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的教研课,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春雨》这首古诗,它节选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春夜喜雨》,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备课、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诸多问题,通过思考、研究,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收获。
一、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唤醒已有的经验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几天一直在下雨,那么,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夏天的雨是有闪电的,还会打雷。
生:春天下的雨也会打雷。
生:夏天的雨很大。
师:那春天的雨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春天的雨很冷。
师:春雨又细又密,落在大地上,像妈妈在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怪不得大家都很喜欢春雨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作家写的春雨。
……
反思:
诗歌描写的场景大多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有关联,要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将要学习的文本产生亲近感,就应该想办法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再现古诗描写的情景,把他们带入诗的意境中。于是我在第一次写教案的导入语时,就设计了说说春雨的环节,可是由于对学生的经验水平评估过高,事先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观察,很多学生对春雨“视而不见”,再加上导入语设计不当,产生了误导作用,几名学生都纠结于“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反而对“春雨的特点”思考得少了。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作了如下修改: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是春天。
师:春天下的雨叫——
生:春雨。
师:这几天一直在下春雨,你观察过春雨吗?能说一说春雨是什么样儿的吗?(多媒体展现绵绵春雨)
生:春雨细细的,打在身上不疼。
生:我在雨里走了很久,衣服还不怎么湿。
生:春雨落在我脸上,凉凉的,我觉得痒痒的。
师:是的,春雨很温柔,很让人喜爱,许多诗人、作家都写过春雨。我们来听一听: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师:春天,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春雨不光美,还非常珍贵,人们都盼望着下春雨。
反思:这一次我除了在课前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春雨外,还在课件的一开始增加了春雨细细下的视频。学生经过观察,课上对春雨的描述准确、形象、细致,获得了浅层的情感体验:春雨又细又密,洒在身上柔柔的,很舒服。这为下面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用儿童的方式去引导,点燃学习的激情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最好!(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一行是五个字的古诗要注意怎么停顿?
生:在第二个字后面停顿。
师: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效果欠佳,其余学生反应冷淡)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修改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读)
师:果能注意停顿,你就像一位真正的诗人了,还记得一行是五个字的古诗是怎么停顿的?
生:在第二个字后面停顿。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每行前两个字,小朋友们读后三个字。
(学生大多跃跃欲试)
师生合作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像小诗人一样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齐诵,表情很投入,停顿读得很到位。)
反思:
陶行知认为“活的教育”的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反复强调:“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动机更多取决于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贴近学生心理,教学语言是否充满童趣。第二次教学时,我把自己当作课堂学习的一员,采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训练学生停顿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课堂也变得生动有效。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我认为,小学语文课是属于儿童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多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设计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关注,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唯有正确认识儿童世界,理解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才能深入地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实现教育的价值。
一、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唤醒已有的经验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几天一直在下雨,那么,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夏天的雨是有闪电的,还会打雷。
生:春天下的雨也会打雷。
生:夏天的雨很大。
师:那春天的雨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春天的雨很冷。
师:春雨又细又密,落在大地上,像妈妈在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怪不得大家都很喜欢春雨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作家写的春雨。
……
反思:
诗歌描写的场景大多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有关联,要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将要学习的文本产生亲近感,就应该想办法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再现古诗描写的情景,把他们带入诗的意境中。于是我在第一次写教案的导入语时,就设计了说说春雨的环节,可是由于对学生的经验水平评估过高,事先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观察,很多学生对春雨“视而不见”,再加上导入语设计不当,产生了误导作用,几名学生都纠结于“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反而对“春雨的特点”思考得少了。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作了如下修改: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是春天。
师:春天下的雨叫——
生:春雨。
师:这几天一直在下春雨,你观察过春雨吗?能说一说春雨是什么样儿的吗?(多媒体展现绵绵春雨)
生:春雨细细的,打在身上不疼。
生:我在雨里走了很久,衣服还不怎么湿。
生:春雨落在我脸上,凉凉的,我觉得痒痒的。
师:是的,春雨很温柔,很让人喜爱,许多诗人、作家都写过春雨。我们来听一听: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师:春天,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春雨不光美,还非常珍贵,人们都盼望着下春雨。
反思:这一次我除了在课前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春雨外,还在课件的一开始增加了春雨细细下的视频。学生经过观察,课上对春雨的描述准确、形象、细致,获得了浅层的情感体验:春雨又细又密,洒在身上柔柔的,很舒服。这为下面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用儿童的方式去引导,点燃学习的激情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看谁读得最好!(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一行是五个字的古诗要注意怎么停顿?
生:在第二个字后面停顿。
师: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效果欠佳,其余学生反应冷淡)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修改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看谁能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读)
师:果能注意停顿,你就像一位真正的诗人了,还记得一行是五个字的古诗是怎么停顿的?
生:在第二个字后面停顿。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每行前两个字,小朋友们读后三个字。
(学生大多跃跃欲试)
师生合作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像小诗人一样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齐诵,表情很投入,停顿读得很到位。)
反思:
陶行知认为“活的教育”的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反复强调:“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动机更多取决于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贴近学生心理,教学语言是否充满童趣。第二次教学时,我把自己当作课堂学习的一员,采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训练学生停顿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课堂也变得生动有效。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我认为,小学语文课是属于儿童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多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设计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关注,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唯有正确认识儿童世界,理解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才能深入地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实现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