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辨思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茶有年,期间读了一些跟茶史有关的书,也加上自己偶尔跑跑茶区,对茶的共性算是有些认知。今年四月访茶去了恩施宣恩,据介绍,本地出产的伍家台贡茶,与西湖龙井问世的历史背景相同,而且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皇恩宠锡”为证。同为御贡之茶,前者鲜为人知的根由,个中成因很多,值得寻味的是,每一款地方名茶,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纳为御贡的历史作为品牌营销的背书,这种做法,一方面符合茶叶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众多品牌中的识别度,增强传播力。
  我们对所谓的“贡”有着特殊的情结。远的,有欧冶子后人铸剑投炉的传说,稍近一点,有景德镇宣德祭红的轶事,这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久而久之被渲染成了普通劳动人民的道义追求,至于铸剑和烧瓷,不惜牺牲生命的做法有何可歌可泣之处?鲜见背后的拷问。
  看来,贡的观念已经成了我们文化产品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口口相传的佳话之外,三百六十行的御贡特供,甚至还有一套严格缜密的机制进行着保障,这种机制,即便是在今天,也可见端倪。有的,虽然形式上已经消失,但在文化积习上,还继续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能。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作为封建礼制的一部分,起源于西周的贡茶,发展到中唐时期已经二千余年,正是贡茶已然制度化的阶段。唐代诗人袁高写于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的《茶山诗》,真实地反映了顾渚紫笋贡茶生产者和进贡役工辛劳而悲惨的情景,在茶史中,属于比较早揭露贡茶背后社会现实的作品。
  开篇这几句诗的意思,《禹贡》记载夏禹治水及九州地形、土壤、物产、贡赋和远古时代的习俗,它的宗旨本来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生活得到安顿。然而后世的国君帝王却罔顾《禹贡》著述的本来目的,而将之当成专事索取贡物的依据。所以,有些地方的官吏也就不敢把当地的特产情况呈请上去,然而总有一些奸邪谄媚的人投上所好,素以进贡地方特产博取上司的欢心,以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因为贡赋常常造成大量的社会消耗,增加百姓的负担,一天一天使天下黎民的生活变得贫苦不堪。
  茶作为地方御贡之物,受到御用文人的追捧,特别是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在宋代则达到了巅峰。从前生后世来看,没有哪一个朝代,茶的文化地位像宋代这样高,这一时期流传后世的茶之诗章著述不胜枚举,其中,当然以赵佶所著《茶论》为标志,这部成于大观元年(1107年)因而被后世称为《大观茶论》的著作,因为作者的身份特殊,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间,与陆羽的《茶经》交相辉映,茶作为草根和贵族两个阶层精神和解的见证,就此奠定了其不可忽略的文化地位。
  比《大观茶论》问世的时间稍早一些,为了向当朝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今江苏吴县)丁谓和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今福建仙游),先后制作大龙团和小龙团进献给当朝皇帝。有说,丁谓升参政、晋国公都是四十饼大龙团之功,这可能是夸大其词,但蔡襄在他的《茶录》中提到,“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从遣词用句就看得出来,在对待献茶的问题上,蔡襄用心的同时,是很懂得揣测圣意的。
  难怪同时代的苏轼,看不惯他们挖空心思讨好圣上,他出言讥讽:“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建安三干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有了精英阶层的参与,袁高的《茶山诗》和苏轼的一番挖苦,其中的正义正直都敌不过贡茶的政治正确。参照北苑茶向武夷茶转换的历史,不管是土贡还是御贡,历朝历代在贡茶的问题上,都没有放弃过对茶农的压榨,即便是茶农不堪税赋,放火烧山,哪怕过度开垦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环境破壞人心离失,茶贡也不能幸免,哪怕这些贡茶最后的命运,仅仅是洗碗刷盘子之用。
  贡茶啊贡茶,既是普天之下的见证,也是庶民命运的缩影。
  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有处老宅的门口赫然挂着一副对子:“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无数次经过这里,我都会驻足沉思,当溪汇入梅溪的水路,想当初, “日行竹筏300艘,转运不绝”的景致已成昨日的盛况,但余留下的这幅对联,历史的烟尘消散,又仿佛留下了印迹,有的灰飞烟灭了,有的还残留……
  北宋仁宗嘉佑年间的一个秋天,工部尚书宋祁带队在京郊下乡,视察完成后,他把—段亲身经历的对话写进了他的《录田父语》:
  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日: “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困,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
  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日: “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
  这段对话描述的大意是,作者首先问候农民,种地辛苦了。但又问了一个貌似很有哲理的问题,你的庄稼大丰收,到底是朝廷的政策好,还是皇帝伟大英明呢?谁知,老农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先是训斥宋祁观念鄙陋,同时指责他于农事无知。老农说,收成好主要是老子我辛苦劳作的结果,和天朝关系不大,和皇上、和你们这些父母官更是没关系!
  事茶岁月里,最耳熟能详的词是贡茶,贡茶最引以为傲的是贡茶史,走了有限的几个茶区,喝了流传有序的几款名茶,我偶尔跟同道们说: “贡茶贡茶,是茶好才贡,并非茶因贡而贵。咱的茶不好,没有生在好地方,她能得到贵人们的赏识吗?”
  纵观贡茶,并不仅仅是什么精湛的工艺,珍稀的品种和超绝的生长环境。在统治阶级这里,贡茶制体现的是绝对的统治力,地方上岁赋有茶叶一项,说明行政有效,而地方进贡茶叶,说明上达天庭之路通畅,茶作为岁贡,对老百姓而言,实质上存在着巨大的盘剥,生产效率低下,伴之以劳动力无谓的消耗。在吹捧贡茶方面,历朝历代的文人和精英阶层,是不遗余力的,从一个侧面上,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助长了以雅玩为名压榨老百姓的风气。就茶而言,自唐宋以降,每一款名茶都伴随着一段或长或短的御贡史,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佳话,也是悲歌。
其他文献
最初对于东平镇的认识,仅停留在“茶乡酒镇”这四个字,知道这里是政和白茶的主产区,知道这里出品的东平老窖驰名海内外。5月“当我们跟随寻访福建最美茶乡采风团的脚步进入这片热土,眼前的一切着实让人到目相看,自然和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茶香与酒香让人沉醉无法自拔。新兴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竹木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光伏产业等特色产业让东平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展现出勃勃生机。宜居、宜养、宜业,东平正散发着
期刊
17世纪早期,武夷山的下梅成了晋商主导的茶叶贸易的陆路起点,在这条应茶叶贸易而生的万里茶路上,产生了18世纪的汉口、福州、九江三大集散地,几经演变,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叶,三大集散地又被汉口、上海、福州所取代。历史风云沧桑恋幻,岁月更迭波诡云谲,作为近代中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的湖北汉口,一直没有改变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横跨两个世纪之久的茶叶贸易,让有“茶港”之称的湖北汉口名誉天下,这也顺理
期刊
吴兴陆羽茶文化节暨第二节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期间,在湖州名茶展示厅展出了42件日本茶挂。据悉,这是中国首个较大规模的日本茶挂展,展品的提供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禅艺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纯道。  这些茶挂,内容以高僧大德的禅语为主,融入了茶道思想、茶道美学与书法艺术。它虽与中国宋人“生活四雅”之一的“挂画”有着深厚的渊源,却是一种独具日本文化特色的独立艺术形式。在茶室中,它被视为所有茶道具中最
期刊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长。经过漫长的发展与融合,大约在东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确定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的社会基本格局。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讲究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道家主张“自然之道”,重在遵循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的规律;佛家通过修行,追求自身的顿悟淡泊。每一种文化都以不同方式教化世人,以求达到与自己、社会、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唐朝时期,陆羽创作《茶经》
期刊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唐代诗人卢仝的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广为流传,珠琲瓃、黄金芽道出了茶叶吐露新芽的精贵。千年之后的春风依旧拂面,却吹出了更美的茶乡、更让人心潮浮动的惬意之旅。由本刊主办的寻访福建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4月下旬在永春县正式启动。青翠的茶园与闽南的特色民居仿佛油彩画一般铺陈在山峦之间,孩童的嬉闹追逐与茶农的微笑,让我们看到
期刊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对“吃茶”二字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把它等同于通常的“喝茶”、“饮茶”以至“品茶”, “吃茶”只是—种民间通俗的叫法而己。这几年到名冠天下的北苑御茶园所在地建瓯市开发茶文化,才漫漫品味出“吃茶”的别样馨香。  一盏幸福  茶树,源于中国;种茶,始于中国;饮茶,发自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今天,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茶
期刊
讲究形式与内涵的工夫茶,偶尔也会引发了一些不确定的说法和讨论,即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的问题。“工夫”与“功夫”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意思,有工夫才能练就出功夫。因此,我们说“工夫茶”也是“功夫茶”。鲁迅说: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清福,首先就必须要有工夫,要有闲时间,其次是练就出来的特别感觉,技巧。也就是说:喝茶需要有工夫,也需要有练出来的功夫。  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时间来
期刊
人们喜欢茶的真香,如果非要在茶里面增加花香,确实只有茉莉花最适宜的了。茉莉花与茶是天生“最佳拍档”,浪漫与清雅并存。  谈起茉莉花与茉莉花茶,福州是一座充满荣光的城市,她的芬芳已经千年了。茉莉花的故乡在印度,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形记》里就提到茉莉花。及至宋代,福州茉莉花就已与茶配伍,《调燮类编》等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制与品赏等。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
期刊
2018年9月8日, “98”贸易洽谈会分会场“国茶荣耀盛典”在厦门盛大召开,众多茶叶界领导、专家、企业家欢聚一堂,见证闽茶史上值得铭记的“国茶档案”。  华祥苑作为福建茶代表,自去年9月份以来华祥苑一共7次助力了“外交茶叙”,分别是金砖会晤茶叙、宝蕴楼茶叙、中英茶叙、中朝北京茶叙、中朝大连茶叙、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十二国元首茶叙。不仅如此,华祥苑国宾茶还先后在金砖厦门会晤、中英领导人茶叙、中朝大连茶
期刊
这是我在南宁的最后一夜。  雖也是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这座城市,却没有邻省广州的喧嚣,而是宁静秀美的繁华。  四天三夜八十一个小时,足以教人爱上一座城。但,并不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是遇上一壶有年岁的老六堡。它的醇熟温煦,它那捉摸不透的槟榔香,使南宁从此深深地钤入我的脑海,就在这湿闷的暮春夜……  1  刚刚落幕的“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凌敏以20500元的竞拍价将一款产于上世纪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