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抓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的特征
1.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初中语文将逐渐发展为以学生为教材的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引进先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受教育权利惠及所有学生,教师必须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给予充分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2.全方位地设置教学任务,做好课前预测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掌握语文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设想学生能从讲解学习中获取一定知识,教学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学习。若要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举措,从教学内容、课堂作业和上课提问等过程入手,进行积极的课前准备和预测,否则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很难顺利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3.动态化进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动态化课堂教学即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初中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呆板教学的模式,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学生积极开展有关学习活动,实际教学环境不同于之前所预测的,一旦产生该情形,则教师必须及时修正教学方案,进而最大限度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转变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必须从五个方面进行转变:从“功利”转变为“人文”,从“传授”转变为“体验”,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居安”转变为“思危”,从“语文教师”转变为“语文人”,这些转变都取决于课程标准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理念,认真贯彻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出来。阅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基础经验上构成了课文的意义。传统教学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教学即教材、标准答案、分析模式和评价标准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化模式训练学生,强迫学生变成个性压抑、千篇一律的“产品”,进而实现“程序化”的课堂教学,进而形成“统一化”解读课文和“公式化”的学生作文,最后到“标准化”的考试题型,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扼杀。功利主义对“人”的本质不够重视,不尊重人的个性,并且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语文教学目标,对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够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全新、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就是通过民族和全人类的精神食品养育我们的孩子,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良好的成长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吸取其中的精髓,能够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审美、历史、习俗等众多文化中受到启迪,理解、感受和领悟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精神财富,进而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完善和健全个体的意志、个性、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把握新课程努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美
从美学角度而言,节奏和韵律是形式美中相互影响的两个范畴。节奏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持续有规律的变化;把主观情调和节奏相结合,进而形成韵律。教学节奏和韵律即为教学活动中的秩序、韵味和变化。由于传统应试教学长期的影响,学生已经不具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众多教师出于帮助学生应付和通过考试,采取应急型的学习方式,不断反复练习。因此使得课文教学时间不断减少。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很多课文仅仅是简单地走过场,学生原本应该思考的问题未能理解透彻,学生存在疑问应该仔细讲解的地方也省略了。比如文言文教学,部分教师将所有字句和重难点全盘输出,学生就是反复记笔记来听课,实际上根本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尽管也有课堂提问,但是因为学生处于游离状态,教师缺乏耐心,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长此以往,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将“教”放于第一位,为烘托教师,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学”,教师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字词句篇逐一进行教学。教师往往投入丰富的情感,慷慨激昂地授课,而学生却缺乏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无奈于“怨天忧生”、“望生兴叹”!其实,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化、生活化、情趣化很强的学科,他们在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教学的三美,即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过去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在中考中获得一个好成绩,而对于语文自身的文学艺术魅力并不重视,进而产生“舍本逐末”的恶性循环。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新课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中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永宁中学。
1.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初中语文将逐渐发展为以学生为教材的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引进先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受教育权利惠及所有学生,教师必须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给予充分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2.全方位地设置教学任务,做好课前预测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掌握语文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确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设想学生能从讲解学习中获取一定知识,教学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学习。若要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举措,从教学内容、课堂作业和上课提问等过程入手,进行积极的课前准备和预测,否则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很难顺利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3.动态化进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动态化课堂教学即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初中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呆板教学的模式,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学生积极开展有关学习活动,实际教学环境不同于之前所预测的,一旦产生该情形,则教师必须及时修正教学方案,进而最大限度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转变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必须从五个方面进行转变:从“功利”转变为“人文”,从“传授”转变为“体验”,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居安”转变为“思危”,从“语文教师”转变为“语文人”,这些转变都取决于课程标准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理念,认真贯彻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出来。阅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基础经验上构成了课文的意义。传统教学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教学即教材、标准答案、分析模式和评价标准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化模式训练学生,强迫学生变成个性压抑、千篇一律的“产品”,进而实现“程序化”的课堂教学,进而形成“统一化”解读课文和“公式化”的学生作文,最后到“标准化”的考试题型,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扼杀。功利主义对“人”的本质不够重视,不尊重人的个性,并且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语文教学目标,对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够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全新、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理念,也就是通过民族和全人类的精神食品养育我们的孩子,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良好的成长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吸取其中的精髓,能够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审美、历史、习俗等众多文化中受到启迪,理解、感受和领悟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精神财富,进而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完善和健全个体的意志、个性、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把握新课程努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美
从美学角度而言,节奏和韵律是形式美中相互影响的两个范畴。节奏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持续有规律的变化;把主观情调和节奏相结合,进而形成韵律。教学节奏和韵律即为教学活动中的秩序、韵味和变化。由于传统应试教学长期的影响,学生已经不具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众多教师出于帮助学生应付和通过考试,采取应急型的学习方式,不断反复练习。因此使得课文教学时间不断减少。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很多课文仅仅是简单地走过场,学生原本应该思考的问题未能理解透彻,学生存在疑问应该仔细讲解的地方也省略了。比如文言文教学,部分教师将所有字句和重难点全盘输出,学生就是反复记笔记来听课,实际上根本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尽管也有课堂提问,但是因为学生处于游离状态,教师缺乏耐心,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长此以往,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将“教”放于第一位,为烘托教师,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学”,教师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字词句篇逐一进行教学。教师往往投入丰富的情感,慷慨激昂地授课,而学生却缺乏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无奈于“怨天忧生”、“望生兴叹”!其实,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化、生活化、情趣化很强的学科,他们在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教学的三美,即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过去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在中考中获得一个好成绩,而对于语文自身的文学艺术魅力并不重视,进而产生“舍本逐末”的恶性循环。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新课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中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永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