纸上的胶条,比揭A4打印纸上面的胶条难揭一些,在揭的过程中,宣纸有被揭破;在揭书页上的胶条时,鉴于前面两者不太好揭的情况,在书页上涂抹稀释剂后“闷”了10分钟,使其充分浸润纸张,用镊子从一角揭起,顺利揭下胶条,虽然没有揭破书页纸张,但胶条上面有从书页上带下来的纸毛和文字痕迹。自然晾干后三种纸上面都有稀释剂留下的痕迹,用凉水进行浸泡清洗后,痕迹去除,书页干净。
  第三次试验,将稀释剂按1:10比例稀释并搅匀,还是选择A4打印纸、宣纸和古籍书页三种纸粘贴透明胶条并捶打后作为试验样纸,基本和前面的操作相同,涂抹稀释剂后约20分钟开始揭胶条,一手拿镊子夹住胶条往起揭,一手需要轻轻摁住纸张才能揭下。揭的时候能感觉到黏黏的感觉,三种纸都没有揭破,但是揭下来的胶条上有一层纸毛,从书页上面粘下来的胶条不仅有一层纸毛还有文字和栏线的墨迹清晰可见。
  结合所有的实验过程来判断,首先,稀释剂作为一种化学稀料,气味难闻且易挥发,所以在使用时会刺激鼻腔引起打喷嚏,尤其在刚刚倒出稀释剂时感觉更明显,将稀释剂兑水稀释后气味会减弱。其次将稀释剂兑水稀释后,浓度越大越易于揭下胶条,留下的稀释剂痕迹也越明显,需要热水清洗,浓度越小揭除胶条越困难,兑水稀释后的试剂涂抹于纸上后,需要“闷”大约10—20分钟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揭除。如果“闷”的时间小于10分钟,揭时不仅胶条会沾掉纸上一层的纸毛,甚至会揭破纸张;如果“闷”的时间大于20分钟,试剂会挥发、干燥,起不到太大作用。为避免挥发,可在上面盖塑料纸。另外,稀料兑入水中时,稀料不会迅速溶于水,需要进行搅动。最后,留在纸上的稀释剂需要及时清洗,只要清洗及时,用凉水即可清洗掉。
  以上便是笔者针对透明胶条粘贴情况进行实践的记录,才疏学浅,难免有不足之处,仅供参考。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粘连的牢固程度不同、纸张不同等,会导致去除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修复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和研究,同时也希望爱书之人尽量不要用化学胶条粘贴在古籍书页上面。
  (作者简介:徐晓静,馆员,现任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知识,在考古遗物绘图领域多有应用,并根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机器本身学习大量相关图片的同时,内部通过匹配对应图像算法方式,在科考人员拍摄现场图片后,即可通过调用系统内部图片库形式,将文物的关键点用坐标识别形式,有效提升匹配正确率,绘图结果也将有效还原文物真实形态。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开始精神追求,这也对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将立足于博物馆讲解现状,分析博物馆中讲解员的定位,并对讲解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定位;技巧  博物馆是珍贵文物及相关物品进行展示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讲解员承担着向社会及个人进行专业讲解的重要工作,这是一种将珍贵文物向大众进行推广
期刊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陶瓷生产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宋元时期,德化陶瓷生产完成了青瓷向青白瓷、白瓷的转变过程,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德化独有的特色,陶瓷产品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德化窑生产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德化虽出闽中屋脊——戴云山区,但淳朴敦厚、吃苦耐
期刊
宋代历来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文明的一个巅峰时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民重视教育,力推科举制度,文化、科技、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在有宋一代均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尤其是瓷器的烧制水平、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世界许
期刊
常常地,去古玩城,想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老板也殷勤地伺候。可跟老板说来说去,你自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老板忙前忙后找出来的东西还真就不是你的菜。你扭头要走,蓦然回首,却没料到,你想要的宝贝,就在眼前,灯火阑珊处!  有一天,想去尋几方印石,就进了一家常去的石店。老板忙不迭地拿岀十来方不错的寿山品种石,我却没看到心仪的。老板白忙活了,我也白绕舌头了,老板无奈,我无趣。  不经意地一瞥,看见柜子最里边立
期刊
巧工妙造的珐琅彩瓷,从清康熙朝(1662—1722)开始生产,经历了雍正朝(1723—1735)的皇家专属式样,到乾隆朝(1736—1795),皇帝同样非常关心皇家出品的生产状况。尤其是透过乾隆皇帝和督陶官之间的对话,能够知晓乾隆年间制作的珐琅彩瓷独具特色。从风格样式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康雍两朝的色泽与纹样,乾隆朝珐琅彩瓷的烧制,在皇帝的主导与关注下,可以从双彩联乘、集锦新样和收纳典藏三个单元来进行
期刊
摘要: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窑突然出现,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定窑具备景德镇窑其中的很多条件,却未烧造出青花瓷器,是人为原因还是缺少了重要条件,本篇就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定窑;青花瓷;景德镇窑  从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来说,狭义概念的青花瓷器是指釉下彩瓷,即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坯胎上进行彩绘,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
期刊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接合部。境内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不仅造就了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并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向京津地区供水的源头,而且孕育了古老的淅川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下王岗和龙山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交流、融合
期刊
今年1月1日,“权力的形状——南薰殿帝后像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精选原藏于紫禁城南薰殿的历代帝后像25件,其中国宝级藏品9件、重要古物16件。主办方表示,将这些画像并列展出,希望凸显不同时代的画家如何在画面上,透过容颜、姿态、服饰、坐具、屏风、图案等种种安排,展现帝后的威仪。  1747年10月,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内务府库中发现一批前朝遗留下来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
期刊
法国是制造机械钟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悠久的钟表制造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17世纪末,中法开始了海上直接贸易;到18世纪,海上航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国巴黎的L.VRARD公司在当时就开始专门从事法国钟表销售,19世纪末该公司还分别在上海、天津和北京设立分公司,专营法国制造的钟表。因此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法国钟表,少数为18世纪造,多数为19世纪末的产品,部分则是20世纪初制。有趣的是,某些法国钟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