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教学与综合活动的有效实施是强化德育教育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数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最大程度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的需求,满足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例如一年级《别伤着自己》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能够知道简单的防范意外伤害的方法。一年级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正处于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并且低年儿童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使其能够运用已有经验来学习相关知识。课堂上,笔者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感冒药、口红、插座等,并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危害标签。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漫画如“小朋友看到药像糖豆,想要吃”,这时拿起准备的实物进行展示并提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吃药呢?”生:“生病的时候。”师:“当我们看到药片的时候,能随便吃吗?”生:“不能。”师:“看来小朋友的安全意识都很高,当我们看到像糖豆的药片时应该怎么做呢?”生:“不能乱动,也不能吃。如果好奇是什么就问爸爸妈妈。”通过问答学生逐渐了解了生活有哪些隐藏的伤害,而后笔者将危害标签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为各个物品贴上可能发生危害的标签,这样学生不仅强化对物品的认识,还能进一步巩固意外伤害相关知识。
二、课堂内外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课堂一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阵地,即使是举办活动,大部分教师也会选择在课堂上进行。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突破课堂的限制,做到课堂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改变以往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我们的好习惯”这一单元学习完成后,笔者以“我们的好习惯”为主题举办了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演讲表达自己对习惯养成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养成好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课堂走进生活,由知识学习走向实践体验。例如笔者在雷锋月组织了进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孩子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与老人们的聊天,活动中笔者为学生拍照记录,并在活动后在每一张照片写上寄语,送给孩子留作几年,以此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个孝敬长辈、关爱老人的好孩子。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展示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之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明确综合化的目标,提高综合能力
明确综合化教学目标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着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生活常识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个体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知识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而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试种一粒子》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种子萌发的动画解说视频,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同时笔者请学生朗诵《悯农》这首故事,从语文角度来理解“秋收万颗子”,以此来提升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兴趣。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试种一粒子”的实验作业,并将成功发芽的植物放进教室,为植物命名,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强化实践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知识,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两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日后教学中,广大一線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经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政文. 浅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 学周刊, 2017(15):214-215.
[2]张俊梅. 让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设计[J]. 好家长, 2018(8).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最大程度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的需求,满足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例如一年级《别伤着自己》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能够知道简单的防范意外伤害的方法。一年级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正处于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并且低年儿童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使其能够运用已有经验来学习相关知识。课堂上,笔者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感冒药、口红、插座等,并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危害标签。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漫画如“小朋友看到药像糖豆,想要吃”,这时拿起准备的实物进行展示并提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吃药呢?”生:“生病的时候。”师:“当我们看到药片的时候,能随便吃吗?”生:“不能。”师:“看来小朋友的安全意识都很高,当我们看到像糖豆的药片时应该怎么做呢?”生:“不能乱动,也不能吃。如果好奇是什么就问爸爸妈妈。”通过问答学生逐渐了解了生活有哪些隐藏的伤害,而后笔者将危害标签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为各个物品贴上可能发生危害的标签,这样学生不仅强化对物品的认识,还能进一步巩固意外伤害相关知识。
二、课堂内外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课堂一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阵地,即使是举办活动,大部分教师也会选择在课堂上进行。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突破课堂的限制,做到课堂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改变以往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我们的好习惯”这一单元学习完成后,笔者以“我们的好习惯”为主题举办了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演讲表达自己对习惯养成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养成好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课堂走进生活,由知识学习走向实践体验。例如笔者在雷锋月组织了进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孩子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与老人们的聊天,活动中笔者为学生拍照记录,并在活动后在每一张照片写上寄语,送给孩子留作几年,以此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个孝敬长辈、关爱老人的好孩子。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展示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之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明确综合化的目标,提高综合能力
明确综合化教学目标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着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生活常识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个体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知识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而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试种一粒子》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种子萌发的动画解说视频,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同时笔者请学生朗诵《悯农》这首故事,从语文角度来理解“秋收万颗子”,以此来提升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兴趣。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试种一粒子”的实验作业,并将成功发芽的植物放进教室,为植物命名,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强化实践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知识,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两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日后教学中,广大一線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经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政文. 浅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 学周刊, 2017(15):214-215.
[2]张俊梅. 让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设计[J]. 好家长, 2018(8).